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輝
【摘要】實驗教學是師生共同成長與探索的過程,需采用形式多樣的手段,不但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積極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重要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創新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實驗教學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實驗 教學 創新成長能力
一、農村中學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反思
中學化學大部分實驗為教師課堂實驗,它又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實驗教學的常用模式是實驗前教師明確講清有關的知識點,將實驗方案和步驟以及注意事項明確地教給學生,再進行實驗,然后把實驗現象、結果與所講授的新知識作對應比較,最后由教師或學生做概括總結,甚至直接由老師把正確答案寫到黑板上由學生記住,考試的時候直接應用就可以了。而不是采取由學生自己觀察,然后討論最終得出正確結論的方式。觀察實驗和做實驗主要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鞏固,是為了進一步掌握已學的知識,以后的后續工作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整理、歸納,以便構成相關知識的網絡體系,使之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一般只是被動地接受、鞏固和檢驗知識,實驗起的僅是幫助學生鞏固和檢驗知識的目的。
二、充利用有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最大限度促進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中學生所處的年齡好奇心強,他們學習化學的動機往往是以滿足好奇心和感興趣為主的。化學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并使這種“短暫”的興趣能夠穩定地保持并得以發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感情的體現,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事實上,只有感興趣才能自覺地、主動地、竭盡全力去觀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在學習中產生新的聯想,或進行知識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較,綜合出新的成果。我在實驗教學中主要從以下三點來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1、注重課堂實驗教學趣味性,迅速抓住學生的心
上好化學學科的第一課是成功的關鍵,力爭在第一節課就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牢牢的抓住學生的眼球。所以我在第一課緒言《化學能使世界變得絢麗多彩》中自主加了一個補充課題,以四個典型小實驗而展開:1.清水變牛奶。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讓學生充分感受物質變化的神奇。2.璀璨奪目。利用鎂帶燃燒的發出耀眼的光芒,利用神奇的現象抓住學生的眼睛。3.反復無常。利用酚酞溶液在酸堿環境下,顏色反復變化,讓學生感受變化的多樣性。4.平地驚雷。利用氫氣的可燃性,引起爆炸,讓學生充分感受化學的趣味性及危險性。四個典型小實驗充分展示了物質世界的絢麗多彩,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變的。從而理解化學的研究的方法:在變化中學,在探究中學。
注重實驗教學的連續性:如在分子這一節教學中,補充了將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以后總體積不等于200ml的實驗使學生親眼觀察到分子之間確實有間隔。還增加了氨的揮發的實驗,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運動的感性認識。在燃燒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洗耳球和長玻璃導管向試管的熱水中緩緩通入空氣,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空氣接觸后,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演示結束后,我請學生思考問題: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燃燒?最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根據前面做的實驗總結出燃燒的條件,教學效果良好。
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能從化學實驗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就應該讓他們多動手,動腦。我在實際教學中也同樣是這樣做的。我把一些教師的課堂實驗改成了學生分組實驗。比如第五單元中用來探究質量守恒定律的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的實驗,以及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的實驗我就是讓學生做的。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究過程最終可以得到在化學反應中質量守恒的結論。
2、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的多樣性,開發家庭小實驗,做到實驗的延續性,學以致用
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時,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白糖,水來做分子間有間隔的實驗時,學生開始產生濃厚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都很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相互討論實驗現象和結果,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后來,每逢做演示實驗時,學生往往會問老師:“我們什么時候做?”十幾個家庭小實驗的開發,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促進作用。
我還把鐵釘生銹課堂實驗當作家庭小實驗,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在家里做。到了探究鐵生銹條件這節課時,找幾個做的現象比較明顯的同學到黑板前面匯報。再找幾個沒有做成功的同學的實驗讓他自己先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然后再由其他同學為他找原因。通過大家的相互交流后學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銹”這一事實。進而再請學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鐵釘,哪一部分銹斑最明顯,為什么?”啟迪學生并讓他們對鐵生銹的原因和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有較深入的了解。
總之,在我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注意手段的多樣性,自己在不斷整合知識,提高自我但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積極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所要探求的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使學生能養成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能真正做實驗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