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冠鋒 康振宇
摘要:WTO多邊體制的困境刺激了區域FTA的較快發展,其中TTP、TTIP及RCEP三者的進展與最終結果不僅會對各自區域產生重大影響,對區域外國家、對未來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的重構均有著重要的潛在影響。文章首先對區域FTA與WTO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要回顧,然后對上述三個重要區域FTA進行了較詳細的述評,并進而提出我國所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關鍵詞:TTP;TTIP;RCEP;挑戰與對策
一、 引言
作為“烏拉圭回合”談判的重要成果之一,于1995年1月正式成立的WTO被賦予了通過實施實質性減免關稅、開放市場、公平貿易等原則以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目標。但自2001年11月“多哈回合”談判啟動以來,一方面緣于WTO自身談判與決策機制的特點,另一方面系由于談判議題的龐雜以及談判參與國之間迥異的利益訴求,WTO“多哈回合”談判舉步維艱、難以取得實質進展。2013年12月WTO第九屆部長級會議上達成的“巴厘協議”被認為是自“多哈回合”談判啟動以來所取得的最重要突破,但其主要成果亦僅局限在優化貨物通關的貿易便利化措施方面,而且即便是這一成果有限的協議也在最后批準日前遭到了印度、阿根廷等國的反水,陷于擱淺與空置。
WTO多邊體制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區域FTA的較快發展,美國在亞太地區主導的包含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亞太主要經濟體的TTP目前已進入談判的攻堅階段和尾聲,美國與歐盟兩大經濟體之間的TTIP也已進行了五輪談判和磋商。與此同時,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也存在著由東盟發起,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RCEP,以及中日韓自貿談判等。中國-韓國、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談判近期已相繼實質性結束。區域及雙邊FTA迅猛發展迅猛與近于停止的WTO多邊談判形成鮮明反差。另外,當前主要區域FTA談判的焦點已從傳統的邊界性問題(如削減關稅、通關便利化等)轉變為邊界后事宜(如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勞工與環境等),談判所涉及范圍也從貨物貿易擴展至服務貿易及投資等諸多領域。
二、 區域FTA與WTO相互關系的研究文獻回顧
區域FTA與WTO多邊貿易體制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所爭執的焦點在于:區域FTA究竟是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墊腳石”還是“絆腳石”,即區域FTA是促進還是阻礙WTO多邊體制的發展。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富有啟發性的探討。
1.認為區域FTA對WTO多邊體制有著促進作用、支持區域一體化系WTO多邊體制的“墊腳石”一方的主要論據有:
(1)FTA中若干部門的自由化或便利化協定,可能會向區域外經濟體傳延,這有利于在WTO框架下就相關議題的自由化或便利化達成一致,進而推動WTO多邊體制的發展,北美FTA有關電信業競爭及投資條款的逐步擴展即是很好的例證。Richard E. Baldwin(2005)等也認為隨著加入電信業競爭及投資條款的經濟體越來越多,該規則已逐漸演變為一個WTO框架下的全球規則。此外,北美FTA中的投資條款也已在亞洲、拉丁美洲國家或經濟體之間的FTA中被廣為借鑒和接納。
(2)FTA能夠促進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區域一體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這會對該區域以外的經濟體產生越來越高的進入壁壘和代價,進而可能促使區域外經濟體亦尋求加入該FTA,這一趨勢日益擴展有助于WTO多邊體制的發展。國際貿易理論認為,FTA會對區域外經濟體產生貿易轉移效應,為了緩解貿易轉移壓力,區域外經濟體可能也不得不尋求加入該FTA以促進本國貿易和經濟的發展。現有的FTA會不斷吸引新的經濟體加入,而不同FTA之間也可能有重疊相通之處,這一趨勢有利于WTO多邊體制的發展。Lawrence H. Summers(1999)認為,相對于眾多的主權獨立、主張各異的單個國家或經濟體來說,少數幾個FTA之間可能更容易達成WTO多邊貿易協定。
(3)對于“意大利面碗效應”,支持“墊腳石”一方的學者認為其也具有促進WTO多邊體制的作用,因為該效應所導致的復雜混亂的原產地規則會增加貿易交易成本,這能夠促使不同FTA之間的融合。José Manuel Campa和Timothy L. Sorenson(1996)構建了由一個居于領導地位的大國和多個依附性小國組成的貿易集團模型,假定全部小國的經濟總量之和大于該居于領導地位的大國,且FTA內的關稅削減系無限次博弈過程,他們論證了該FTA能夠對違背貿易自由化規則的大國形成一種有效的規戒機制,使得地區主導性大國更傾向于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從而有助于WTO多邊體制的發展。
