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娟
在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往往偏重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轉變的研究,忽視了對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表面。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應充分關注學生反思品質的培養。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反思,以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
一、學習前的反思
學習前的反思是指導性的反思,在探究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自主選擇,推薦探究方法的反思活動用以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這種反思活動必須在學生有了一定基礎之上進行。學習前的反思可以使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在學習中采用的方法具有更加明確的目的性和個性化,在探究學習中,還可以主動地對探究方法進行調整、評價和反思,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學“圓的面積”時,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請學生反思這些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最后歸結為“這些圖形都可以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面積公式。”然后出示一個圓,請學生嘗試推導面積公式。這樣讓學生反思新知與舊知的聯系,以及舊知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使得探究圓面面積公式的方法更明確。
可以看出,探究學習前的指導性反思在幫助學生自主構建問題、自主選擇探究活動上起到了促進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活動中仍然不要忽視對探究方法的評價與反思,教師不要急于評價,而要把反思的主動權放給學生。
二、課堂外的反思
促進學生的主體反思,課堂現場真的空間無限,大有作為!把握契機,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走出課堂教師依然需要持之以恒。在課外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每堂課留問題
問題解決是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注意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例如:“扇形的認識”教學后,有學生提出“圓是不是扇形”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課外對所學扇形知識進行了反省、概括,查閱了大量資料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2.反思日常作業
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滿足于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主要原因。還有經常犯一些小錯誤,比如數字抄錯、過程不全等。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強,缺乏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他們做完作業后往往不加檢查,不習慣不善于尋找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督促學生反思自己的作業。給予反思機會,培養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作業質量,更加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
其次,要求學生及時更正作業中的錯誤,督促他們做到有錯必糾,自覺反思,可以在每次課堂作業中,留出一小塊作為“反思欄”要求學生對錯誤作業寫反思記錄,內容包括:錯誤在哪里?為什么錯?如何訂正?還有別的方法嗎?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自覺反思、驗算作業的習慣。
3.撰寫數學日記
在課外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我認為撰寫“數學日記”值得推廣。通過數學日記,學生可以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反思,可以對同伴課上的表現加以評價,也可以和自己談心一樣,寫出對數學的情感態度、遇到的困難或感興趣之處。教師可以通過數學日記來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生更可以通過教師把反饋的評語,了解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以進一步肯定優點、改進不足。學生通過日記的形式反思學習過程,自己對數學知識進行剖析、理解,比教師灌輸或通過題海戰術強加的記憶更容易提高思維品質。
一個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昨天,陳老師很奇怪,居然要我們去查找有關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并且要認真地讀一讀。今天一上課,陳老師就要我們交流讀故事的體會。我就更奇怪了,這節數學課究竟要研究什么呢?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漸漸明白了老師的用意。通過回憶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我們大膽猜測著:分數與除法有如此密切的聯系,除法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老師給我們充分的時間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后通過猜想——驗證——歸納,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怪不得老師常說:“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關鍵看你是否有一雙發現的眼睛。”今天我的收獲很大,不僅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而且學到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猜想——驗證——歸納”。我終于明白了老師讓我們讀牛頓故事的原因。
對學生而言,學習不能僅僅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有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反思學習正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如果學生在每次學習后都能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自我評價,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那么學生的思維會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再概括,并進入理性階段。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黃楊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