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苗
【摘 ? ?要】從公元前4世紀起希臘有了專業的演員和歌唱家,藝術技巧有了很大發展,古希臘的音樂主要是聲樂,而且都是單聲部音樂。
【關鍵詞】美聲學派 ?產生 ?時代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19
一、時代的進程
古代希臘由于較早地進入奴隸社會,實行了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生產得到發展,經濟繁榮,從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希臘文化,成為歐洲文化的發源地。最早有關歌唱藝術的記載在古希臘神話中。在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左右,相傳有一位叫荷馬的盲詩人兼歌手,口頭創作并留下了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古希臘沒有離開詩歌而獨立的音樂,也沒有離開音樂而獨立的詩歌,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二、聲樂的進一步發展
(一)基督教對聲樂的推動
古羅馬時期由于不斷侵略擴張,從被征服的非洲、亞洲、歐洲各國招來了許多優秀的樂師、歌手和藝人,隨之也帶來了各種外來的文化、宗教和音樂,經交融后產生了基督教音樂文化的萌芽。因此,古羅馬起到了從古希臘音樂文化過渡到中世紀音樂文化的橋梁作用。
(二)圣詠的產生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公元590年~公元604年收集了3000多首圣詠,并修訂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編成《唱經本》,被確定為傳統的“教堂歌調”,稱之為格里高利圣詠。
(三)圣詠的影響
圣詠對當時的音樂發展起到了提高和推進作用,提高了教堂音樂的水平。為了演唱圣詠而創辦歌唱學校,促進了演唱技巧的提高。
紐姆譜的發明使得音樂的繼承更方便和準確,這一時期彌撒的進一步發展和穩定。9世紀后教會音樂家嘗試把單聲部的格里高利圣詠發展多聲部。在11世紀~13世紀出現與圣詠并存的拉丁文歌詞的世俗歌曲,產生游吟詩人。
15世紀尼德蘭樂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迪費、奧克岡、奧布雷赫特、若斯坎、拉索。迪費是尼德蘭樂派的創始人,他在宗教體裁的音樂中運用世俗的主題。期間出現尼德蘭樂派唱詩班,對聲樂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16世紀威尼斯樂派意大利作曲家帕萊斯特里納寫有《教皇馬采魯斯彌撒曲》,避免了教會對復調音樂的打壓。使聲樂的發展更健康、多元、有序。他是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之間的人物。
三、美聲學派
(一)歌劇的誕生
1600年~1750年的巴洛克時代,是以第一部歌劇《猶麗迪茜》的誕生為開始,以巴赫的去世為結束。是復調音樂到主調音樂的轉變,出現新的體裁,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由于主調音樂的出現,導致從教會調式轉到大小調體系。
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的文人集團在一個伯爵的支持下討論意大利的音樂發展方向。有卡奇尼、佩呂、梅伊等,提出古希臘式的音樂要表現歌詞,歌唱應是朗誦式的。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不斷摸索,創造了朗誦式的宣敘調,進一步發展詠敘調到詠嘆調,為歌劇產生創造了條件及美聲學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602年卡奇尼出版《新音樂》被認為巴洛克音樂的起點。他是美聲學派的開拓者,認為歌詞第一,節奏第二,音樂第三。應用說話的方式歌唱,演唱應從容不迫,用氣要省,給人以自然美好的感覺。意大利田園戲劇《牧歌戲劇》是歌劇的前身,歌劇是文藝復興思潮的產物。由于歌劇誕生需要聲樂,因此歌唱訓練誕生,使美聲學派得以誕生。
(二)閹人歌手