2. 與上述觀點相反,不少學者則認為,區域FTA實系WTO多邊體制的“絆腳石”,其主要觀點如下:
(1)眾多各不相同的FTA所導致的“意大利面碗效應”會增加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相互融合的成本與難度,從而使得WTO多邊進程愈加困難。由于不同FTA的原產地規則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產品也會由于原產地規則的不一致而在不同FTA規則下適用各自所規定的關稅稅率,這一方面使得企業將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更復雜混亂的規則,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困難。而且隨著FTA地域及所涉內容的增擴,“意大利面碗效應”也已不僅指貨物產品的原產地規則,當下FTA所包含的競爭規則、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及勞工與環境保護規則等也各不相同,這無疑不利于WTO多邊體制的發展。
(2)FTA在強化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會增強對區域外經濟體的歧視,不利于更廣范圍的經濟一體化或WTO框架下的發展。例如在反傾銷領域,FTA中的反傾銷條款使得區域內成員之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反傾銷的審查與制裁,但FTA外的貿易伙伴則可能會面臨更嚴格的反傾銷審查。在有關保護措施等方面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這種歧視性的安排,違背了WTO最惠國待遇的原則,對WTO多邊體制的發展也是一種阻礙。
(3)隨著新興經濟體的日益崛起和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美國在WTO體制下的領導力相對受到削弱,其貿易政策著力點也已從WTO體制轉移至區域FTA,主導性大國對FTA的關注和對WTO的冷視使得WTO更加難有實質進展。美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主導建立了北美FTA,在亞太則主導成立了APEC,繼而在APEC難以機制化的情況下,現又主推貿易投資自由化程度更高的TTP,這一方面反映了美國試圖主導區域及世界貿易投資規則的企圖,另一方面則在客觀上弱化了其對WTO進程的引領。
(4)發達經濟體在FTA中倡導的諸如規則一致、高標準勞工與環境保護條款等新議題無益于WTO多邊體制的進展。這些高要求的所謂新議題,往往是發展中經濟體難以完全接受的,比如在勞工與環境保護標準上,我國和印度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諸如TTP或TTIP中的嚴格要求,在國有企業競爭中立議題上,我國和越南等國也面臨著較大挑戰。這些更高要求的新議題無疑增加了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達成一致協議的難度,不利于WTO多邊一體化進程。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區域FTA與WTO既相互促成又相互掣肘。一方面,從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到WTO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多邊貿易體制所形成的基本規則構成了各個FTA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當多邊貿易體系進展遲緩、陷入困境時,往往會刺激、助推區域FTA的發展。
三、 當前區域FTA的發展新態勢
當前世界主要綜合性區域FTA有前文述及的TTP、TTIP及RCEP,三者的進展與最終結果不僅會對各自區域產生重大影響,對區域外國家、對未來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的重構均有著重要的潛在影響。本文該部分分別對三者進行較詳細的述評。
1. TPP:作為對進入新世紀以來迅速發展的東亞及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回應,及在WTO多邊框架難以有效運作狀態下的一種現實選擇,美國于2009年11月宣布加入由新西蘭、智利、文萊、新加坡四國所發起的TPP,并陸續邀請了亞太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越南、日本等國加入,其影響也日漸增強。TPP的主要議題及特點有:
(1)TPP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包含了四項新的所謂“跨領域橫向議題(Cross-cutting Trade Issues)”,分別是“規則一致(Regulatory Coherence)”、“競爭及營商便利化(Competitiveness and Business Facilitation)”、“中小企業議題(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發展議題(Development)”。這些所謂跨領域橫向議題將會對談判中的在傳統貿易投資協定中多會涉及的絕大部分縱向議題均會發生效力。
