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文獻評述與研究展望

2015-05-30 10:48:04孔凡斌許正松黃思明
鄱陽湖學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污染環境經濟

孔凡斌 許正松 黃思明

[摘 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大致可分為增長極限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EKC)以及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質疑三個發展階段。由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具有強烈的政策含義,一經提出就成為了研究熱點。現有的文獻不僅對倒U型EKC曲線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充分研究,且隨著研究的推進,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爭論和質疑也越來越多,這主要集中在EKC模型的有效性、EKC曲線形狀的非唯一性、國際貿易是否帶來污染轉移、FDI的環境效應以及EKC曲線轉折點(turning point)出現的時間等方面,存在著相互對立的研究結論。與此同時,國內學者以我國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多數文獻認為,不存在適合所有污染物的EKC曲線,環境政策和技術創新對于改善環境意義重大。因此,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動態模型研究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將計量方法運用于污染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仍將是研究熱點之一。

[關鍵字]經濟增長;環境污染;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污染轉移;環境規制

[中圖分類號]F062.2;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5)03-0005-21

[作者簡介]孔凡斌(1967—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江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主要從事生態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和農林經濟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許正松(1972— ),男,安徽壽縣人,皖西學院副教授,江西財經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生態經濟理論與政策、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黃思明(1984—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講師,江西財經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財稅理論與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新模式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例”(12&ZD213)、2014年度江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經濟發展與承接產業轉移的環境效應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實證分析”(YC2014-B058)、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究”(AHSKF11-12D343)與江西財經大學協同創新中心2015年招標課題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By: Kong Fanbin, Xu Zhengsong & Huang Siming

Abstract: The issu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Limit to Growth”, the 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and the debate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became a research hotspot when it was first proposed because of its forceful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fully investigat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verse U type of the EKC, and with further research,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ebates on the EKC, which mainly focu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KC model, the nonuniqueness of EKC shape,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DI, and the timing of turning point of the EKC curve. As a result, there appear many contradicted conclusions. Meanwhile,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positive?analysis of pollutant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a lot of policy suggestions. Most of the study results come to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the EKC is not fit for all pollutant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still a long way for us to research the dynamic model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cently developed econometric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pollutants will continue to be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coming years.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pollution divers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一、前言

自然環境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它提供了經濟活動所需的直接和間接投入,同時作為接收器,又吸收和消化著生產和消費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而環境污染被視為經濟增長的副產品。人類社會是否可以在現有的資源約束條件下,或者雖然破壞了自然環境但無需修復治理的情況下獲得永久性的經濟增長?穩定的收入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是什么關系?在可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目標與良好的環境質量之間是否存在著均衡?以上問題自產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廣泛、激烈的爭論,直到今天爭論也沒有減弱的趨勢。雖然經歷了幾十年深入的研究,但學術界對這些問題的見解依然沒有達成共識,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仍然是研究的熱點問題。

按照時間順序,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探討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增長極限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以及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質疑。隨著研究的推進,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逐漸展現,各種研究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二、從增長極限說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

(一)增長極限說

在Meadows、Ehrlich和Holdren等學者看來,生產和消費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物質投入,同時會產生大量的廢物副產品①。隨著產出的增加,人們的收入會持續增長,但自然資源消耗的增加、廢棄物的積累以及污染物的集聚將會超過生物圈的承受能力,導致環境質量的惡化和人類福祉的下降。不僅如此,資源的消耗和減少最終會給經濟活動本身帶來無法消除的傷害。為了保護環境,也為了保護經濟活動本身不受傷害,經濟增長需要放緩,世界必須過渡到穩定的經濟狀態。20世紀70年代初,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中就提到:“產業革命以來的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已經導致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經濟增長將受到自然資源的制約而不能長期持續,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必須人為降低經濟增長速度至零增長?!雹谠鲩L極限說對產業革命以來的經濟增長模式提出了嚴厲的警告,但由于受到統計數據的限制,這一結論一直沒有得到實證分析的有力支持。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主流觀點還認為,雖然有一些環保技術可以選擇利用,但隨著經濟活動規模的持續擴大,環境將不斷惡化。該觀點可以由Ehrlich和Holdren所提出的IPAT模型來表示①。IPAT公式是一個用以評估環境壓力的著名公式,即:

Environmental impact(I)=Population(P)*Affluence(A)*Technology(T).

該公式表明,影響環境的因素是人口總數(Population)、人均收入(或國內生產總值,Affluence)與技術水平(以單位產出的污染物排放量表示,Technology),以及三個因素相互間的作用。一般認為,人口總數和人均收入將隨著經濟增長持續增加,而技術水平則是唯一一個可以收縮的變量。這里的技術包括了收集廢料的新方法,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率的再循環技術,以及更好的產品設計等。技術變量收縮得越小,經濟增長的環境壓力就越小,這意味著技術是所有積極環境政策的核心。

