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姣姣 萬澤坤
摘 要:鈾礦地質勘探設施的退役整治和環境的恢復已逐漸引起了設施所在地政府和附近居民的高度關注。退役整治工程是鈾礦地質勘探設施使用期滿或因自然條件等其他原因停止工作后,為防止各類有害物流失,改善環境質量,保護公眾健康、杜絕安全隱患而采取的補救行動。文章介紹了鈾礦地質勘探設施退役整治工程的目的、源項和治理方案,對其整治前后的輻射環境影響進行了重點分析,提出了確保工程長期安全穩定的防護措施。
關鍵詞:鈾礦勘探設施;退役整治;輻射環境影響;安全防護
近十幾年來,我國核工業地質隊先后在華南、華東、西北地區開展了大范圍的鈾礦地質勘探工作,為我國軍工核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鈾礦勘探工作在取得優異成果的同時,也對周邊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1]。勘探工作結束后,地表遺留了大量廢石堆、坑道、淺井、探槽等,它們大多未經治理,不斷向環境中釋放放射性物質,對周邊群眾形成內、外照射,產生放射性危害。遺留在地表的鈾礦地質勘探設施已經改變了區域輻射環境,引起了當地政府與附近居民的高度關注。因此,對鈾礦地質勘探設施進行退役治理、減少其對公眾、環境的危害是十分有必要的[2]。
1 退役整治概述
1.1 退役整治的目的
退役整治的目的是防止坑井口氡氣外逸和廢水外流所帶來的危害,凈化水源,保護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安全,防止人、畜掉入豎井、誤入坑道而造成意外傷害;保持廢石場長期的穩定,防止由于自然力或其他原因引起塌垮流失,造成環境污染事故,同時恢復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的降低公眾的輻射劑量,使退役整治各單項工程的相應指標低于國家和部頒的相應標準;治理后的環境質量與公眾安全,應滿足國家頒布的和部頒的各項規定、標準和規范;保護已探明的鈾礦資源,不被盜采和破壞;防止水土流失、恢復自然地貌。
1.2 退役整治的源項
退役整治的源項包括坑口、廢(礦)石堆、探槽、剝土、淺井、污染場地、污染河灘、污染道路、污染河流等。
1.3 退役治理方案
治理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做到因地制宜、切合當地實際,采用技術成熟、施工簡便的治理方案。退役整治一般達到有限制開放使用深度,對地表坑口進行封堵治理,有水坑口還需先進行疏排水;對淺井采用廢石回填、井口覆土植被的治理方案;對剝土坑、探槽采取覆土植被方案治理;對污染河灘、污染道路、污染場地進行清挖然后覆土壓實,挖除的污染物運往就近的坑井口(或廢石堆)集中處理;對廢石堆場進行原地覆蓋的治理方案,首先平整場地、消除土包、整坡并根據需要設置馬道,然后覆土并分層壓實(壓實度達到85%以上),最后植樹、種草并設置警示標志。
2 退役整治工程輻射環境影響分析
未進行整治前,廢(礦)石在坑井口的出口處就地堆放,有的在居民點附近,有的在河流、小溪、水庫旁,有的在風景名勝區、經濟開發區;未封閉的坑口有大量的氡氣逸出,同時部分坑口還有水流出,對坑口周圍的地表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探槽、淺井有跌落、墜入一般性安全危害隱患;污染場地位于附近居民活動范圍之內,且污染河流水用于當地生產生活,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放射性危害。上述危險因素可通過吸入、食入、接觸和外照射等途徑,對公眾造成內、外照射危害和一般性安全事故。
整治后,由于對廢(礦)石堆筑墻攔渣,其表面覆蓋了黃土,并已進行了植被綠化,故具備了足夠的抗風蝕、雨蝕的能力,并且攔土墻的設計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震烈度情況及歷年的洪水情況,攔土墻在竣工后具備長期穩定性;此外,在廢(礦)石堆的周圍砌筑的排水溝,具有一定的泄洪能力,在因暴雨發生洪水時,可以導引洪水,避免其對已經整治的廢(礦)石堆的沖刷,保證整治效果。有水流出的坑道口經過修建被動式濾水集水池進行疏排水并封閉坑口后,不再有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外排,極大地改善了周圍地表水的水質,并且在整治后坑道口及其廢(礦)石堆的放射性環境都在國家規定的限值范圍之內。剝土經過覆土植被,淺井經過填充廢石并夯填土掩埋和植被綠化后,將恢復其自然地形地貌,所帶來的不安全隱患也會隨之消失。探槽經過邊坡放緩后植被綠化消除了一般安全隱患,并且避免了水土流失。污染場地、污染河灘、污染道路和污染河溝經過清挖處理后各處場地的放射性指標都在管理限制之內。
3 安全防護措施
退役整治后,必須豎立警示牌,注明該區原有情況以及允許或禁止進行的生產、生活活動事項。此外還應與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協商制定一個保護退役整治工程的規章制度,將竣工后的整治工程移交當地政府進行監管和定期檢查、維護,發生人為及自然因素破壞時應及時進行修復,以確保設施的長期安全穩定。
4 結束語
鈾礦地質勘探設施退役屬歷史遺留問題,在勘探過程結束后,未治理的坑口氡氣外逸、少數坑井口廢水外流,造成對周圍農田和水源的污染,未治理的廢(礦)石堆的環境貫穿輻射照射率及氡析出率均高于當地本底或超過國家規定限值,未治理的剝土、探槽和淺井坡度較陡,容易造成人畜跌入的危險,這些都給當地生態環境和居民生產和生活構成明顯或潛在的危害。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頒布后,尤其是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3]的實施,各級政府、當地居民,對治理的要求強烈,反映頻繁。因此,本次退役整治工程屬補救行動范疇,通過補救行動以達到對各類有害物的治理與緩解,以恢復當地的自然環境,為附近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相關部門應進一步修訂有關鈾礦地質退役整治方面的法規、條例或部門規章等,對退役整治工程、其環境影響評價及竣工環保驗收均實行全過程管理。退役竣工驗收后,應對退役整治工程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如發生較強降水后,應及時對整治工程進行檢查,如發生水毀工程,應及時進行修復,以確保整治效果。治理完成后,需制定長期有效的保護措施,以防止在治理工程完全恢復自然地貌前治理工程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
參考文獻
[1]劉中平,舒輝.鈾礦地質勘探遺留設施的環境影響及退役治理[J].科技廣場,2012,4:126.
[2]Mele Irena. Decommissioning:a problem or a challenge.Nuclear Technology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2004,Vol.19(2):6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污染防治法[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