(2)更嚴格的關稅減免標準和更高的市場準入要求。TPP原則上要求免除全部貿易關稅和投資壁壘,只容許極少量的例外。當然,這僅是其原則目標,在實際談判中、特別是在日本加入后,日本敏感的農產品關稅減免問題已成為現階段阻滯TTP最終達成的主要障礙之一,可以預期最終協定在這方面會有較大妥協。另外在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TTP也均提出了更高的市場準入要求。
(3)相比于重點系削減關稅的傳統貿易協定,TTP更加關注所謂的“邊界后(Behind-border Issues)”規則,其關注的重要議題包括:國有企業競爭中立(公平競爭),更嚴格的勞工與環境保護及知識產權保護,對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的更高要求及對投資者的更好的保護等。
根據TTP參與國貿易代表2014年10月份所最新發布的致領導人報告,TTP談判目前已接近尾聲,所存留的仍有較大爭議的議題已為數不多,且談判一直堅持著初始時領導人所確定的“21世紀、高標準綜合性貿易投資協議”的要求,預期TTP將會于2015年達成最終協定。
2. TTIP。美歐之間TTIP的啟動大致可歸因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美國與歐盟自2008年始相繼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與債務危機,美歐均面臨著經濟低迷和失業率上升的困境,雙方均迫切希望尋求刺激經濟增長的可能路徑;另一方面則是前文述及的WTO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也使得美歐更愿意通過雙邊談判的機制來加強貿易與投資合作,以及通過兩大經濟體的經貿融合,更好地把握未來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制定的主導權。根據由雙方最高級別貿易機構共同領導的“就業與增長高級別工作組”所發布的最終報告,TTIP談判試圖在以下三大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即市場準入、規則議題與非關稅壁壘及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
(1)市場準入。盡管根據WTO的一項估計,美歐之間的平均關稅率已很低(歐盟約為5.2%,美國約3.5%),但由于美歐雙邊巨大的貿易總額,在現有低水平上進一步的減讓仍然會給雙方帶來很大的貿易與經濟利益。TTIP談判的目標之一即是“實質性地取消所有雙邊貿易關稅”,并削減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準入壁壘,在投資領域也明確了將以最高標準確保雙邊投資的自由化及投資保護。
(2)規則議題與非關稅壁壘。該議題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雙方“邊界后”非關稅貿易壁壘、特別是削減不必要的規則制定與監管上的繁瑣和重復,為雙方企業和消費者營造更好、更經濟的貿易與經商環境。比如在衛生與檢疫方面,雙方將努力建立一個可持續合作與改進的對話機制,使雙方的衛生與檢疫措施更加公開、透明,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檢驗。技術貿易壁壘方面,雙方也將加強在有關標準化問題上的合作及提高對各自合格認證機構的信任度。
(3)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美歐并不諱言雙方TTIP談判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試圖通過全球最大亦是最發達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合作,來共同影響、制定全球貿易與投資新規則。兩大發達經濟之間在這方面存有較多的共同利益,比如雙方都贊同提高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和執法力度,都主張在貿易投資協定中加入嚴格的環境保護及勞工保護條款,都反對國有企業獲得政府補貼或經營特權、主張國有企業競爭中立等。
3. RCEP。美國主導的TPP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原有的東亞及東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東盟所倡導的RCEP則反映了其試圖加強自身在本區域一體化中的主導地位,而我國對RCEP的積極支持則反映了我國在短期內無法加入TPP、也難以與美國或日本達成高標準、綜合性貿易投資協定情況下的現實選擇。