(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

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認為,經濟增長并不會必然損害環境,事實上,減少貧困對保護環境而言必不可少②。然而,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增長極限論并非完全對立,增長極限論在強調經濟增長存在極限的同時,提出的“全球均衡狀態”概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進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可能對環境帶來潛在影響的開創性研究中,Grossman和Krueger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概念,該概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一致。當時環保主義者擔心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會導致墨西哥的環境惡化。Grossman和Krueger利用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提供的煙塵和懸浮顆粒物(SPM)的數據,實證分析了世界上很多城市的環境污染水平和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分析結果表明,當一個國家達到墨西哥當時的人均收入水平時,污染物的濃度將達到峰值。因此,Grossman和Krueger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與人們的擔心相反,經濟增長會改善墨西哥的環境質量而非使其惡化?!雹跴anayotou借用1955年Simon Kuznets所提出的收入不均等程度隨著經濟增長先加劇后減弱的倒U型關系,首次將環境與人均收入間的關系定義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如圖1所示④。這一關于環境污染指標與人均收入之間關系的假說認為,在經濟增長的早期,污染排放增加,環境質量下降;而當人均收入超過某一水平時(選擇不同的污染物指標,該人均收入水平區別很大),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趨勢會發生逆轉,于是在高收入水平下,經濟增長會帶來環境的改善。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為人所熟知還有賴于世界銀行發布的《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和Shafik的研究。Shafik提出,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會不可避免地惡化環境的觀點是建立在技術和環境治理投資不變的基礎之上;而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對環境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可供投資的資源也隨人均收入的增加而越來越多,兩者共同的作用會導致環保措施的采納①。有學者如Beckerman更加態度鮮明地認為,高收入與環境保護措施采納之間的強相關性表明,雖然經濟增長在早期階段會導致環境的惡化,但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改善環境的最佳也可能是唯一的途徑,就是變得富有②。甚至環境規制措施在降低經濟增速的同時也降低了環境質量。

三、EKC曲線形成原因的解釋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提出后,關于其形成原因的探討不斷深入,研究結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規模效應、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

在EKC形成原因的多種解釋中,將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規模效應(scale effects)、結構效應(composition effects)和技術效應(technological effects)是最為常見的解釋。如果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保持不變,污染物排放量會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成比例增加,這被稱為規模效應。傳統的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相互沖突的觀點反映的就是這種規模效應③。不同的工業生產產生的污染物及排放強度不同,隨著經濟增長,一國的經濟結構會發生變化,所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和強度也發生變化,這被稱為結構效應④。技術進步帶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效率提高;二是更為有效的技術手段使得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更少。兩者在一起被稱為技術效應⑤。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的支持者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規模效應的影響最為顯著,而在經濟發展的更高水平上,經濟結構將從高污染的工業經濟向信息密集型工業和清潔服務業轉變,伴隨著環境破壞性較小的生產投入替代環境破壞性較大的生產投入,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對環境的影響逐漸增大;再加上環保意識的提高,環境法規的強化,以及更多的環保投入,環境質量將逐步改善。通過長期的觀察可以發現,隨著經濟的增長,環境質量呈現先惡化后改善的現象,因此,EKC曲線被認為是對隨經濟增長環境質量自然演變規律的描繪⑥。

(二)環境規制

污染水平隨人均收入的變化可能源于產出規模的增減、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水平的變化以及污染治理的影響。其中,環境規制的強化是當收入跨越中等國家收入水平后環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沒有理由相信環境質量隨收入增長的改善是自動形成的①。Panayotou的研究發現,對于二氧化硫排放來說,積極的環境政策在低收入水平下就能顯著減輕環境惡化的程度,在高收入水平下更是如此②。這意味著環境規制的強化可以使環境庫茲涅佐曲線變得扁平,進而降低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在一項水污染治理的跨國研究中,Mani、Hettige和Wheeler發現,水質隨人均收入的改善,部分是源于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變化,而最主要原因還是更為嚴格的環境規制③。

富裕國家較發展中國家執行更為嚴格的環境規制標準有三個主要的原因。首先,在已經完成醫療和教育的基本投資之后,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破壞就獲得了社會更多的關注。其次,高收入國家擁有更多的技術人員和資金預算用于環境監控和污染治理。第三,無論政府采取什么立場,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會使得社會采用和執行更高的環保標準④。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為高收入和嚴格的環境規制之間顯著的正相關關系⑤,于是,人們觀察到環境質量隨經濟發展而進入EKC曲線的下降區間。

(三)市場機制(經濟自由化)

隨著經濟發展,市場機制逐步完善,經濟走向自由化。過去的三十年中,許多國家逐步放開經濟管制,減少政府補貼,解除價格管制,國企私有化,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自1980年以來,發展中國家金融逐步深化,價格扭曲得以明顯糾正⑥。要素價格和產品價格的變化影響經濟活動,并進而影響到污染水平。最大的污染制造者如鋼鐵和石化行業經常獲得國家補貼和干預,而取消政府補貼通常有利于環境改善。

許多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會隨著日漸稀缺而價格上漲。能源補貼的取消使得原先被外部化的成本逐漸內部化,此舉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工業的能源使用強度⑦,而使用效率的提高意味著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減少⑧。與之相反,中國的國有企業由于生產效率較低,使得減少空氣污染的成本更高⑨??梢杂^察到,私有化和取消政府補貼在壓縮高污染企業規模的同時,傾向于擴大低污染行業如服務業的生產規模①;同時,經濟自由化也擴大了高能源使用效率企業的市場份額②。經濟自由化還體現為自由貿易,開放的貿易環境能有效降低引進清潔生產技術的成本。因此,開放程度高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能更快地采用清潔生產技術③。

雖然經濟自由化能有效改善環境質量,但它并不是萬能的。當經濟快速增長時,生產效率提升所帶來的單位產出污染排放的減少,會被產出的快速增長所抵消并超越,此時除非加強環境規制,否則污染會持續加劇而非減輕④。

(四)經濟增長過程中替代彈性和邊際效用的變化

在工業化發展初期,相對于清潔的空氣和水,人們更加重視是否有工作以及收入的多少,此時消費的邊際效用大于污染的邊際效用絕對值(污染帶來損害,故其對消費者的效用為負),污染隨消費量的增加而加劇,社會位于EKC曲線左側的迅速增長階段⑤。消費的邊際效用遞減,而污染的邊際損害遞增,于是隨著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的價值,環境監管也變得更加有效。公眾會避免購買和使用污染嚴重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銀行也會因為擔心承擔環境責任而拒絕給環保不力的企業提供信貸。投資者會權衡因企業污染排放所受到監管及處罰而導致的潛在投資損失,因此,在鼓勵清潔生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⑥。在中等收入水平下,環境污染達到最嚴重的地步,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收入和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從正相關轉變為負相關,環境污染逐步回落到工業化初期的水平⑦。Stern和Common的內生增長模型也表明,對消費者而言,當環境舒適度對物質消費的邊際替代彈性大于1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就會出現EKC曲線中環境質量改善的階段⑧。

