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提出“中庸之道”,并以此作為人自身修養,通達內心和諧的重要途徑,人與萬物及人性自身都能處在中庸和諧的境界中,便是“大美”的境界。室內設計中的元素處理和擇取,也猶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性自身的相互對應關系一樣,元素之間相融與和諧是實現“大美”和品位的重要美學原則。
關鍵詞:中庸 和諧 協調 規律 修養 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藝術的審美,作為一個被廣泛關注和討論的課題,它涉及室內設計藝術中有關構圖、色彩、形態等諸多美學問題,對此課題的分析研究與不斷實踐能夠促進室內設計藝術的發展。許多設計師的設計思想都在日臻成熟,但同亦存在對美學原理的片面理解與運用,如:形式與內容的不相適應,形象元素與文化內涵的沖突,設計形式的照搬或模仿,過分粉飾與追求奇異怪誕等等。如何更深層次的理解藝術設計的美學思想并貫穿于設計始終,使其設計在品位、格調、意境上都能達到一定境界,許多前輩和大師們在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充分融入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時,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啟發和思考。大師們作品中透射出的“和諧美”,給他們的作品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這得益于他們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美學修養。
以儒、道、釋為主要基點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和諧”美的學說上,“儒”的美學思想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影響最為深遠與突顯。“中庸和諧”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國傳統美學之基礎。我們主要從三方面來討論它的意義,一為“中庸和諧”的協調性,二為“中庸和諧”的規律性,三為“中庸和諧”的修養性。
一、“中庸和諧”的協調性
儒家用“中庸和諧”的理論去協調和解決各因素間的關系和矛盾,以達到整體和諧為目的。“中庸和諧”的理論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和人的內心體驗為基礎的,“中體和用”是人的內在平衡方式,它協調人與社會的存在關系。這種協調所達到的目的是中節適度、以他平他,促使存在的關系相互融合、相互協調,人的內心體驗即是愉悅和“美”的,和諧最終為人之心性的安頓。“和諧美”為人之情感所需,也為人之生存所需。藝術,生于人之心靈,藝術的創造以及藝術作品的本身是一個完全的整合體,因此藝術美的原則與社會、人生“和諧美”的原則是相通的。人生、社會的美在于協調,藝術的美也在于協調。
室內設計的過程,是人之內心體驗的過程,同時是攫取創作元素,解決元素間矛盾,以致達到“和諧”關系的過程。各種元素對應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到一件藝術作品審美品位,在一定程度上作品元素的擇取與組合,分布與排列,猶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對應關系一樣,如果是相應并有內在聯系的,或是有秩序和對稱適度的,便是美的。用儒家觀點說,這是一種“至美”,反之則是缺乏“美”和無品位的。
在室內設計中,點、線、面的組成;元素空間的遠、中、近排列;色彩明度的黑、白、灰變化;節奏與韻律的把握等等,都是在矛盾與協調、調整與組合中逐漸達到和諧的。中庸和諧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便是協調的美,《晏子春秋》說“和如羹焉”,甜、酸、苦、辣、咸五味具全,而能成為美味羹湯,全在一個“和”字,“和”是在各因素的整合中,把握最適合的度、找到最恰當的位置,并不失其個性,卻彼此能得到統一的“和諧美”,在此種表現中“和諧美”是各因素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消長,對立統一,陰陽相應、剛柔相濟的總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比、調和、適度、呼應在審美中的重要性。
室內設計所運用的美學原理是與之相同的。在設計中任何對比,既要有差異性,又要有共同性,這樣才能生動活潑,整體自然。室內設計中單純的同一,不是和諧,而是簡單、呆板;單純的對比,不是活潑,而是乖戾。《國語·鄭語》記:“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1]依此,“和”是來自于“不同”中的“協調”,和則繼,同則止。音樂同一音符無音樂,瓜果同一味道無瓜果,事物同一性質無文明。為此,我們說室內設計運用和諧的原則不是簡單地為對比而對比,為調和而調和,而是一個多層次復合性的協調表現,所體現的是藝術設計作品的整體和諧氣息。
二、“中庸和諧”的規律性