(1)雖然東盟在RCEP談判中居于名義上的主導地位,且參與談判的其他六國都已表態支持東盟在RCEP談判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東盟的政治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相對于地區大國中國、日本及印度來說均處于弱勢,東盟也無力調和中日兩國之間的政治抵牾及不同貿易政策主張,加之日本、越南等國已將本國貿易談判重點置于處在攻堅階段的TTP,RCEP談判的進展緩慢應非屬意外,且在TTP最終達成前也很難樂觀預期RCEP的進展。
(2)區別于TTP或TTIP所強調的高標準、綜合性,RCEP談判采取的是一種更靈活和更具妥協性的策略。在關稅減免方面,RCEP會保留更多的例外產品目錄及更長時間的過渡和緩沖期,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也會采取不盡相同的差異化政策。此外,即便RCEP很可能也會涉及諸如規則一致、競爭中立或環境與勞工保護等新議題,但由于談判參與國之間經濟發展階段和貿易利益訴求各異,且沒有真正的處于強勢主導地位的國家或經濟體,RCEP在上述諸多新議題上難以取得實質性成果。
四、 我國面臨的挑戰及政策建議
由美歐兩大經濟體所主導的TTP、TTIP對未來國際貿易與投資新規則的構建無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TTP與TTIP所共同主張的諸多新議題如國有企業競爭中立、規則一致及寬范圍、大幅度、很少例外的關稅減免等都會對我國構成較嚴峻的挑戰,我們對此必須足夠重視和認真研究,以更恰當地做出政策調整與抉擇,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營造更有利的貿易投資環境。
1. 在短期內難以加入TPP的現實情況下,我國應更積極地推動RCEP談判取得切實成果,同時應加強對TPP、TTIP等談判的研究和評估,適時考慮加入TTP的可能性及所需政策調整和影響。此外,可考慮與重要貿易伙伴單獨進行貿易或投資磋商。
2. 盡管APEC在促進本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有所下降,但我們認為仍不應放棄這一非機制化的對話磋商平臺。在剛剛閉幕的北京APEC峰會上,我國所力主的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建設的提議獲得了支持和通過,雖然離真正實現FTAAP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但應該說FTAAP建設得以啟動本身即具有重要的象征和實際意義。
3. 應切實推動國內政經制度改革,相比于對外開放,對內為民營資本營造一個更為法治與公平的經營環境更具根本意義和深遠影響。更開放和自信的外貿政策也需要一個更加法制和健全的國內經濟體制。
4. 應該認識到,如果我國不推行實質性改革,便難以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達成綜合性、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或投資協定,若囿于國內阻力或缺乏應有的長遠戰略考慮,我國未能及時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未能更深地參與國際貿易與投資,當TTP、TTIP等協定達成、世界主要經濟體及我國重要經貿伙伴均被囊括時,我國屆時將會面臨很不利的經濟貿易處境。所以認真研究、及時積極應對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盛斌.迎接國際貿易與投資新規則的機遇與挑戰.國際貿易,2014,(2).
2. 黃海洲,周誠君.中國對外開放在新形勢下的戰略布局.國際經濟評論,2013,(4).
3. 桑百川.新一輪全球投資規則變遷的應對策略.學術前沿,2014,(1).
4. 陳繼勇,王保雙,王瑋楠.論美國主導下的TPP對中國的挑戰.湖北社會科學,2014,(7).
5. 屠新泉,張中寧.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議談判及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貿易,2013,(7).
6. 賀平,沈陳.RCEP與中國的亞太FTA戰略.國際問題研究,2013,(3).
7. Enhancing Trade and Investment, Suppor- ting Jobs,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utlines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 reement.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時期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與績效研究”(項目號:13JJD790016)。
作者簡介:盧冠鋒(1985-),通訊作者,男,漢族,河南省虞城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2012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康振宇(1974-),男,漢族,黑龍江省肇東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跨國公司。
收稿日期: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