Pasten和Figueroa的模型描述了環境污染的演變,其模型假定有一個最大化其效用函數的代表性消費者,效用大小取決于消費量的多少和污染水平的高低,而污染也被視為生產消費品時的產出。在簡化的假設下,該模型表明:如果污染對資本的替代彈性越小,越難通過其他生產的投入來減少污染,同時也越容易通過增加消費來增加效用,污染將趨于越來越嚴重;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越大,則越難以通過增加消費量來增加總效用。隨著經濟增長,污染對資本的替代彈性和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都變得越來越大,經濟增長過程中替代彈性的變化和邊際效用彈性的變化促成了EKC曲線的形成⑨。

四、關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爭論和質疑

EKC假說認為,雖然在工業化初期環境污染不可避免,但隨著經濟增長,當收入到達“轉折點”(turning point)后,環境質量將持續改善。如果EKC假說是普通存在的規律,則意味著經濟增長不是環境改善的威脅,而是環境改善的途徑。由于EKC假說符合人們追求物質財富的心理需求,且具有強烈的政策色彩,自20世紀90年代EKC假說被提出以來,眾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隨著研究的持續深入,不僅沒有達成統一的研究結論,甚至出現了很多結論上的相互矛盾,不少學者對EKC假說暗含的“收入決定論”產生了懷疑。錯綜復雜、似是而非的研究結論也使得學者們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思考。EKC假說的批評者認為EKC模型的有效性值得懷疑,EKC曲線的形狀也并非是唯一的,甚至質疑倒U型的EKC曲線是否真實存在。國際貿易和FDI使得EKC曲線可能只是統計上的假象,經驗分析得出的眾多轉折點也使得人們難以判斷真實的轉折點位于何處,等等。這些問題相互交織,互為影響,錯綜復雜。由于這方面的文獻多如牛毛,只能對其中的一部分進行回顧。

(一)EKC模型的有效性

Shafik的研究發現,不管是廢棄物還是二氧化碳排放,似乎并沒有遵循倒U型曲線關系①。隨后的研究強化了對EKC假說在其他污染物排放上有效性的懷疑,其中最為重要的幾個問題包括:遺漏變量帶來的設定偏誤、偽回歸、綜合變量,以及時間效應的識別。

標準的EKC回歸模型為:■

■。其中,E為環境質量或人均污染物排放量,Y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隨機誤差項, In為自然對數。等式右邊的前兩項截距表示國家或地區i及時間t,分別被稱為地區效應和時間效應。截距Yt用以解釋因時間變化而產生的隨機擾動。“轉折點”(污染達到最大)處人均收入水平的計算公式為:■②。

大量證據表明,標準EKC模型過于簡單,而一些被忽略或遺漏的變量在解釋污染物排放水平時起著重要作用。各種污染物排放是否存在轉折點以及轉折點的位置,在不同的樣本或計量模型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③。例如二氧化硫排放的EKC模型估計結果就對樣本的選擇非常敏感④。利用豪斯曼檢驗統計發現,標準EKC回歸模型的固定效應估計參數和隨機效應估計參數存在著顯著差異⑤。這表明回歸系數與地區效應跟時間效應有關,也表明回歸系數在遺漏變量的情況下會產生遺漏變量偏差。

使用面板數據檢驗發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以及人均GDP時,均為綜合變量,意味著在使用標準EKC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時,只能用時間序列數據或面板數據。否則模型就需要使用其他方法如一階差分或組間估計,如不然,EKC估計將是一個偽回歸⑥。Verbeke和De Clerq于2006年做了蒙特卡羅分析,得到了大量的人為的時間序列數據,用以檢驗數據之間的倒U型曲線關系是否成立。盡管采用任意的數據,也有40%左右的數據符合EKC曲線特征①,結果令人吃驚。使用可獲得的統計數據,Perman和Stern發現,1960至1990年間大約74個國家中的半數的二氧化硫排放的EKC曲線,其參數均為有偏估計②。即便統計數據協整,在很多國家EKC曲線的形狀是U型而非倒U型。這種在協整關系存在的情況下卻得出U型曲線的結論也表明簡單的EKC模型忽略了重要的變量。Vollebergh等人指出,EKC模型回歸的結果還有賴于模型隱含的假設條件,標準的EKC模型假設所有國家都有相同的時間效應,但是這種影響很可能會因國家不同而有差異③。一些研究通過引進附加的解釋變量對基本的EKC模型進行擴展,如將“政治自由”④、產出結構⑤、對外貿易⑥等對環境污染有潛在影響的因素納入模型中。雖然總體上這些納入的變量統計上顯著⑦,但測試發現依然存在遺漏變量偏誤,仍然難以得出統一的結論⑧。

近十年發表的論文使用了更復雜而精巧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表明在控制時間效應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為單調正相關⑨。無論是標準EKC模型還是近期發展起來的模型,均只能部分解釋環境污染隨經濟增長的變化⑩。通過回顧文獻發現,經濟收入與環境污染效應的關系一直處于爭論和被質疑中。關于EKC的文獻中得到的唯一的統一結論,似乎是污染物濃度在中等收入水平時開始下降,而污染物排放量和收入保持單調遞增關系。

