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 馬贏 李旭彪
摘要:文章從經營者、股東、債權人視角出發,分析股東與經營者、大股東與小股東、債權人與股東的委托代理沖突,研究多重委托代理沖突下的銀行治理機制以及對銀行貸款風險偏好的影響。研究發現薪酬激勵與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負相關;股權集中度與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正相關;銀行中小存款者的比例與銀行貸款行為的風險偏好沒有相關性;銀行的國家、國有法人持股比例與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正相關。
關鍵詞:銀行治理;貸款行為;多重委托代理;風險偏好
一、 引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備受關注,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銀行治理對銀行行為的影響做了廣泛的研究。一些研究者認為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并加劇了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
國內外銀行治理主要研究股東、經營者與其他相關利益者之間的復雜關系。
現有研究主要從股權結構、薪酬制度、外部監管與債權人管理等角度,針對銀行治理機制對銀行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但對銀行貸款風險偏好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基于多重委托代理視角,結合銀行業、銀行治理特殊性,研究銀行治理對銀行貸款風險偏好的影響。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 銀行治理的特殊性。
(1)強調相關利益者保護。銀行較一般公司的重要區別在于其高負債特征,由此,商業銀行存在較多的相關利益者群體,包括股東、眾多中小存款者和債權人、社會等。一般企業的股東至上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銀行治理。Sang-Woo Nam(2004)就認為銀行治理需要對保護存款者、維護金融安全等方面進行關注。因此,銀行治理應該采用狹義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即保護股東、存款者和債權人。
(2)存在嚴格的外部監管。銀行業的本身具有脆弱性,這意味著銀行自身需要注重風險管理。Sang-Woo Nam(2004)認為銀行業的脆弱性意味著包括風險管理在內的內控制度比其他行業更加重要。銀行的中小債權人、存款者難以實現債權人監管。高負債特征和存款保險制度使得股東具有過度冒險傾向。因為銀行在經濟中重要地位以及銀行的外部性特征,各國政府都對銀行實施了嚴格的外部監管。
(3)股權高度分散。銀行治理的特殊性也體現在股權結構、董事會特征方面。學者將銀行業與一般行業進行對比,發現發達國家銀行業的股份被更廣泛持有,其董事、監事會規模更大,獨立董事比例也更高。
2. 銀行的多重委托代理關系。
(1)經營者與股東的委托代理沖突。從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論出發,股東作為公司的出資人,是公司的所有者,經營者應該要保護股東的利益。但現實中,股東與經營者利益的不一致將會導致沖突。經營者可能會通過資金侵占、資產轉移、在職消費、設置新經營者進入壁壘等各種方式謀取自身利益而損害股東利益。經營者通過貸款等非正常業務方式轉移走商業銀行的資產,即進行關聯交易;同樣,銀行經營者能夠通過在職消費、收受賄賂來滿足相關利益者的資金需求,從而增加銀行貸款的風險。由于銀行經營的不透明性,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這種侵占行為難以察覺。
(2)大股東與小股東的委托代理沖突。股東之間,大股東利益與其他中小股東、公司雇員之間的利益并不一定相同。公司治理理論認為,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同樣存在著沖突,例如大股東會利用自身的控制權犧牲小股東利益,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業銀行主要從事貨幣經營業,資產具有較強的流動性,經營的透明性也不高,其資產變動難以迅速被外界察覺,資產質量也難以迅速斷定。在現存的銀行治理框架之下,治理機制的局限性有可能增加大股東的風險偏好,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3)債權人(存款人)與股東的委托代理沖突。在公司治理上,股東與債權人同樣存在著利益沖突,二者所處的立場、代表的利益差異,往往導致這種沖突無法避免。股東在地位上、控制力上優于債權人,有能力侵占債權人利益。商業銀行的負債率遠高于一般企業,債權人數量也明顯多于一般企業,債權人治理問題、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沖突更加明顯。由于過高的委托代理成本,中小儲戶難以有效進行債權人治理。股東卻有動機和能力采取過激、冒險的行為獲取高額收益。
3. 研究假設。盡管股東可以通過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經營者,但在不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下,經營者仍可能因各種誘惑而從事冒險行為。現階段的激勵約束機制與銀行業特征,對于經營者風險偏好的動機與能力約束較少,使得經營者存在更大的動機與能力實行風險偏好。王曉春(2005)發現,我國現存銀行經營者薪酬激勵與約束機制存在問題,這種機制可能導致銀行的經營者出現嚴重的道德風險,股東要有效通過約束機制約束經營者的風險偏好,降低銀行整體的風險偏好,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委托代理成本。因此,提出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假設1:銀行的薪酬激勵與銀行貸款風險偏好負相關。