儒家認為“中庸和諧”是事物運動的基本規律。 “中”是事物的“度”,是“不偏不倚”、“允執厥中”、“過猶不及”;“和”是事物的平衡和諧狀態和秩序感。秩序是事物運動的良性循環過程,平衡是事物對應中的對稱狀態,它既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誠然也是藝術創作和室內設計形式美的規律和原則。室內設計的視覺平衡以及元素組合的秩序性美感,是人生理正常健康的狀態下,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視覺感官的必然要求,這也是應自然而持有的規律。打破這一規律,只是一味表現表象的獨特和個性,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美,格調的美,品位的美。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室內設計作品片面追求新穎奇特以至夸張怪誕,各設計元素之間沒有內在聯系,過分注重感官刺激,造成視覺的不平衡。強調了對比變化,但缺少和諧統一。甚至有些創作者為了形式上的“洋”氣,大量簡單堆砌西方符號和圖形元素,與整體極不相稱,也不相容,造成信息散失。因為元素的不對應,又沒有很好地進行協調處理,所以很難出現秩序的美、平衡的美。因而也就沒有確定的文化氣息。這樣的作品自然沒有“品位”可言,也不可能打動人或留下深刻的印象。
藝術作品是文化產品,她表現的是人們的思想情感,如沒有與主題相關的文化氣息與之相融,視覺的平衡和秩序的美感是不可能產生的,或者說是沒有順應自然規律的。《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體悟到,中、和之道為自然之道,用之則美則生;有之則順則通。
三、“中庸和諧”修養性
在室內設計中,畫面的構圖要達到對稱、平衡、和諧是相對容易的,但我們所說的對稱、平衡、和諧又不僅僅針對畫面的構圖,更主要的是指各種因素都能有序和諧的對應在一起。它包含了:主題的確立,因素的取舍,色彩的配置,位置的大小,點線的穿插,形態的選擇等等,都能處在“和諧平衡”的狀態中,即適度又相容,而且正確地傳達設計意圖,能突出設計作品的整體氣息和格調,它是設計者綜合素質與修養的反映。
儒家用“中庸和諧”為修養人性之道。注重人的心靈和諧,強調和己性,并以和諧為修身養性的功夫,認為要達到外在的和諧,必須從自心做起,使之成為一種生命的功課,并在此基礎上從事藝術的活動,接受藝術的熏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物”、“我”和諧“美”的境界,具備這種境界的人才能創造高品位藝術作品。
人的藝術創造是人的內在“觀照”的外化,這種“觀照”的不同,致使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不同和品位格調的不同。我們知道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在創作作品時,須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于創作對象中,熟悉其內在關聯所在,并由自身之感應與之融和,從而達到“遷想妙得”之結果。修身養性是做人的功夫,歷代藝術大師都以為:學藝必先學做人。古人云“品格不高,落墨無法”,現代國畫大師潘天壽也在其《聽天閣畫談隨筆》中這樣寫道:“做人之道,亦治學作畫之道”,他還說“至中,至正之氣,蘊蓄于胸中,為學必盡其極,為事必得其全,旁及藝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極”。 [3]
中國古時就有“畫如其人”和“書如其人”之說,一個有較高品行修養的人,能胸納萬象以融于心,營造和諧平靜之氣息,其藝術創作必定有高華之氣象。人的和諧不可能是外在強加的秩序,而是人內在德性修養,在經過長期的歷練后,所達到的一種境界,是由人的內在生命發出的信息,因此要使藝術作品有和諧之氣,必先使人有和諧之氣。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猛,生活節奏加快,人的內心“浮躁”,不協調與不和諧的因素不斷增加,顯然給藝術創作帶來了急功近利行為,營造了大量的不“和諧”作品。
但“中庸和諧”的審美趨向和美學原則,在當今一些設計名家的作品和人格修養上體現得猶為突出。而這些大師們往往為人謙和,溫文爾雅,為藝精益求精,澹定質樸,涉獵廣博,在設計領域引領新的潮流,開拓新的境界,為業界人士所矚目。如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在介紹自己為香港著名畫家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畫展所設計的海報時,這樣說道:“我試用工具與筆觸表現畫種的特點,在組織那些具有對比效果的物象時,將直線、面體互相呼應交疊,石硯與墨線組成“中”字。與毛筆相對的紅點則代表日本的紅日,在海報的中間將合成中軸線,左右對稱,留著大片余白,造成強烈的虛實空間對比。這種天枰式平衡和中軸線的對稱布局……,都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日本的一些設計大師也評論道:作品有“和心”般親切感,有不可言喻的“調和感”,以“寬綽中有豐靈”之妙,蘊含著整個作品,各種因素“相互構成、相互共存。”從這一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強的對稱性和均衡感,顯示出內在的關聯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傳透著強烈的文化氣息和大師的情懷,是“中庸和諧美”的具體表現。
四、結語
總之,“中庸和諧”的美學思想,運用于室內設計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提示我們,要有藝術境界的美,必須把握藝術的“協調性”,順應“規律性”,注重個人的內在修養。
參考文獻:
[1] 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上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謝玲玲,宜春學院生命科學與資源環境學院助教。專業: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