(二)EKC曲線形狀的非唯一性

Grossman和Krueger首次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間關系的研究采用了三次函數(非對數)形式的EKC模型,使用的是跨國截面數據{11}。之后的學者也多是采用跨國或跨地區的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當人均收入達到5000至8000美元時,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達到峰值。當收入超過這一水平時,污染開始下降,如圖2中的“傳統的EKC”所示。在發展中國家,一些政策制定者將這一實證研究結果理解為經濟政策上的“先發展,后治理”。

EKC假說的批評者認為,實證分析中所采用的截面數據僅僅是動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快照,不能反映發展的全貌,并因此質疑EKC曲線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是否真實存在。他們聲稱,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全球化促使各國環境規制標準“觸底競爭”。競相降低環保標準的結果是,環境污染隨經濟增長到達峰值后一直保持這一污染水平,曲線形狀為倒L型①,見圖2。批評者還持有這樣的觀點:即使某些污染物隨收入的增加而減少,但工業社會還會不斷創造出新的、未被納入污染指標中的有毒污染物。新技術在推動工業革命的同時也有可能產生新的污染源,如致癌的化學污染物等,整個環境污染可能會因此繼續加劇而非減輕,如圖2中“新毒物”曲線所示。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雖然“新毒物”說看似很合理,但并沒有足夠的實證研究支持這一結論。

與“新毒物”說的觀點相反,有學者的實證研究對傳統的EKC曲線所提出的批判卻是樂觀的。他們認為EKC曲線實際上更為平坦,相比于傳統的EKC曲線,轉折點出現在較低的收入水平下②,見圖2中“修正的EKC”。

Shafik、Selden和Song以及Dinda的研究表明,各種污染物的EKC曲線形狀存在著巨大差異,除了倒U型,還有U型、正N型,以及單調遞增等曲線,而且轉折點位置也各不相同③。例如,Shafik使用了三個不同的模型對十種不同的環境污染物排放進行的EKC估計發現,隨著收入增加,空氣污染物排放符合EKC假說;城市廢棄物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隨收入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隨收入增加而增加的結論也被Holtz-Eakin和Selden的研究所證實④,盡管這一時期也有極少數的樣本并不支持該結論⑤。

(三)國際貿易與污染轉移

EKC曲線是統計分析得出的結果,在任何時點上,都可以觀察到一些窮國位于EKC曲線的上升階段,一些發展中國家接近于EKC曲線的頂點,而EKC曲線的下降部分則主要由發達國家構成。采用多國截面數據或面板數據(cross-country or panel data)統計得到的倒U型的EKC曲線在單一國家內部、發展中國家,以及轉型經濟體中是否也同樣存在?是否每個國家都會經歷一條同樣的EKC曲線?隨著研究將國際貿易與污染的跨國轉移相聯系,人們開始意識到EKC假說面臨嚴峻的挑戰。

1.貿易有害論

由于多數經濟體是開放的,生產要素跨國流動日益自由化,如果EKC關系存在的話,部分或者大部分源于國際貿易對污染產業分布影響的結果①。Hecksher-Ohlin的貿易理論認為,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將專業化生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成為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凈出進口國;發達國家將專業化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成為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凈進口國。發達國家在污染密集型產品產出下降的同時,其消費卻并沒有隨之下降②,發展中國家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和發達國家的進口是兩類國家分別處于EKC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的重要原因③。發達國家的環境規制可能進一步鼓勵污染產業流向發展中國家,隨著收入的增長,發達國家更快速地處于EKC曲線的下降階段,EKC曲線只不過記錄了污染從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轉移的過程。在這個有限的世界里,今天貧窮的國家在努力走向富裕的過程中,將難以從其他國家進口資源密集型產品。當貧窮國家試圖采用環境規制措施來降低污染水平時,就會面臨難以將這些污染產業轉移至其他國家的困難④。

2.貿易有益論

如果國際分工和貿易所導致的污染跨國轉移的確存在,則環境污染隨收入增長最終會改善的EKC假說就十分令人懷疑。然而,世界銀行在其貿易和環境的研究報告中寫道:“那些污染密集型產品產出增長速度較慢的國家,通常都實行了更加自由的貿易政策。”⑤因此,貿易自由化并不是導致一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試圖通過保護貿易并不能解決環境問題,還會造成資源優化配置的扭曲和效率的損失,這被稱為“貿易有益論”。隨后的研究也發現,產業外移至其他國家對發達國家減少污染物排放所起的作用很微弱⑥。Antweile等人利用所構建的模型,針對SO2排放所做的檢驗表明,自由貿易降低了樣本國家的SO2排放濃度,有利于改善環境⑦。

3.貿易中性論

國際貿易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環境卻無定論。借鑒EKC曲線形成原因的分析,Antweiler等人構建的理論模型將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四個組成部分,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技術效應與貿易的組成效應①。此后很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做了改進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國際貿易的結構效應影響較小,不僅如此,貿易對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存在著影響方向和大小的差異,但國際貿易擴大了樣本國家的能源使用量②。以中國為樣本的研究表明,國際貿易加劇了空氣污染,但水污染卻因國際貿易有所減輕③。研究隨之得出了貿易中性論: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環境污染與國際貿易之間并不是單一的線性關系,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取決于參與國家的類型,并且依賴參與國家的比較優勢。

已有的文獻通過以下四種方法將污染轉移納入EKC模型以消除樣本選取偏差所導致的統計誤差:(1)直接引入貿易開放度④;(2)測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流向及污染密度⑤;(3)檢驗環境規制與污染品貿易之間的關系⑥;(4)檢驗污染品的消費而非生產與人均收入的關系⑦。但這些替代的方法由于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而未能建立起與EKC曲線的聯系。

(四)FDI的環境效應

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密切相關,隨著研究將FDI納入EKC模型,FDI的環境效應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但仍未得出統一的結論,并逐漸形成了污染光環(Pollution Halo)和污染避難所(Pollution Haven)兩大對立的假說以及中間學派。

