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芝等
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醫學教育的過程也是醫學生實踐能力鍛煉提高的過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等醫學教育的必修課,不僅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同時也肩負著醫學人文教育的重任。面對迅猛發展的醫療技術和復雜的醫患矛盾,近年來,我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做了大量的創新性的研究和探索,以此為契機,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也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逐步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小實踐與大實踐、課內與課外相統一的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一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定位
實踐活動是與理論認識相對應的哲學范疇,是主體通過一定的中介同客體發生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其目的是改造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活動和理論認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一方面,實踐活動需要理論認識作指導,另一方面,實踐活動是理論認識產生形成的源泉基礎,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客觀標準。因此,學校的教學實踐活動本身就內在的包含著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它們都是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人才培養服務。就實踐教學而言,它不是與理論教學毫不相干、獨立于理論教學之外的純粹的教學活動,而是和理論教學相互轉化、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系列教學活動[1]。因此,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不是“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的簡單疊加,而是實現二者的一體化,即在課堂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根據這一定位設計思政課的實踐方案、實踐內容和實踐方式等。
二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思路與方案
1 改革思路
實踐教學是醫學類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短板,同時也是制約思政課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的瓶頸性難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學校管理、教育理念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又有人們對實踐教學內涵主觀認識上的誤區,從而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定位錯位。鑒于此,在探索醫學類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們遵循“在課堂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育人導向,設計“課堂小實踐” 和“社會大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方案,采用動態、開放、持續性的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糾正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彼此分離的錯誤認識,克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各自的片面性,使課堂成為實踐的小社會,社會實踐成為教學的大課堂,在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的融合中構建醫學類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
2 實踐方案的構建
思政課教學內容對于大學生來講并不陌生,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來都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盡管不同階段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和中小學思政教育相比,大學的思政教育,內容上更加抽象深刻,形式上更加復雜多樣。大學階段的思政教育不僅注重系統理論講授,使其“知其所以然”,還要通過多種形式實踐被學生認同、接受,內化于日常人際交往和各種行為選擇中,從而在大學階段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此,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整合教材體系,優化實踐內容
醫學院校的政治理論課主要有四門主干課程: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四門課程的理論層次和維度有所差別,但課程性質相同,內容上具有交叉性和相通性,實踐教學的設計既要通盤考慮四門課程之間的相通性,又要考慮各門課程自身的特色和教學目標。
大一新生的思政課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內容為核心,以解決新生剛步入大學時面臨的諸如學習方式、人際交往、文化心理、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不適應問題為重點,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切入點,以提高新生適應能力為主線,進而優化、整合、拓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在多彩的校園生活和多元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獲得環境認同、專業認同以及職業道德操守和法律規范等。
大二、大三的思政理論課的實踐內容則更加廣闊,不僅局限于日常生活,還要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不僅在理論上回答學生的思想困惑,而且還要在實踐中回答個人的行為選擇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等。由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體系上是一脈相承的,在內容上是交叉相通的,因此,在理論教學中打破課程體系、章節體系,打造板塊化教學內容。如世界觀與哲學觀,醫學與哲學的融合,醫患矛盾社會根源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演變等。側重于意識形態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的融合。通過LBL(Lecture-based-Learning簡稱LBL)教學法同學生交流。在實踐教學中側重于理論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如對生命的尊重、醫患溝通技巧、以藥養醫的社會弊端探索等,主要通過PBL(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和TPTM(Transposition---Teaching--- Method 簡稱TPTM)教學法、社會調查法的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課堂講授、課堂展示等活動,通過這些形式,學生將自己的思考、調研成果展現出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探索和改革,一方面,實現了教材體系轉化為課堂體系,優化了理論內容,有助于學生系統的、完整的掌握理論,克服了實踐教學的片面性。另一方面,通過多彩的實踐形式讓學生自己動口、動腦、動手,在實踐中檢驗、認證所學理論,在體驗和挑戰中獲得實踐經驗,克服理論本身的局限性。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內容和形式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 拓展教學路徑,設計實踐方法
第一,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實踐教學。課堂實踐是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和主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普遍性特點。 “課堂小實踐”是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的互動空間,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圍繞某個問題可以通過討論、演講、主題調研、論文寫作、制作演示ppt講授等形式完成。但不管何種形式,都有一個核心即“問題”。幾乎每種形式的問題都是老師和學生根據思政課的課程特色和醫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完成。問題的設計原則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問題來源于學生生活,即使是社會的焦點或熱點問題,也都和學生的專業或生活緊密相連;二是問題必須緊扣教材,能引出思政課相關的原理和概念;三是問題應該是開放的、真實的, 具有較強的現實性、針對性、有足夠的復雜性,能夠包含許多相互聯系的理論內容;四是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激勵他們去探索、學習[2]。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管采取哪種形式的課堂實踐,學生都會積極的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實踐證明,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實踐教學改變了以往“理論+社會實踐”的機械簡單模式,將課堂變為學生實踐的小社會,充分調動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性和積極性,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說、寫、做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中心的實踐教學。將課堂實踐教學延伸到校園實踐教學,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嘗試之一。這不僅彌補課堂實踐教學的不足,也拓展了實踐教學的途徑和渠道。隨著實踐空間的拓展,實踐內容、形式、實踐主體的層次也將發生變化。校園實踐教學主要是由分管學生工作的院校有關部門來組織。從內容上講,更傾向于學生的校園生活,從形式講,更加豐富多彩,從學生主體層次來講涵蓋不同年級的學生,從教師主體來講不僅僅是思政教師,還有輔導員、分管學生工作的有關工作人員。思政教師參與學生社團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已成為常態,如護理學院的“天使在行動”、口腔學院的“讀書生活會”、人文學院的“心靈陽吧”,校團委組織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等。通過和多個部門的聯動、配合,思政課實踐教學以更廣泛的內容和形式,在更大的空間,內化思政教育的理論內容,展現思政教育的強大功能。
