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奎 王毅
摘 要:綜采工作面回撤過程中,面臨著頂板維護空間大、頂板動壓變化頻繁的特點。頂板支護管理難度大,現普遍采取的以“坑木”替代“支架”的方式對頂板進行支護,成本投入高,安全系數低,為此新集二礦在綜采設備的回撤作業中,積極探索,實踐應用了“掩護式支架回撤工藝”,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及安全管理效果。文章以新集二礦210106工作面回撤為例,詳細闡述“掩護式支架回撤工藝”的應用。
關鍵詞:綜采工作面;頂板支護;掩護式支架回撤工藝
1 概述
新集二礦210106工作面位于二水平2101采區,為該采區第二個工作面,北部有210108采空區,工作面頂板砂巖厚度較大,平均厚度37.1m,巖性以中~細砂巖為主。收作時工作面傾角5°~8°,待撤除ZZ9200/24/50支架105臺。
2 工作面支護方式
工作面回撤前老塘側(即支架頂梁上方頂板)采用高強聚酯纖維網配合鋼絲繩(直徑不低于21.5mm,間距1m,頂梁上鋼絲繩不少于5道);刷擴側(即回撤通道)采用錨索梁復合支護。
工作面回撤后老塘側采用點柱支護(直徑不小于200mm的圓木),點柱原則上每根鋼絲繩下設一根,頂板無漏現象時可以間隔安設點柱,點柱施工從外向里依次進行施工,嚴禁先進入回撤老塘里支護。回撤過程中每5~24m支架撤除后要及時打一個木垛,規格為2.6m(寬)×2.8m(長),原則上木垛位置施工通道與老塘交界處,也可視情況施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可是適當增減。
回撤通道采用掩護支架配合少量點柱支護,即在回撤通道利用已回撤的支架作為臨時支護,確保回撤通道內安全,當液壓支架回撤后,回撤通道內需要對掩護式支架進行降架挪移繼續向前支護,降架前對頂板進行打木點柱配合掩護支架進行支護頂板,點柱間排距1.5m,也可根據現場情況加密,必須保障安全為前提。通道內支架前移每次1.5m,移架到位后要及時升架,確保支架支撐有力[1]。
3 工作面回撤工藝
3.1 掩護式出架
(1)使用掩護架(以后稱:滯后掩護架)支護頂板掩護拉移支架。
(2)回撤6#架以前選一臺護幫板、立柱好的架子作為滯后掩護架,用出架絞車配合單體將其推置硐室內,單體一端伸根煤壁,一端伸根于支架銷眼。
(3)用滯后掩護支架伸縮梁上掛30噸滑子配合出架絞車及單體進行出架,用單體時采用遠距離控制進行供液。滯后掩護支架運行軌跡中線與軌道中線重合,掩護支架前移用出架絞車牽引。
(4)用支架推拉頭配合液壓單體將硐室內滯后掩護支架移出,升架支護通道頂板。
(5)向前每撤除一臺支架,及時將通道內滯后掩護支架前移1.5米,支護好老塘頂板,確保待撤支架老塘3米以內支護完好。
(6)工作面滯后掩護支架降架前要至少在支架兩側打兩根木點柱,頂板破碎時增加點柱數量,通道內木點柱不回撤。
(7)在撤除支架期間,根據頂板情況,如果頂板破碎必須適當打木垛進行支護通道內頂板,確保撤除期間安全回撤。
3.2 施工先后順序
出架→老塘支護→支架裝車打運→打點柱(木垛)→掩護架降架→移架→升架支護通道。
(1)工作面支架撤除依次由下向上(由機巷向風巷)逐臺后退式回撤。支架撤除后及時在原支架位置及刷擴頂板(棚梁)下打木垛或點柱支護頂板,老塘頂板支護木料及時進行回撤,讓其有序垮落不再支護。
(2)支架撤除采用掩護式撤除方法進行,即在下出口向上頂板完好穩定的適當的位置施工一個10m(長)×1.5m(寬)×3.0m(高)硐室,從1-10#完好的支架中選擇一臺滯后掩護架,存放于此。等撤至10架前,將掩護支架從硐室內用出架絞車拉出來,支護工作面運行通道內頂板,每撤一臺支架,將掩支架向前移1.5m,同時在掩護架兩側打兩根點柱進行支護通道內頂板。
(3)撤除工藝:拆除待撤支架的主進回液管路→降架至適當高度→支架前移、調向、拖運→收回并固定側護板、伸縮梁、護幫板→利用裝車平臺裝車→打運→在吊裝硐室把支架解體→重新裝車打運升井(工作面出架后根據情況打點柱、木垛支護頂板)。
(4)支架從1#架依次向上回撤,支架在工作面回撤、裝車后,打運到吊裝硐室進行解體、裝車、外運。
4 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對210106工作面回撤的總結, “掩護式”回撤工藝,大大節省了支護坑木的投入量,減少了支護點柱的數量,降低了職工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安全系數。經對比分析,該面回轍工藝比傳統回撤工藝減少優質原木投入四百余根,降低回撤成本5萬余元,安全、技術、效率、成本優勢較為明顯。
5 結束語
文章闡述了工作面綜采設備回撤的支護管理,詳細說明了綜采支架“掩護式”回撤工藝,實踐證明,科學合理的安全支護不僅能夠保障綜采工作面設備的回撤安全,也是技術、生產乃至經營管理等全方位尋求降成本、增效益的一種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賀建國.綜采工作面回撤四臺掩護支架的選型與應用[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4: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