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勛
【摘 ? ?要】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除了使學生習得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外,還承擔著養成學生人文覺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使命。挖掘和利用歷史學科中的人文精神資源,充分發揮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培養的功能,既是時代的呼吁,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還符合高中生成長的需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41
當今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包括中學生在內的全體國民人文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人為本、奉獻社會的價值理念,尊重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識,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合作的能力,崇德向善、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操守。作為基礎教育重要階段的高中教育,作為人文學科的高中歷史課程,理應擔負起這一時代任務。本文分析了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內容。
一、熱愛生命、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把人的生命和精神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的價值。而作為“人”來講,最重要的莫過于人的生命。然而,現代社會中生命意識的淡薄卻讓人痛心疾首,生命意識和人生意義的教育自然也就成為當代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高中歷史教學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正視人生中的挫折、逆境甚至死亡,讓學生意識到挫折、逆境或痛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每個人只有在戰勝人生中的各種挫折和困難后,才能提升自己生命的質量。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們努力實現目標的同時,困難和挫折也會伴隨我們左右。古今中外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和革命運動幾乎都經歷過曲折和反復才會取得最后的勝利;幾乎歷史上的每一個偉大人物,都是在經歷挫折和苦難后才取得偉大成就的。漢代司馬遷受腐刑而修《史記》,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千古名言。他以頑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升華了生命的意義,延伸了生命的價值。
二、崇德向善、知恥明禮的道德操守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歷史是人創造的,人類歷史的發展,充溢著人類的優秀精神和道德情操。道德是中國古代對“人之所以為人”標準探求的根本尺度。離開了道德就無法談論中國的人文精神。換言之,道德至上或道德的理想主義才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特質。中學歷史教科書寫進的大量優秀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是道德知識教育的生動素材。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從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到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艱,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直至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歷史人物的行為及其思想主張都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如清代大儒張載所概括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中所體現和流露的,是一種濟世救民的人文情懷,是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對培養學生養成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樹立熱愛祖國、奉獻社會的道德追求具有特別的教育意義。
三、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精神品質
互相尊重、善于合作是當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是世界各國競爭與合作的世紀,在這個高揚個性、尊嚴、民主、自由、獨立的當今世界,互相尊重、彼此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家庭的溫暖和睦,我們國家的繁榮昌盛、我們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人類的和平共處,都離不開成員的互相尊重和彼此合作。正如歌德所說:“不管努力的目標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合群永遠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境界。”尊重他人與善于合作的精神品質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因此高中歷史新課程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互相尊重、彼此合作的精神,訓練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精神品質。
四、熱愛祖國、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
人文精神絕對不是狹隘的個人主義,更不是指的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性,其核心是強調關心人,也包括關心他人,熱愛本民族和國家的情感與精神。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構成國家和社會的基本細胞。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是個體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而個體為社會盡到應盡的責任,則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根本動力。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中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和文化,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樹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熱愛祖國、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這是歷史和現實賦予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善待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觀念
環境問題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危害地球生命的世界性問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因此,環境教育便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善待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意識自然就成為當今社會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時代賦予歷史教師的神圣職責。歷史學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環境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新課改以來的歷史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生態環境教育觀念融入歷史課程中。歷史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許多有關環境教育的素材,非常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六、結束語
本文的研究目標是讓人文精神指導高中歷史教學,力求實現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加強人文精神培養作為一個時代命題,尤其是作為受教育者的人生成長歷程來講,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起到的作用無異于杯水車薪。就國家和民族發展而言,在面對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和發展水平的學生時,如何發揮社會、學校、家庭、教師等多種因素,發揮基礎教育各個學段、各個學科對人文精神培養的共同作用,真正實現學校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仍是我們在今后研究中需要密切關注的時代命題。
參考文獻
[1]文輔相.我對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國大學教學,2004(9):11-13.
[2]王東升.中學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培養[D].蘇州: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