在銀行股權分散度不夠的情況下,銀行會出現“一股獨大”現象。從股東間的沖突來看,大股東會因更偏好風險從而損害其他股東收益,原因是大股東能獲取風險收益并將風險分擔給中小股東承擔,并且大股東還可以通過關聯貸款等行為為自身獲取收益。Leaven和Levine(2006)認為銀行大股東擁有越多投票權與現金流權力,銀行就有更高的風險偏好。因此,提出本文第二個假設:
假設2:銀行股權集中度與銀行貸款風險偏好正相關。
當銀行為國有控股或者國有法人控股,甚至國家、國有法人持股比例較高時,銀行的風險偏好都會相應提高。存款人相信國有銀行的政府背景使銀行具有政府的隱形擔保,基本不會出現倒閉,這就降低了債權人監管動機。楊有振、趙瑞(2010)認為國有控股的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高,國有股份占比與不良貸款率正相關。因此,本文提出第三個假設:
假設3:銀行政府背景與銀行貸款風險偏好正相關。
債權人考慮到本息的安全性,一般并不愿意承擔過高的風險,因而中小債權人屬于風險厭惡型。在股東與債權人的委托代理關系下,股東有動機和能力在獲得風險收益的同時將風險分擔給廣大債權人。債權人治理機制下,中小債權人會因其監管能力不夠、監管成本高等原因,缺乏監管的動力,難以進行有效監管。一般來說銀行的中小債權人數量越多、分布越廣泛,就越難以實現債權人監管。因此,本文提出第四個假設:
假設4:銀行中小債權人數量與銀行貸款風險偏好正相關。
三、 實證分析
1. 樣本選取及基本統計分析。2007次貸危機充分暴露了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局限性,本文選取危機后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考慮到中國農業銀行上市較晚,本文選取了三大國有上市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另外11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樣本的區間設定在2007年~2011年。數據均來源于2007年~2011年《中國金融年鑒》與巨潮網披露的銀行年度報告。
對樣本銀行主要指標的統計分析顯示:
銀行關聯交易金額均值為986.48億元,銀行管理費用均值達320億元,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值為28.66%,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均值為58.62%,國家及國有法人持股比例均值為35.39%,平均資產規模為33 518.48億元,平均客戶存款達到26 092.62億元,平均貸款總額達到17 971.74億元,具平均不良貸款達到230.82億元。并且,樣本銀行各方面差異明顯。
樣本銀行的大股東持股比例平均達到28.66%,整體上說明大股東持股數量較高。從極值來說,最大達到了67.72%,最小為5.9%,說明大股東持股比例在不同銀行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從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看,均值為58.62%。從股東性質來看,國有股份平均占到(國家及國有法人)35.39%,樣本中銀行國有背景深厚。其中,國家及國有法人控股最高達到74.8%,最低為6.39%,存在較大差距。
從經營者收益看,樣本銀行管理費用平均達320億元,高管、董事、監事等關鍵人員薪酬平均為3 316.286萬元。樣本指標中,極值差距較大,方差較大,樣本銀行在經營者收益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從存款者分布看,客戶平均存款為26 092.62億元,平均負債為31 814.39億元,平均資產為33 518.47億元。客戶存款占到總負債的82.02%,占到總資產的77.85%。
2. 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根據前文分析,從三類委托代理角度分析銀行治理對銀行貸款行為風險偏好的影響,建立如下模型:
BLDKZBi,t=?茁0+?茁1GLFYi,t+?茁2FIVCGi,t+?茁3CKZSLi,t+?茁4GYFEi,t+?滋i,t(1)
被解釋變量為不良貸款率,用來衡量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用銀行管理費用表示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沖突,反映經營者治理因素的影響;用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表示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委托代理沖突,反映銀行股權結構的影響;用存款者數量表示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委托代理沖突,反映外部債權人治理的影響;用國家、國有法人持股比例表示銀行國有背景的影響,反映國有控股、政府俘獲的影響。
3. 實證結果及分析。本文運用EVIEWS 6.0軟件對14家上市銀行2007年~2011年數據所構成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由于原數據不穩定,先將樣本數據取對數平穩后,再進行回歸。通過Hausman檢驗,建立固定效應模型來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實證結果顯示,不良貸款占比與管理費用呈負相關關系,與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呈正相關關系,與銀行國有背景呈正相關關系,與存款者占比不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
管理費用與不良貸款占比呈現負相關并在1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接受文章原假設1。銀行薪酬激勵與銀行貸款風險偏好呈負相關關系,說明銀行提高管理費用、增加薪酬,能夠有效降低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在銀行對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下,股東需要較高成本對經營者實行風險約束與正激勵,防止經營者采取與股東利益相背離的冒險行為。提高管理費用,包括經營者薪酬與在職消費的提高,對經營者予以較高薪酬以滿足其需求,同時許諾一定程度的在職消費滿足經營者對于地位、聲譽等的需求,是股東為防止經營者出現背離行為的采取必要措施。
