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的能源價格機制至今未能真正實現市場化,而主要發達國家在能源價格管理上已經基本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導致了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存在一定的差異。能源作為基礎的生產要素之一,其國內外價格走勢差異直接影響到商品最終價格的形成,最終勢必會影響到中國出口貿易的穩定發展。從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視角評析中國出口貿易發展歷程,探究其存在的發展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能源價格走勢差異;出口貿易;發展
一、 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分析
中國是從一個完全計劃經濟下的能源價格逐步向市場化改革的過程,相比于比較對象國,中國的能源價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絕對價格上是低于國際市場的。以電力價格為例,鑒于電力的價格數據收集存在巨大的難度,為保證電力價格比較的科學性,一般將其分為上網電價和終端電價的比較,目前除個別國家外很少有以國家為單位的上網電價統計,我們為了方便比較,將各國及各地區電力交易所的交易價格視為上網電價。根據2010年中國與美國、墨西哥兩個國家的平均銷售電價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電價在國際上屬于較低水平(如表1所示)。
鑒于國內外能源標價口徑的差異,能源品種的復雜性,以及匯率換算等問題的存在,使單純的絕對價格的比較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以下我們嘗試建立一個衡量國內外能源價格一般水平的指標,然后比較二者的變動幅度來對比下國內外能源價格機制下的能源價格走勢。我們首先構建一個衡量能源價格一般水平的指標來反映國內外能源價格的指數變化幅度的對比,由于能源概念本身涵蓋的范圍較廣,同時受制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學者們在國內能源價格衡量指標的構建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林伯強等(2009)采取中國人民銀行季報所公布的煤油電的價格指數代表能源價格變動??紤]綜合評價國內能源價格變動的科學性,本文亦采用煤油電價格指數作為衡量國內能源價格變動的指標。國際能源商品價格指數衡量國際市場上的能源價格變化水平,其中包含原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數據來源于IMF數據庫中的Primary Commodity Prices。比較區間為2005年5月~2012年12月,比較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1的顯示可知,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與本文前面分析的情況基本一致,呈現出整體走勢相似,但是國內能源價格走勢相對平穩,而國際能源價格走勢波動幅度較大,具體價格調整節點國內價格滯后國際價格的特點,尤其是2008年之前的階段,國內能源價格的上漲幅度被控制得很好,相比于國際市場的巨大上漲趨勢,國內能源價格始終保持著穩定的走勢。這一現象的存在對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歷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否有利于中國出口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接下來的分析將主要針對這兩個問題展開。
二、 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1. 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對出口貿易影響的機理。各國能源的稟賦決定了供給狀況,與要素需求一起決定了本國該要素的價格,進而影響本國密集使用這種要素的產品成本。要素相對豐裕使要素的供給獲得了保證,使要素絕對價格低廉,生產出的商品價格較低,故而形成了本國在這類商品上的出口比較優勢。從動態視角來看,一國能源要素的國內外價格走勢存在差異,則密集使用能源要素的商品出口會相應地受到沖擊和影響。
首先,國內外能源絕對價格差異導致出口商品靜態成本不同。從靜態的視角來看,國內外能源的絕對價格差異導致能源要素價格的不同,同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投入的成本也因此不同。表現出來的就是使商品的生產成本和交通運輸成本都不同,而這二者又是構成出口商品市場價格的主要部分,最終形成了國內外同類商品的市場價格差異,也即在出口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的不同。能源價格的絕對低廉會使一國在密集使用這種要素的商品上積累絕對比較優勢,在出口中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
其次,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影響出口商品動態優勢穩定。從動態的視角來看,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的差異表現為在價格調整過程中的幅度和時間節點的控制問題,調整幅度過大帶來的要素成本變動的沖擊越大,對商品出口的固有優勢的影響就越大,相對來說,價格調整幅度越小則對商品最終市場價格的沖擊也越小。調整的時間節點延后就具有了時間上的滯后效應,結合國內外開放背景下比較來看,應該將價格走勢的調整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世界能源價格上漲的情形,此種情況下,上漲幅度較大的帶來動態比較優勢的喪失;另一種是世界能源價格下降的情形,此種情況下,下降幅度較大的帶來動態比較優勢的獲取。
