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富
【摘要】高中信息技術課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信息素養,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需要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要達到這個要求,作為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師應根據當前中學生的基礎與學情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模式,積極組織學生交流與合作,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化為新型、適應新課程要求、更適合高中學生要求的教學模式,真正發揮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模式 學生 教師
當前運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模式是“任務驅動”、“探究”、“自主學習”等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任務驅動” 、“探究”、“自主學習”三種教學模式是各有特色的: 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知識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因此要強調“提出任務”對行為驅動的作用;而“探究型”模式主要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探究學習作出鋪墊,而且強調“情景創設”對課堂教學中部分環節的重要影響; “自主學習”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不是片面的,更不是與合作學習相對立,而應該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體現出一定的優勢,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利用這幾種常用教學模式的各自優點,然后進行綜合運用,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做了大膽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嘗試得到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打破現存的教學思路,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中心地位,培養了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精神,展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和幫助作用。
1.利用任務驅動,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對象,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情境”,吸引力就會大大加強,學生的興趣也就提升了。興趣是維持學生不斷學習的不歇動力,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有任務驅動的情境中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設計的任務來自于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愛好、需求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被提升了。
2.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新模式中,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蘊涵在任務之中,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必須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待解決的問題,同時設想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的方案,并自己探究出解決的方法。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就不知從何處開始學習,也就不可能完成任務了。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其實學生就培養了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只有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才能夠自己分析問題的根源所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同時開闊自己的思維,達到培養各種能力的目的。 3.在“獨立探索”、“成果展示”兩個環節中,能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信息技術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最便利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展臺,要抓住教育改革的機會,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和目標。利用新模式進行教學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新事物的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件任務,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實踐,自己探索。學生通過自己的作品展示,把精華的部分呈現出來,這就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
4.通過“小組討論”、“協作進行”的環節,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解決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目前大多數中學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差異非常大,有的學生對計算機的操練已經非常熟練了,甚至有的學生的電腦水平比老師還高,而有的學生卻很少接觸計算機,甚至從來沒有碰過計算機。面對如此大的差異,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很難辦法解決的。 在新模式中,“小組討論”、“協作進行”要求各組員可根據自己能力的高低,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來完成,這樣就避免了傳統教學要求的千篇一律的做法,能最大限度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每個成員對同一問題的思考角度不同,分析程度不同,因此,在小組活動中,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充分參與,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表現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大膽地去想、去思考、去討論。
5.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為人處世能力、交往能力
新模式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這樣學生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學生之間互為老師,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展現,學生之間的觀點、方法得以交流,大家利用集體的智慧一起去完成任務。每個學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興趣、不同需要決定了他在團隊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協作學習的過程就是充分發揮個人的協作能力,共同完成一個具體的目標。在每個同學的操作過程中,大家需要不斷的交流、分析,不斷的跟同學接觸、理解。這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就讓不同個性的人去理解同伴,去考慮同伴的感受,從而發展了交往,變得更加會為人處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團隊協作的精神,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通過“集體展示”、“師生講評”,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評價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不單單是一個學習知識、動手操作的過程,也是能鍛煉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在教學模式中安排有“集體展示”的環節,讓同學表述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自我價值的實現?!皫熒v評”的環節,表達課堂教學的評價,要立足于“教學過程”,采用民主評價和動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達到“激勵”學生創新進取的目的。教師要創設一個自主平等的氣氛,適時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對每個問題的意見,組織討論、交流匯報各個學習小組的或個人的不同理解,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學會比較、學會思考、學會表現自我,敢于創新。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有創新作品和思想,應該及時予以肯定或表揚,從而激勵學生形成一種積極探索的氛圍。
新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中心地位,培養了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精神,展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和幫助作用,真正地提高了課堂效率。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是多姿多彩的,我們學生的學習才會是快樂的。我們的教育才是育才更是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