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翠紅
社會在發展,教育觀念和考試制度在不斷變革,現金的初中歷史學科教師,如何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上好歷史課,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素質,成了不得不思考、研究的重要問題。下面就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使用教材,以使歷史課堂更為高校,談談我的粗淺看法。
一、善用導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新課標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每課前都有一段引人注目的短小精辟的“導入框”??騼扔械氖巧鷦有蜗蟮臍v史故事,引領學生深入探索;有的是罕有珍貴的歷史文物,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有的是再現歷史的精彩圖片,促使學生靜心沉思。一段段精辟的課前引言,撞擊著學生的心靈,激發著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和興趣,只要利用的好,就能為新課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善于利用各種形式(講故事、學生自讀、學生引讀、多媒體手段等)有效使用導入框,集中學生注意力,使相關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印入學生記憶之中,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探究新知。
二、讓歷史貼近生活,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
歷史學科以人類社會的發生、發展過程為其學習的主要內容。歷史講述著人類的過去,它反映的是由遠及近,循序漸進的客觀事實。因此,過去性成為了歷史知識的特點之一。歷史所具有的不可逆性,使它不能再現,也不會重演。然而,歷史又是過去與現在永不休止的對話,是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歷史是昨天的現實,現實社會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合理的答案?,F實是明天的歷史,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現實的中國和世界是由歷史的中國和世界發展而來的。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割斷歷史和現實的聯系。因而,在教學中要通過把古與今,過去與現在聯系起來的方法,使歷史活起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終才能形成學生的歷史思維。
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
傳統的行為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授占據了大部分課堂時間,盡管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口干舌燥,但是,學生還是心不在焉、神情漠然。學生抱怨歷史課枯燥難學;教師抱怨學生玩劣難教。歷史課堂教學為什么會陷入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在于傳統的行為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看成學習的機器,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而是根據已有經驗,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課堂主角地位讓給學生,才能從根本上跳出這一怪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方法很多,像講歷史故事、表演歷史劇、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借助地圖、圖片、電視、多媒體等。如我在教學“遠古的人類——北京人”時,讓學生表演歷史課本劇“北京人的一天”;在教學“司母戊鼎”時,我讓學生用手比畫它的長、寬、高,借助課桌,想象它的重量;教學“戰國的編鐘”時,我讓學生活動:敲一敲你身邊的文具盒、飯盒等,學生們玩得很開心,同時又體會到課堂學習美妙。遇到探究課,我就讓學生展開活動,比如“了解身邊的歷史”,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主體意識被喚醒。這樣,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大增強,課堂教學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四、創設歷史情境,建構探究式課堂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灌輸為主。學生學習成了以模仿、背誦和訓練為主要特征的維持性學習。教師對學生具有權威性,學生對教師具有依賴性,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更談不上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以致于素質教育難以落到實處。因此,要落實素質教育,確保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就必須改變教師習以為常的課堂教學方式,通過創設情境,建構探究式課堂教學等途徑,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逐漸形成探究發現、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真正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