2. 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對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積極貢獻。改革開放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在既無資本優勢,又無技術優勢的基礎,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沒有經過訓練的勞動力也是低效的,也就是說連勞動力優勢都沒有。此時的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要在出口貿易上有所發展,只能依靠資源優勢,在缺乏其他競爭力的條件下,中國政府只能以能源價格管制方式實現國內能源要素優勢,以降低國內企業的能源成本,進而降低產品價格,增加其國際競爭力。這一政策思路為當時的出口貿易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出口貿易產品來自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貿易,其中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占較大比例。
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0年初期,中國的出口貿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出口規模大幅度提高,很大程度上同樣是得益于當時的能源價格機制,繼續保持了國內能源價格對國際能源價格的絕對優勢,使貿易中的能源成本得到控制,大量的能源密集型產品國際競爭力得到改善。維持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優勢進一步導致了對能源價格繼續管制的粘性效應,無法實現國內外能源價格的接軌,只能利用政策維持國內能源相比國際市場的低價現狀。
2000年后至今,這是中國出口貿易高速增長的階段,出口的總規模已達到世界前列,出口貿易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國家在技術進步、資本積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近年來,伴隨著出口貿易的快速穩定發展,部分能源品種的價格機制逐步嘗試市場化改革,原油、煤炭等基本實現與國際市場的價格走勢同步,整體能源價格與國際市場的差距減小,能源價格動態走勢的波動幅度減小。一方面,出口貿易的發展對能源價格優勢的依賴正在通過政策的調整得以緩解;另一方面,由于能源價格優勢的逐步喪失,中國的出口貿易的優勢維持出現了一定的困難。
3. 國內外能源價格差異對中國出口貿易影響的制度困境。
首先,較低的能源價格使中國出口貿易發展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中國在能源價格管理上的特殊機制使中國在本國國內并不具備能源要素優勢的情況下,與國際能源價格相比,無論在靜態絕對價格上還是動態的價格走勢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因此在能源密集型商品出口上形成了優勢,中國的出口規模近年來持續增長與此不無關系,出口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能源密集型的升級也跟這一能源價格管理模式有關。較低的能源價格一方面對中國近年來的出口貿易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使中國的出口規模持續增長,與此同時,較低的能源價格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節能技術改進的促進不利,使出口企業陷入低效率、低技術、高能耗、高污染的經營模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表現出出口企業產業升級的動力和壓力不足,中國的整體出口貿易陷入了能源密集化的比較優勢陷阱。
其次,當前背景下政策訴求對中國出口貿易現有優勢造成沖擊。隨著近年來國內能源消費問題的日益凸顯,碳排放等環境問題在國際范圍的日益受到重視,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不得不思考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即如何應對節能減排的壓力,在制定國家戰略中將能源與碳排放約束加進來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從出口貿易規模角度來看,低價的能源使出口獲得能源要素優勢,進一步促進出口規模增長,而出口規模的擴大又通過“內涵能源”的形式拉動了國內能源消費,進而給碳排放增加了壓力。從出口結構對能源消費的拉動效應來看,無論是靜態的分析還是動態的分析,其結論都支持出口結構的不斷能源密集化是能源消費增長的內在推動力之一。在當前國際國內節能減排的政策訴求背景下,能源價格杠桿的使用勢必會動搖到中國出口貿易的現有優勢的基礎。
最后,能源價格走勢的滯后波動影響到中國出口貿易穩定持續發展。從能源價格的調整機制來看,無論是電力、成品油還是天然氣的價格調整都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在參考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的前提下,根據一定的指標設計,在符合指標的要求的前提下,再進行價格調整,從實際的操作情況來看,這種模式的管理對維持價格的穩定,緩沖能源價格的變動對經濟的沖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應當看到,這種機制的明顯缺陷在于其在價格調整上的滯后性,導致的直接的結果是,無論是價格上漲或者下跌都要滯后于國際市場,在前期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持續上升的背景下,極易形成國內外人為的能源價格差。從能源成本而言,一方面穩定了成本,另一方面,在成本上升過程中可獲得到滯后的優勢。近兩年的國際能源市場趨于緩和,能源價格迅速回落,表現出國內能源價格回調的滯后性,致使動態的角度而言,中國在能源相對成本上失去了優勢,直接表現為中國的出口貿易的發展勢頭受阻,一度出現負增長的局面,長期而言,這種現象也不利于中國出口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 對策建議
國內外能源價格的差異是緣于國內外能源價格機制差異所導致的,國內一直采取的能源價格管制措施為中國的出口貿易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能源領域“節能減排”訴求的越發強烈,政策制定既要逐步實現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的同步化,又要保障出口貿易發展的穩定性。以下分別從能源政策視角和出口貿易政策視角提出幾點建議:
1. 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來降低國內能源價格差異的沖擊。
(1)建立能源市場價格平抑機制,緩解國內外價格差異對出口的短期沖擊。在當前國際國內能源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要縮小國內外能源價格波動差異,進而緩沖其導致的經濟影響,必須有有效的市場平抑機制來對市場的穩定性加以保護。當前國際能源市場受到國家間的政治因素影響較大,國際油價波動也越發頻繁,能源金融市場的建立雖然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這種外生的干擾,但是金融市場上衍生的金融風險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市場波動的幅度。國內能源價格機制的改革步伐的推進的同時,考慮建立國內的能源儲備機制,用于平抑短期市場的過度波動下的價格。從出口貿易發展的視角而言,能源價格的平抑機制可有效地緩解國內外能源價格差異的短期沖擊。
(2)逐步實現國內外能源價格波動同步化,長期緩其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在一個有效的市場機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和調控。政府要在改革中逐步退出價格制定者的角色,而轉變為價格形成的監督者,同時,建立以市場調節為主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就要促進能源行業競爭機制的形成,讓更多的、符合一定資質的企業能夠通過競爭的方式獲得平等的機會,通過有效的競爭促成行業的良性循環。對不合理的定價給予糾正與懲治,維持市場的正常秩序。逐步培育具備實現能源價格市場化的市場基礎,進而真正與國際能源市場接軌,實現國內外能源價格波動的同步化,使其對出口貿易的影響降到最低。
2. 采取積極措施從出口企業角度來應對國內外能源價格差異的影響。
(1)支持出口企業構建有效的能源價格沖擊的應急防范機制。國內外能源價格差異的存在,是由于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下的必然產物,出口企業要在激烈的國際市場進行競爭,必須正視這一現象的客觀存在。政府通過政策支持和引導企業利用能源金融市場的遠期合同、期權期貨等產品來規避能源價格的差異波動帶來的沖擊。同時,企業自身也可以通過進行適當的能源儲備,來緩沖能源價格的國內外差異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
(2)利用有效的財稅政策,促進出口企業進行出口結構的調整。目前從出口產品的能耗視角來看,很多出口產品的能源消耗比例都較高,此類行業的出口競爭力受到能源價格的波動影響最大,相對而言,低能耗、低排放的行業出口受到能源價格的差異化波動的沖擊較小。政府必須首先明確地將出口行業進行歸類,進而采取差別化的財稅政策進行干預。對于高能耗、高排放的行業政策以限制和控制為主;對由于客觀原因無法進行限制的行業,應加強技術改造和升級工作。同時,應積極引導企業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合理利用稅收、補貼等手段促進出口企業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優勢構建。長期而言,這是應對能源價格國內外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治本之術。
(3)企業自身應通過采取靈活的貿易方式,加大技術改進等來應對沖擊。條件成熟的企業到海外開拓市場,通過“走出去”的方式來替代部分能源密集型產品的簡單出口的貿易形式,進而減少國內外能源價格差異引發的出口商品成本變化,可直接利用國內或者國外的相對低價的能源。規模以上企業要力圖拓展企業的全球網絡資源,通過設立海外分、子公司,并與海外分、子公司之間進行交易,來實現能源價格內部化,有效規避國內外能源價格差異的影響。同時,企業加大節能技術改進,最大限度降低產品從生產到出口過程的能源投入,從長期角度而言,也是企業避免國內外能源價格走勢差異產生的負面影響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曹慧平,陳清萍.環境要素約束下H-O模型的理論與實證檢驗.國際貿易問題,2011,(11).
2.楊迎春,岳咬興.能源相對價格、技術進步與出口規模增長.世界經濟研究,2010,(10).
3.仰炬,耿洪洲,王新奎,張志超.我國成品油政府管制策略研究——兼論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財貿經濟,2009,(6).
4.周勤,趙靜,盛巧燕.中國能源補貼政策形成和出口產品競爭優勢的關系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1,(3).
5.楊迎春,劉江華.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經濟縱橫,2012,(7).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B類社會科學項目“能源價格上漲趨勢及其對福建省出口貿易影響研究”(項目號:JB12251S);上海電力學院人才引進基金項目“基于出口貿易發展視角下中國能源價格機制演進研究”(項目號:K2014-035);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國內外能源相對價格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問題研究”(項目號:2013C07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反補貼申訴與爭端解決效應的博弈分析與實證研究”(項目號:13CJL040)。
作者簡介:楊迎春(1980-),男,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人,上海電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廈門理工學院商學院教師,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能源經濟理論與政策。
收稿日期: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