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摘 ? ?要】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是放在對學生們的閱讀教學上。相比較小學階段的認字造句教學,初中的閱讀教學對語文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一個過程。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們細心閱讀文本,解讀文本的深層意蘊是具有重要的教學指導意義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11
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上依托課文文本,引導學生們感受課文里優美的字句、理解課文的深層意義、欣賞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之美、評價課本中所傳達出的思想與價值觀。所以,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熱愛閱讀和閱讀思考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借助相關的閱讀工具分析討論文本中的閱讀難題。筆者認為,對于初中生的閱讀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探析。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來說,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好的閱讀習慣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基礎。因為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促使學生們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鍛煉自己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思維,并走進作者的作品中增加相關的閱讀背景知識,而這對學生的學習是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的。另一方面,良好的習慣還能從深層次引導學生將閱讀生活化,學生們將閱讀學習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同樣也是語文教育的初衷。
首先,培養閱讀習慣的初始階段是激勵學生形成勤于讀書的習慣。哲學家培根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而自古以來文史哲不分,學生們閱讀各類書籍的過程就是一次新知識的接受過程,讀者與作者的心靈交流過程。另一方面,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勤于讀書,養成按時讀書的好習慣,這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由于文史哲類文章尤其是語文文學類文章的內容與形式講究辭藻、表達方式和句式,所以,語文讀本往往是文質兼美的。例如,學生在閱讀徐志摩先生的詩歌和朱自清的散文時,往往會被其中的美感所吸引,進而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閱讀的興趣。
其次,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只是停留在文本的美感和對文本的大意了解,還需要學生進一步形成邊讀邊思考邊動筆記錄的習慣。學生們在閱讀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與作者進行深入的交流,而交流的表現方式就是學生們對讀物發揮積極主動的閱讀思考。從思考中學生會發現文章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者是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這就進一步激勵著學生們通過解決問題,進行深入閱讀和查閱相關的資料,進行二次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在思考的時候還要及時的動筆。由于人的記憶的短暫性,動筆可以記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想法,方便學生今后深入的研究和交流。
二、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鑒賞力
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要是教授初中生們學習理解課文,使學生從課本文章的字里行間獲取文章的真正意義。而通過學習課文獲得的理解能力可以使學生應對語文考試中出現的相關閱讀理解。在這里,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透過表面看本質,深層探索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教師還要依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們學習好的表達方式,通過解析課文語言學會語文表達,這既有利于學生溝通和交際,也能間接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
首先,理解是對閱讀的基本要求,是閱讀能力的核心。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往往會很關注在解析課文的時候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通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要分為幾個步驟,即閱讀文章、分層次、重點解析。教師在課前就應向學生安排好課前預習,讓學生在提前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準備的相關問題,通過提問,語文教師也就能更清晰地了解學生們的課前預習情況;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們回答可以將文章劃分為幾個層次,以便于學生理解,通過理清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更加簡單明了地理解課文;最后,學生要認真聽教師講課文中涉及到的知識點的重點分析,學習理解重難點的方法,并積極地與教師進行互動,大膽地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問。
其次,除了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外,學生們還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中語言的應用,從形式上理解各類表達方式對文章思想情感闡述的促進作用。學生們要分析文中個別精彩的用詞,以及考慮將詞語替換是否合適;還可以對文中的排比、比喻、擬人、夸張等表達方式進行解析,而且考慮其表達含義以及所用表達方式的效果;也可以聯系上下文,分析文章段與段之間的構造和聯系,進而從宏觀上把握整篇文章,學會一覽眾山小的理解方法,這種閱讀解析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理解成績。
三、鍛煉學生的閱讀評價力
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們理解文章的能力,還要注意鍛煉他們閱讀文本之后的評價能力,這在新課程改革之后,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通過鍛煉學生們的評價力,教師們一方面可以了解他們對這篇文章的想法,進行第三次思考。同時,學生們在評價中還可以引發思想交流的火花,闡明自己的價值觀。
學生對閱讀的評價往往表現在對文章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是非和優劣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往往既客觀又主觀,它需要學生們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和形式的前提下進行分析。客觀情況下,它要求學生跳出作品之外,與作者保持一定的距離,針對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價值取向客觀公正地做出科學的評價。但是,在現實的評價中,學生們往往會由于自己的主觀傾向,不自覺地將這種傾向滲透在對作品的評價中,表現出自己的評價特色。
當然,教師在鍛煉學生們的閱讀評價力的時候,也要尊重學生們自己獨到的理解,針對課文的內容,對學生的評價提出中肯的建議和見解,從而引導學生們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努力做出正確的評價。
閱讀教學是培養初中生理解、鑒賞和評價能力的基礎教學,在素質教育提倡的今天,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端正閱讀學習的態度,總結閱讀理解的學習方法。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能深深體會到教學的重要性和長期性,所以,會一直堅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尋找出更多有效的閱讀教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們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