銀行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不良貸款占比呈正相關并在1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接受文章原假設2。在大股東與小股東的委托代理關系下,銀行股權集中,大股東擁有銀行的實際控制權,在目前銀行治理機制下,因股權集中,大股東擁有著實際控制權,中小股東難以防止大股東行為冒險性的貸款政策。銀行向大股東發放關聯貸款、將主要信貸資源投向國有企業等行為都增加了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
銀行國家及國有法人股份額與不良貸款占比呈正相關關系并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接受文章原假設3。銀行國家及國有法人持股比例越高,表明銀行的國有背景更加深厚,銀行更易受到政府影響。由于政府俘獲的存在,即銀行針對監管者的自利動機進行尋租,監管者與銀行共享利潤,監管效果下降。同時,政府行為并不遵循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邏輯,在中國,信貸投向往往體現了國家的政策意圖,譬如“四萬億”刺激下的天量信貸投放,國有背景越深厚的銀行其貸款政策可能越具冒險性。另外,在股東與債權人的委托代理關系下,我國存款者對國家背景深厚的銀行有天然的信心,存款者會因此而放松對銀行的監管,出現債權人外部監管失靈。
實證結果顯示銀行貸款風險偏好與中小債權人數量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否定假設4。其原因可能是:(1)模型變量設定不合理。可能存在某些遺漏變量,且中小債權人數量的比重難以代表中小債權人的管理機制與效果。(2)我國中小債權人監管通常采取在簽訂合約時附加限制性條款或者優先在銀行破產與清算時獲償,以事后監管為主,難以直接影響到銀行的貸款行為。(3)我國中小債權人治理機制無效。因政府監管與銀行的國有背景,中小債權人缺乏對銀行進行監管的動力;且中小債權人相比銀行屬于弱勢方,面對銀行貨幣經營、信息不透明等特征,缺乏對銀行進行日常監管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中小債權人數量對銀行貸款行為風險偏好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四、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多重委托代理視角,從理論與實證兩方面分析銀行治理對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偏好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銀行薪酬激勵與貸款風險偏好呈負相關,銀行股權集中程度、政府背景與銀行貸款風險偏好呈正相關,銀行中小債權人數量與銀行貸款風險偏好具有負相關關系但相關不顯著。因此,從銀行治理角度加強我國商業銀行貸款的風險防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完善我國商業銀行薪酬激勵與約束的制度設計,關注經營者特別是高管在職消費問題,合理分配薪酬與福利。同時注意經營者薪酬與股東利益的一致性問題,提高經營者與股東的利益一致性。(2)合理設計銀行股權結構,提高董事會、監事會等職能部門的運作效率。除了提高董事會成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外,合理安排獨立董事數量以代表中小股東等各方利益,有效緩解股權集中所帶來的不良影響。(3)進一步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優化國有商業銀的治理機制,提高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效率,減少政府對商業銀行的干預。(4)鼓勵中小債權人參與治理。進一步加強政府作為外部監管者的職能,引導中小投資者培養監管意識與風險意識。
參考文獻:
1. Caprio.Leaven and Levine. Governance and Bank Valuation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3.
2.Leaven and Levin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gulation and Bank Risk-taking.working paper, 2006.
3.王曉春.激勵缺失與內部人道德風險——關于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問卷調查與思考.金融研究,2005,(11):74-81.
4.楊有振,趙瑞.中國商業銀行風險規避與股權結構:基于面板數據的經驗與證據.財貿經濟,2010,(34306):33-39.
5.Sang-Woo.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 Re- view of Issues.ADBI research paper,20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督的尺度研究”(項目號:12CJY112);國家博士后基金項目(項目號:2012M520487);國家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項目(項目號:2013T60206)。
作者簡介:劉軼(1973-),男,土家族,湖南省祁東縣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后,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公司金融;馬贏,(1978-),男,漢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清華大學工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金融工程負責人,講師,研究方向為金融工程、風險管理;李旭彪,(1991-),男,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金融市場。
收稿日期: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