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新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育觀、教學觀、質(zhì)量觀,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重視培養(yǎng)基本技能,還要高度重視并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這對推進初中素質(zhì)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三十余年的教學,對比新課改前后的教學策略認為,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改變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則一定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
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能自由地學習物理
由于是中考考試學科,所以我們許多物理教師總認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只要將所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就可以了。事實上,這很不科學,因為學生需要的是一種自由的、輕松的教學氛圍。那種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最后只會出現(xiàn):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口干舌燥、喉嚨嘶啞、吃力不討好;學生上課昏昏欲睡、半懂不懂、興趣全無,最后只能以背誦與練習題目去提高成績。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只有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小組合作或采取任務驅(qū)動的方式,一組一問一任務,甚至針對原本已有的科學結(jié)論,我們也可以設置話題,主動質(zhì)疑,在探究中印證教材的準確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形式鮮活了,學生自然也就感覺到了學習的樂趣,尤其是在相關物理現(xiàn)象的探究中,師生的交流溝通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種平等的、對話式的新關系。課堂自由了,也就標志著學習自由了,當然,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也就更高了,我們的初中物理教學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效率,這時解放的不僅是教師的體能,還有學生的心靈。
二、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讓學生能自主地學習物理
因為受應試學科的影響,初中物理教學很容易忽略素質(zhì)教育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故而我們教師最擅長在學生的身上擠時間,不但課堂時間全部排滿,有時甚至連課間的10分鐘也不放過,至于午自習、自習課、晚自修等,我們是能占就占,能講課決不放過,每天作業(yè)一大堆,試卷好幾張,弄得學生筋疲力盡、疲憊不堪,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學生上課無精打采,見到補課勉力支撐,教學效果極其低下。其實,作為以理解型為主的理科,這種做法是很不科學的。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克服這種不合理的時間,大膽改革課堂與輔助教學時間。如晚自修可以安排固定的時間來進行第二天授課的預習工作,教師可以將自己設定的預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完成一些簡單的題目;而午自習和自習課則應強化完成課堂的預留作業(yè),起到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至于課堂45分鐘,則采取教師講課20分鐘,研討5分鐘,作業(yè)15分鐘,互助交流5分鐘方式。這樣一來,時間安排合理了,學生也就能更合理地支配其他的時間,化要我學為我要學的主動模式。
三、提供更多實驗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物理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在社會生活與生產(chǎn)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從它的實用性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獨特的實驗需要,而初中學生對實驗也特別的感興趣,他們盼望在各種新奇的變化與實驗結(jié)果中找到物理學習的樂趣。但可惜得很,由于受條件(實驗器材)、時間(課時安排)、空間(實驗場地)的限制,我們許多教師往往不愿意或懶得麻煩,喜歡直接用講授去替代實驗,然后公布結(jié)果,布置作業(yè)。這樣不但影響了教學效果,還會使學生對物理的結(jié)論不再重視,不利于初中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與科學研究嚴謹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這樣的實際需要,筆者認識到,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更多的實驗機會,讓學生人人都參與到實驗中來,必要時還可以舉行一些小競賽來提高實驗的游戲性。當然,物理學習除了課內(nèi)實驗,我們更應該走進社區(qū)、走向社會,在各種參觀、調(diào)查活動中豐富初中學生的精神生活,如學習電學我們可以和電工一起布線,學習力學我們可以參觀工地,和工人探討,最后撰寫物理調(diào)查報告,在實踐中增長物理知識。
四、構(gòu)建新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去終生性學習物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們的科學技術也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特別是物理學的應用和發(fā)展,更是成幾何型的速度在裂變。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與需求,我們必須灌輸給初中學生掌握物理知識與技能的實用性理念,尤其是部分后進學生,他們可能初中畢業(yè)就進入社會,物理知識與技能對他們將來的生活更是具有特殊的作用。那如何才能勝任將來的社會角色需要,很顯然,只靠簡單的應試物理習題的解答,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時我們的教師就需要構(gòu)建新的評價機制,既要重視應試方面的成績需要,還要進行必要的物理拓展學習,讓初中學生學會自行閱讀資料,形成終生學習物理,能改變將來生活的思維意識。事實上,我們都明白,有限的課堂也肯定包容不下這樣大的容量,無法滿足學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我們教師身體力行,做好模范作用,自然,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就會有一個全新的結(jié)果,開出燦爛的花朵。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四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