污染光環假說從FDI所承載的先進技術和生產效率角度出發對FDI的環境效應給予正面評價。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的跨國公司通過采用比內資更先進的綠色環保技術和環境控制標準幫助東道國提升其生產的環保水平⑧。Porter等認為跨國公司帶來的環保技術的溢出對東道國企業能起到示范和帶動效應,使東道國環境得到了改觀⑨。外資企業可以通過技術示范與外溢提高東道國當地企業的生產效率,實現生產要素與資源投入的節約來改善東道國環境質量。事實上,在低收入國家從事生產的跨國公司通常比內資企業更加注重環保。例如,在1995年對印度尼西亞企業所做的審計中發現,幾乎70%的印尼本土公司并未遵守政府關于水污染的環保規定,而同期大約80%的跨國公司嚴格遵守了這一法規⑩。污染光環論在中國也得到了一些實證研究的支持,如Wang和Wheeler在對我國1000多個三資企業的污染排放物進行研究后認為,外資企業因為采用了較為先進的技術而產生了更少的污染排放①。

與污染光環假說的觀點相反,污染避難所假說則更多地從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進行高污染和高能耗產業轉移的行為出發,闡述了FDI對東道國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發達國家,企業面臨嚴格的環境管制,需要在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而發展中國家政府存在以降低環境保護標準來吸引外資的動機②。污染避難所假說將環境規制作為解釋污染品生產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關鍵因素。通過國際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將高污染的產業或高污染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在發展中國家采用相對較低的環境控制技術進行生產,從而實現污染處理費用與生產成本的節約③。He利用中國29個省際面板數據構建聯立方程模型,檢驗了外商投資對中國環境污染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會造成污染排放增加約0.1%④。

鑒于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有學者認為,受制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FDI對投資地環境的影響可能并不確定⑤。由于環境污染可以分解為產業規模、產業結構與技術水平三個因素的影響,“污染光環”與“污染避難所”假設可能分別強調了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前者著重于FDI所帶來的技術進步效應,而后者則更多地聚焦于伴隨FDI流入而產生的產業乃至生產結構的變動⑥。外資的進入同時具備“污染避難所”論和“污染光環”論的雙重特征,FDI的流入對東道國的環境影響究竟是遵從“污染光環”論還是“污染避難所”論,可能在于東道國政府對環境監管的嚴格程度。

(五)EKC曲線轉折點(turning point)出現時間的分歧

根據EKC曲線首次被提出時的實證結果顯示,二氧化硫和煙塵轉折點處的人均GDP約為4000—5000美元,而懸浮顆粒物的濃度甚至在很低的收入水平下就呈現出下降趨勢。⑦早期的一些對于EKC的研究認為,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及森林砍伐量將在達到2014年的世界平均人均收入水平下達到峰值⑧??紤]到未來人均收入的繼續增長,意味著環境質量從現在起將逐步改善,然而情況似乎并沒有這么樂觀。轉折點何時出現意義重大,它意味著離環境改善還需要多長時間的等待。轉折點處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表明等待時間越長,經濟增長將持續帶來環境的惡化。如果等待時間過長,是否會帶來不可逆的環境惡化的出現?即所謂的環境污染越過了生態閾值,以至于環境改善的轉折點不能到來①。

EKC經驗研究以各種污染物指標②為被解釋變量,在EKC文獻中并沒有發現一組污染物指標隨收入增加均呈現下降趨勢。例如,在發達國家,一些污染物如廢水排放量出現下降趨勢,而另一些污染物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卻持續增加③。如果選擇能源使用量作為環境質量的替代指標④,因為能源使用與碳排放高度相關,無法觀察到倒U型EKC曲線的存在。眾多文獻針對每一種污染物所做的EKC經驗分析得出的轉折點處的人均收入不僅不相同,反而差別巨大。Selden和Song估算了發達國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懸浮顆粒物和一氧化碳四種污染物的EKC曲線,所估算的轉折點處的人均GDP要比早期的兩個研究高出很多⑤。四種污染物EKC轉折點處的人均GDP(1990年的不變價格)分別為:二氧化硫10391美元、氮氧化物13383美元、懸浮顆粒物12275美元和一氧化碳7114美元。

由于污染物指標眾多,此處僅給出以二氧化硫排放為研究對象的EKC轉折點處的估計值,按轉折點處人均GDP值的大小做了排序,見表1??梢钥闯?,在以二氧化硫排放量為目標的估算中,轉折點處的人均GDP差別巨大,波動范圍從3137美元到101166美元(1990不變價格),這一波動范圍大于近十年采用經合組織國家面板數據得到的分析結果。中值為Cole等學者使用的經合組織成員國二氧化硫排放數據所估算的轉折點處的人均GDP 8232美元⑥。Stern和Common以發達國家為樣本主體,使用美國大氣科學實驗室提供給美國能源部的二氧化硫排放數據庫,該數據庫涵蓋了更大收入范圍的污染物排放數據,其數據量比其他二氧化硫排放的EKC研究所使用的數據量都大,所估算的轉折點在10萬美元以上⑦。List和Gallet(1998)使用美國1929年至1994年50個州的數據,估算的轉折點處的人均GDP在表1中為次高值,這預示著包含較多低收入數據的樣本可能會產生更高的轉折點⑧。整體來說,以二氧化硫排放量為目標的研究得到的轉折點處的值要高于以二氧化硫濃度為目標的研究。近期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轉折點處的人均收入比之前估計要高,這意味著全球環境污染的惡化將持續很長時間。①

眾多實證研究得出的轉折點處的值差別巨大,經濟學家間的分歧使得人們難以分辨真實的轉折點位于何處(如果存在的話)。不僅如此,眾多差別巨大的研究結論也使得環境規制政策的制定無從適從,嚴重削弱了理論對政策制定的指導作用。