第三,以社會為陣地的實踐教學。關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如一談到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離開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參觀考察,認為這是實踐教學的唯一形式。這種認識將理論和實踐、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對立起來,是對實踐教學的片面理解。對此,我們堅持“課堂是實踐的小社會,社會是實踐的大課堂”這一實踐理念,摒棄了有關實踐教學的片面認識,形成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社會實踐與課堂實踐相互滲透的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內容、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點、年級層次和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設計出若干調研課題,組織并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社會調研。各小組在調研的基礎上完成相應的調查報告,要求制作PPT課件,將調研成果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交流,學生和教師共同對其成果進行點評打分,由任課教師做形成性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擇優推薦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競標,如“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調查”, “ 醫患關系社會根源調研” 、“ 醫學生就業形勢調查”等。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促進意識形態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的結合,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轉化和升華,引導學生關注和研究書本之外的社會問題,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探索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考核模式是教學環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學生往往根據考核方式選擇對某一課程的學習方式,對于思政課來講這一問題更加突出。隨著實踐教學模式在不同年級的試驗與推廣,思政課考核方式也不斷調整和變化。首先,終結性評價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方式。以往思政課考試是終結性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由一次閉卷考試完成。主要考察學生對思政課基本理論、基本概念機械記憶能力。這樣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對政治理論課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生往往通過考前突擊復習應付考試。不利于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不能很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此,我們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其次,課堂實踐教學采取形成性評價的考核模式。課堂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課堂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的考評依然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體現學習結果,側重于基本理論的掌握和分析;而課堂實踐的考評采用形成性評價的形式,注重學習過程。側重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第三,課堂以外的實踐教學,如“早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 大學生科技創新”等都要和所在班級的輔導員老師進行合作,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校范圍的競標演講,通過班級、學院、學校三級層層選拔,優者勝出,勝出者給予表彰和獎勵,同時在班級的綜合素質考評中獲得加分。通過實行終極性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思政課的考核模式由封閉僵化走向動態開放;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要我學”變成了“我想學”。
三 實踐教學效果評價
關于教學改革效果主要是學生的認可與評價。一方面,學生對教師的綜合評價,另一方面,學生自己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學校組織評教活動結果顯示,實施教學改革的思政課教師的綜合考評是優秀。這一結果和教師自己的調查結果相吻合。在對700名學生的調研中,學生對思政課總體教學效果的評價是:28.85% 人認為非常好, 49.79%人認為比較好,也就是說近80%的學生認可實踐教學改革。關于思政課對學生自身影響也做了調查,如思政課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幫助方面,43.22% 人認為有很大幫助, 55.10%人認為有較大幫助;對學生人際交往和行為選擇方面,38.74%人 認為有很大影響, 56.22% 認為有較大影響;關于教學內容同學生生活和工作的相關性方面看,52.80% 人認為有非常大的相關性, 43.14%人認為有較大的相關性。另外,我們還組織畢業生同學進行交流座談,聽取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尤其是臨床及相關專業的學生經過大四見習、大五實習和畢業找工作等環節對人生、社會有更多的感觸和認識,對思政課在大學生中的位置和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們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對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寄予極大的肯定。從學校的評教活動和教師的調研結果來看,學生認可和肯定我們的教學改革。
四 對實踐教學模式的再思考
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相對于以往單一的理論傳授模式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理論講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在三年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只有和傳統理論教學模式相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
1 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密不可分
理論和實踐教學是教學過程中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不能過度強化實踐教學而忽視理論教學,反之,亦然。實際上,在理論教學中有實踐操作,在實踐歷練中有理論升華,無論是課堂實踐還是社會實踐都應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單獨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 將很難從宏觀和整體上實現最終目的。所以,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具體統一,不僅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
2 實踐教學不易泛化
不是思政課教材中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實施實踐教學,也不是每堂課都搞實踐教學,泛泛的毫無準備和目的的實踐教學,會引起學生反感,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的。在多種實踐形式中,無論是課堂中的PBL、TPTM,還是社會調查、研究報告撰寫等都要花費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足夠時間和老師的有效指導,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而實踐教學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做準備。
3 實踐教學的組織和運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探索實踐模式不僅需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選擇妥當的教學方法、拓展合適的實踐路徑,還需要考核標準的制定以及相應的管理措施的配套。同時思政老師的執著、主管部門的支持、教學部門推動,主管學生工作部門的配合等。如果其中一個部門不積極、不配合都很難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改革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實施實踐教學過程中注意一些問題。如教師必須和學校有關部門和所在班級的輔導員合作,注重學生實踐理念和方式的培訓,實踐結果的整理與歸檔等。如果方方面面的關系處理不好,考慮不周,或虎頭蛇尾,都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經過三年的探索, 在實踐教學方面,我們收獲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同時也經歷了一些曲折與艱辛,我們堅信隨著改革的深化, 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將會有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鳳華,袁莉.實踐教學的定位及其體系構建[J].包裝學報,2011(3)2:80.
[2]張桂芝,秦國民,等. “ 研究主導型” 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J].懷化學院學報,2008,27(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