因為歌劇發展的需要和審美的要求閹人歌手在歌劇表演中越來越重要。閹人歌手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活躍于意大利歌劇舞臺上。波倫亞歌唱學校培養了許多著名的閹人歌唱家。閹人歌手最早在意大利的合唱隊中代替女生的聲部,她有女聲般的童聲音質,又有成人男子的強健體格,使之具備了成功的條件。
(三)音樂家的貢獻
拖西(1647年—1727年)波倫亞聲樂學派,多才多藝。閹人歌唱家,作曲家,評論家,外交家。他主張全力注意音準問題,音不準不能登臺。通過適當訓練讓學生唱全部音域的音,唱高音時避免喊叫的聲音。學生要學會把各種音程唱得清晰準確,要嚴格注意讓學生把胸聲、頭聲唱得干凈清楚,不帶鼻音、喉音(胸聲、頭聲的提法就從這里來)老師如要學生用長音唱高音往往會發出強迫的胸聲,這樣會斷送聲音。胸聲、頭聲要連接好,不會連接的人嗓音必然破壞。歌唱就是這個均勻的連接,沒有頭聲的女高的音域將是有限的。把各個元音唱準確,重視開放元音。唱時應站著唱,風度舉止上高雅大方。聲音要有支持的站住,不要搖抖。老師應教學生用一口氣從極輕不露痕跡的轉到極強,然后再回到極輕。強調用a、e、o三個元音來練聲,要把音連起來唱。要用飽滿的聲音從高端滑到低音。拿到作品老師應教學生先用音名來唱,唱好后再唱歌詞,否則將毀掉學生的終生。積極重視顫音要戰爭困難的耐力、毅力去練,能唱好顫音,即使唱不好其他裝飾音,也比其他高人一籌,完美的顫音是用頭唱出來的,學生應該用所有元音唱出適度的顫音來,花腔樂句也很重要,跟嗓音靈活性有密切關系,不應該在節奏速度上出現不均勻現象,歌唱的人在一個詞中不得換氣。
曼契尼的著作《關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實際體會》1774年寫成,反映了花腔唱法,盛極一時的聲樂教學觀點。他認為聲軀分為胸聲,頭聲兩個身軀,身軀學說是他第一個明確提出,歌唱的人的嘴形,應微笑式的口型,他認為,聲樂上教室,應順著學生的聲音自然狀態來訓練。歌唱藝術扣人心弦,在于優美華麗,嗓音分兩個聲軀,只有少數人才能例外的全部用胸聲來歌唱,不論歌聲部都有聲區的差別,女高到E2—F2唱起來吃力就是聲區現象,年紀大的人容易偏低,要注意音準,嘴形很重要,但每人的嘴大笑不同,教室應該根據不同來確定學生張多大的嘴,應該用微笑時的嘴形,喉和嘴要配合,喉應該用輕巧的動作來歌唱,用全部的嗓音來唱,這個說法是有害的,音量應該始終,這樣在聲區連接沒有鞏固前滑音是唱不好的。為了嗓音流暢,最好用ai、yi來唱練聲曲,唱好的條件是能夠保持并把氣慢慢送出來,循序漸進的掌握聲樂,關于顫音他全部同意托西的觀點,嘶叫是顫音的大毛病,歌唱應該輕輕的唱,唱響就不容易把裝飾音唱清楚,強調對作品的理解,特別是理解歌詞。
歌劇創造后向羅馬、威尼斯、米蘭突破輻射出去,特別在威尼斯得到高度發展。出了大音樂家蒙特·威爾第,有歌劇《奧菲歐》、《讓我死亡》、《波佩亞的加冕》。威尼斯最早建立公開的歌劇院,使得世俗百姓有機會接觸歌劇,也促進了歌劇的發展??ㄍ呃锸峭柕诘膶W生,強調歌劇音樂旋律和詠嘆調的抒情性,對聲樂發展起了積極意義。
17世紀后半葉進入那波里歌劇樂派,正歌劇被程式化。那波里歌劇樂派的先驅是普羅文查來。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是那波里歌劇樂派成就最高者,這時美聲學派同樣達到高峰。18世紀產生喜歌劇,音樂上聯系民間音樂。有佩格萊西的《妮娜》、契馬羅薩的《秘婚記》、帕伊西艾羅的《磨坊女》、皮契尼的《女傭做夫人》。
從17世紀40年代閹人歌手出現到18世紀末,產生美聲學派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閹人歌手時代的演唱非常喜歡炫技,常常脫離作曲家意圖。凌駕于作曲家之上,趾高氣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表演。又因為正歌劇本身的僵化、程式化而盛極而衰,致使格魯克的歌劇改革。
格魯克是繼蒙特威爾第之后的歌劇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歌劇改革沉重的打擊了占據歐洲舞臺近百年的意大利歌劇和閹人歌手的聲樂表演風格,使得閹人歌手衰落。倡導音樂要從屬于戲劇,要壓制歌手們不顧內容的炫耀聲樂技巧和做娛樂性表演。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后,人們普遍譴責閹割這種不人道的做法,意大利國王弗朗契斯下令禁止。閹人歌手淡出歌劇舞臺,美聲學派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