(六)其他方面的批評

1.模型的單向性

《1992年世界報告》中提及的EKC曲線及其他EKC曲線研究文獻中所隱含的政策含義是,經濟增長是治理環境污染的最佳途徑。Arrow 等學者對此觀點持批評態度,因為EKC模型將收入看作外生變量,并假設環境破壞對經濟增長沒有影響②。就算環境遭受了不可逆轉的破壞,未來的收入也不會受到影響。換句話說,經濟被假設為是可持續發展的。然而,沒有理由認為經濟增長在任何收入水平下無須干涉就具有天然的穩定性。事實上,環境惡化也會影響經濟增長,忽略環境惡化對經濟增長的反作用會導致內生性偏差(Endogenous Bias),從而影響模型估計的準確性③。Arrow等人甚至認為,試圖在早期階段快速發展經濟將可能帶來環境惡化的不可逆轉,導致倒U型的EKC曲線不會出現④。

2.污染存量的外部性問題

污染分為流量污染和存量污染,流量污染會對當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污染并非當期產生后立即消失,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污染物會逐漸沉積下來,并將持續對未來的環境產生負面影響①。一般以考察時間長短為標準來區分流量污染和存量污染,二氧化硫、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水污染物在短期內可視為存量污染,長期內則視為流量污染。典型的存量污染物為二氧化碳(可在自然環境中存在125年左右)和城市固體廢棄物(在廢棄物處理廠不斷積累)。流量污染的控制見效快,治理效果較好,存量污染治理難度相對較大。在流量污染已經減輕的情況下,存量污染依然有可能一直加劇,因此,EKC的研究中幾乎只考察了流量污染而未能將存量污染納入模型中,并不能全面反映環境污染的真實情況,研究產生了存量的外部性問題②。

3.指標的選取

關于環境污染與收入增長的EKC經驗分析,其結論對于收入指標和環境污染指標的選取非常敏感,選擇不同的指標,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論。EKC研究中的收入指標多為人均收入水平,然而收入不是平均分配的,收入水平并非呈正態分布而是右偏,平均水平之下的人數遠多于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人數。因此,收入的中位數是比均值更合適的相關變量,而非平均收入③。由于污染物眾多,目前還沒有找到能全面衡量環境污染程度的一般性指標,多以污染物排放總量為環境污染指標。Tisdell認為以污染物濃度為標準(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量)比使用污染總量更有意義。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人口活動和工業生產集中于少數城市。隨著經濟發展,這種情況將發生逆轉,即人口和工業生產將趨向于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因此,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隨著收入增加,污染濃度的峰值已過,但污染物排放總量還在持續增加④。

五、國內學者的研究

從21世紀初期開始,我國學者開始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多數研究是利用國內的統計數據對EKC假說進行實證分析。雖然研究開展較晚,但研究的針對性很強,且提出了不少對策建議。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EKC假說在我國是否存在以及EKC曲線形狀爭議

在我國的研究成果中,關于EKC假說在我國是否存在以及EKC曲線的形狀的實證分析,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恐怕都難以達成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

李飛和段顯明等分別實證檢驗了1985—2007年和1997—2009年間全國范圍的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結果支持EKC假說⑤。潘珊等通過建立包含環境質量的代際交疊模型,考察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結論也支持EKC假說①。從全國范圍來看,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符合EKC假說,東部和中部地區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并已經處于下降部分,而西部地區則為N型曲線關系并處于右側上升部分②。

然而,多數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例如沈滿洪等和吳開亞等通過對浙江省和安徽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后,并不贊成倒U型的EKC曲線③;以湖南省為研究對象的實證分析認為,環境污染隨經濟增長的變動軌跡大致呈底部平滑的正U型曲線關系④。而丁繼紅和年艷探討了江蘇省1985—2006年間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雙向關系,發現環境污染與人均GDP之間為正N型曲線關系⑤。周茜等也發現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與傳統的EKC曲線并不相符,經濟增長對不同污染物的排放有不同的影響,有倒N型和N型兩種曲線,經濟增長整體上導致了環境污染加重⑥。

對于相互矛盾的研究結論,有學者認為,EKC曲線的形狀和結果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污染指標和解釋變量的選取、計量方法的選擇、數據處理以及模型的設定等⑦。由于指標選擇、模型設定的差異,出現了不同學者關于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具有不同函數關系的研究結論。劉金全等對我國29個省區的環境污染指標采用基于非線性Weibull函數和Gamma函數的面板數據模型進行研究后發現,人均廢水排放量與人均收入的關系基本符合EKC假說,而人均固體廢物產生量和人均廢氣排放量隨人均收入增長呈現單調上升趨勢⑧。姚昕采用面板平滑轉換模型對粉塵、煙塵的研究表明,EKC假說成立,二氧化硫與經濟增長之間呈N型曲線關系,工業化進程使大氣污染的倒U型曲線轉折點向后推遲⑨。郭軍華等利用中國29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只有工業固廢與人均GDP之間符合EKC特征,工業廢水排放量隨經濟增長而逐漸減少,工業廢氣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⑩。高宏霞等通過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0—2009年的統計資料分析后發現,只有工業廢氣和二氧化硫的排放與人均GDP的關系符合EKC,煙塵的曲線呈線性增加,說明我國的某些污染物隨經濟增長無法自動進入EKC曲線的下降區間。{11}陳延斌等對山東省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的研究表明,工業廢水與工業固體廢棄物的EKC曲線呈倒U型,而二氧化硫、煙塵與經濟增長之間呈正N型曲線關系①。工業廢水與經濟增長之間滿足EKC假說,但工業廢氣和工業固廢排放卻沒有發現倒U型曲線關系;然而考慮到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彈性系數,即使不存在倒U型特征,收入的增加依然使得污染排放減少②。毛暉等運用1998—2010年中國的省級面板數據,檢驗了人均GDP與各類工業污染排放的關系,發現除傳統的倒U型曲線外,還存在N型、“U+倒U”型、線性等多種關系;治污投資并沒有改變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基本關系,但使得轉折點提前到來③。

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地域寬廣,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較大,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還有可能存在區域差異。趙新華等認為在全國范圍內EKC假說成立,但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有改善作用,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加劇了環境污染,區域差別相當明顯④。宋馬林等利用Copeland的模型,驗證我國各省市EKC曲線的存在性,發現貴州、西藏、吉林、上海和北京五省市存在倒U型的EKC曲線,且已越過了拐點;青海、安徽、福建、海南和遼寧等省份則不存在EKC曲線⑤。白永亮等的研究發現,鄂、湘、贛、皖四省經濟增長與7種環境污染物排放之間的關系不盡相同,有U型、倒U型、線性增加和線性下降等各種曲線關系,且各省的拐點也不一樣,省際之間具有差異性⑥。

(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影響

我國的貿易依存度越來越高,出口常年大于進口,吸引和承接的國際直接投資也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與之相對應,國內學者關于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環境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是否對我國產生了污染轉移,以及“污染避難所”效應在中國是否存在等內容上,研究結論依然精彩紛呈,錯綜復雜,且相互矛盾。

1.關于國際貿易環境效應的爭議

方行明等認為發達國家向中國購買“污染品”是導致中國環境惡化重要原因之一⑦。貿易的對外開放增加了中國國內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因環境規制較弱,貿易的環境收益效應小于向底線賽跑效應,國際貿易造成了中國環境的惡化⑧。國際貿易在加重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程度的同時,降低了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水平⑨。然而,徐圓的研究表明,我國進口商品的污染排放強度大于出口商品的污染強度,說明我國的對外貿易在優化國內的產業結構的同時,也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其中加工貿易對制造業的清潔生產起到了顯著作用⑩。國際貿易減少了我國工業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國際貿易并沒有使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產業天堂”。雖然貿易中的進口部分有利于我國環境的改善,出口的環境效應與之相反,但整體來說,對外貿易的擴大并非必然導致環境的惡化①。研究還發現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存在地區效應,中東部地區通過對外貿易促進了環境質量的提高,而我國西部地區則存在著污染輸入現象②。

2.“污染避難所”效應在中國存在嗎?

夏友富認為,污染密集型行業特別是重污染型行業是外商投資的重要產業,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規制普遍弱于發達國家,且急于發展本國經濟,污染密集型產業會以外國直接投資為載體向環境管制寬松的國家轉移③。沙文兵和石濤以及劉渝琳和溫懷德則運用計量檢驗證實了FDI流入對我國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④。趙新華等指出,1996—2008年間,FDI增加了我國工業廢氣、廢水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整體上加劇了我國的環境污染程度⑤?!拔廴颈茈y所”效應在中國不僅存在,且2002年以來隨著工業結構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我國區域環境管制差異對污染密集型產業布局的影響趨于增加,“污染避難所”效應增強⑥。發達國家在國內主要生產清潔產品,將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窮國生產,于是我們觀察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存量低但環境污染嚴重,而一些發達國家的資本存量高且經濟增長迅速,但環境質量卻并未因此而下降,這種現象佐證了“污染避難所”效應的存在⑦。

然而,同樣有眾多學者的實證研究支持“污染光環”論,站在了“污染避難所”效應的對立面。鄧柏盛和許士春等的研究表明FDI有助于我國的環境改善⑧。鄧榮榮、詹晶的研究也認為,隨著湖南省承接FDI的增加,環境污染程度逐步下降,從出口貿易的角度看,“污染天堂”假說在湖南并不成立⑨。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的產業雖然包括污染產業,但同時也向中國轉移了大量的“干凈”產業⑩。因此,從整體上說,“污染避難所”假說在中國可能并不完全成立,FDI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群有利于降低我國的環境污染,但不同來源地的FDI對區域環境污染的影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來自全球離岸金融中心的外資顯著降低了我國的環境污染,但東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外資對環境質量的改善不明顯{11}。FDI之所以無論是在總體上還是分行業上都有利于減少我國工業的污染排放,其主要原因在于:FDI通過技術引進與擴散帶來的正向技術效應超過了負向的規模效應與結構效應①。

包群等學者的理論模型也表明,FDI對東道國環境的影響取決于其規模效應的負面影響和收入效應正面影響的綜合比較,當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以后FDI對環境的積極影響可能大于其負面影響,從而出現FDI與環境之間的倒U型曲線關系②。FDI對投資地環境的影響可能還存在門檻效應,即當投資地經濟、社會發展處于不同階段時,FDI與當地環境的關系也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在高收入和低收入階段,FDI對環境產生了較為顯著的正面影響;在中等收入階段,FDI則帶來了環境質量的惡化。在高人力資本階段,FDI能夠顯著地降低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本階段則相反,FDI對中國環境影響的門檻效應顯著。受到大部分城市收入和人力資本水平的限制,FDI給中國帶來了較大的環境壓力③。

(三)改善環境的政策建議

提出合理性和創造性的政策建議,是我國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眾多國內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雖然所提政策建議有些或無新意。與國內學者關于EKC假說在我國是否存在及曲線的形狀,國際貿易是否帶來污染轉移,以及FDI的環境效應等問題上爭論不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如何降低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政策建議上,眾多學者的觀點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且未出現明顯相互矛盾的政策建議。

首先,加大污染治理投入的力度。幾乎所有的國內學者均強調污染治理投資的重要性,并認為我國的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太低是環境保護沒有獲得預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④。因此,增加污染治理投資總量⑤,逐年提高污染治理資金占GDP的比重⑥,對于改善環境意義重大。

其次,加強環境監管,提高環境規制標準?,F階段中國環境規制水平普遍偏低,是眾多學者的共識。環境污染具有很強的外部性,雖然產權界定對于解決環境污染有促進作用,但與其說環境污染是一個產權界定的經濟問題,倒不如說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問題⑦。因此,政府的強力介入對于改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環境管制對污染密集型產業區際轉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⑧,為了避免“污染避難所”現象在中國的出現,需要加強環境管制⑨。提高環境規制標準在降低當期污染排放的同時,還可以對企業形成倒逼機制,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技術的創新⑩。但政府不能簡單地通過強制性措施來減少污染排放,簡單地控制某些環境污染會阻礙經濟增長,應該在不斷完善各種環保機制上做文章{11}。

再次,強化對FDI的限制和引導。由于進入我國的外資企業既有清潔產業又有污染產業,有必要對FDI的引進有所側重。對于投資于新型、環保、高新技術等產業,FDI應給予政策上的獎勵和扶持,而對于投資于污染較嚴重的傳統產業,FDI應通過加大環境管制力度進行抑制①,通過強化環境監管以避免外資企業向我國轉移環境壓力,發揮FDI的積極環境效應②。鑒于中國當前的外資進入程度與以環保為目標的最優水平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應積極鼓勵具有環保技術優勢的外資企業的進入,實現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而對污染密集度較高行業的引資限制和禁止措施應繼續貫徹,對當前外資與產出規模較大的制造業應注意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和延伸國內產業鏈,促進產品和產業的綠色環保技術的升級③。

最后,其他方面的政策建議。清潔生產技術對于節能減排意義重大,然而技術不會憑空產生,除了強化環境規制以形成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的倒逼機制外,還需要開展節能減排技術的合作研發④,提高在環境科研上的支出比重,充分發揮環境公共支出的積極作用,建設良好的外部技術創新環境等⑤。積極轉換經濟增長方式⑥,優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⑦,合理配置輕重工業的比重⑧,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以環保產業和環保政策合作為突破口⑨,有效落實清潔能源政策,因地制宜地逐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⑩,并實施環境友好型的城市化戰略。

六、結論與研究展望

前面的文獻分析展現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通過文獻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研究展望。

(一)不存在適合所有污染物的EKC曲線

很少有證據能表明,隨著收入增加,所有國家都遵循同樣的倒U型的EKC曲線。采用最新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和模型所做的研究顯示,某些污染物排放與收入增長之間存在著倒U型的曲線關系,但并不意味著EKC曲線適用于所有的污染物。污染排放和收入之間的真實關系甚至有可能是單調遞增的曲線關系,且曲線的形狀隨時間而變化{11}。EKC曲線是統計分析的結果,并沒有揭示出EKC曲線背后的經濟增長對環境污染的作用機制。EKC曲線的形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污染和收入指標的選取及所用的計量模型,“不同的模型、不同的數據、不同的結果”暗示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和統計上的脆弱性。

(二)環境政策的必要性

“經濟增長是治理環境污染的最佳途徑”的政策結論有過于絕對之嫌。對EKC假說暗含的政策含義較為中性的理解是,發達國家只有當收入達到某一特定的閥值時才需要制定環境政策,在收入達到這個閥值之前則無需制定環境政策①。然而事情似乎并非完全如此,Dasgupta等學者 提供的證據表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改善是有可能的,并認為發展中國家EKC曲線轉折點處的人均收入將比發達國家低②。環境政策的作用是確保以可持續發展的速度有效率地使用自然資源。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氣候政策③,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采取大量的實際行動來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④。依然有很多證據表明,一些中等收入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率使得改善環境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不能只認為經濟發展是減少環境污染的唯一途徑,發展中國家還需要成立環保機構以有效消除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

(三)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目前不少研究結論認為,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途徑是技術創新,尤其是那些直接針對降污的技術創新。不過還沒有直接針對減少碳排放的技術手段,碳排放的減少主要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能源使用強度的下降。雖然經濟結構和能源使用結構的變化有時候對一些國家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很重要,但一般來說這種影響并不顯著⑤。對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研究發現,技術變化既在發達國家發生,也在發展中國家發生。技術創新更容易先被高收入國家采納,但很快也會被發展中國家所采用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世紀90年代早期,多數發達國家陸續降低了汽油中的鉛含量,很多貧窮國家也隨之降低了汽油中的鉛含量⑦。在增長緩慢的經濟體,減排技術對污染排放的影響超過人均收入增加的規模效應,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發達國家人均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持續減少。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中,規模效應對污染排放的影響超過了污染減排技術的貢獻,于是出現環境污染的持續惡化。

(四)研究展望

在理論研究方面,EKC假說的批評者和質疑者并未能顛覆EKC的理論基礎,也未能建立新的更有說服力的理論學說,因此,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動態模型研究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在實證研究方面,至今也還未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計量方法被運用于一些常見的污染物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分析??梢灶A見的是,該領域未來將是研究熱點之一。隨著經濟增長和研究的進展,新的問題也不斷涌現,例如:商業周期對污染排放的影響;環境規制標準存在國內區域間差異的情況下,一國內部的產業轉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涉及工業內部行業結構的變化對環境影響的定量分析;等等。

猜你喜歡
污染環境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環境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對抗塵污染,遠離“霾”伏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91| 另类欧美日韩|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伊人激情综合网|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日韩午夜片|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成人亚洲天堂| 四虎AV麻豆|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亚洲香蕉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夜色91|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午夜a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 91|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色婷婷色丁香| 午夜小视频在线|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黄色片|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综合色婷婷|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不卡视频国产|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天天综合网在线|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91麻豆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伊人福利视频| 美女亚洲一区|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91欧美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欧美精品v|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色婷婷色丁香|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