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竹
明年起,已在京延續了17年的經濟適用房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榮武1月24日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今年解決完現有的保障房備案輪候家庭后,將不再建設經濟適用住房,轉向限價房和自住房建設。
這意味著,從上世紀90年代推出的、均價始終維持在4000元/平米左右的經濟適用房(以下簡稱經適房),將成為歷史。
合作型保障房接班
從北京確定將逐步淘汰經適房后,經適房供應將逐步減少直至在全國取消的消息不脛而走。雖然住建部副部長齊驥出面辟謠,表示未聽說全國要停止建設經濟適用房的消息。但經適房退出歷史的腳步似乎已經無法阻擋。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回遷房、農民拆遷安置房、公租(廉租)房等其他形式的保障房大量出現,滿足了大量新生城鎮居民及城鎮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需求,在某些地區,其供給、銷售量明顯超過經濟適用房。無論是從政策設置還是從市場地位看,傳統經濟適用房的定位和作用都有待重新審視。
據記者調查了解,在全國許多地區,經適房已悄然停建,北京只不過是將之推到了明面而已。
未來,出售型保障房將取代經適房成為北京建設的主流。對于出售型保障房,王榮武表示,將以“合作型保障房”為主,即由政府向需要保障的家庭無償提供建設用地,由保障家庭承擔房屋建設費用,目前北京已經啟動合作型保障房試點。
據王榮武透露,合作型保障房試點項目均從已開工建設的公租房項目進行轉化,包括豐臺高立莊、石景山南宮、石景山五里坨、通州土橋4個項目,房源近5000套,單套建筑面積控制在60平方米以內。正在試點的4個合作型保障房項目,近期將陸續啟動分配。該類住房面向本市保障房備案家庭,對于收入更少的經適房家庭會優先分配,購房家庭只需承擔房屋建設費用,包括建安成本,小區內水電氣熱、綠化等配套建設成本、管理費以及企業代建利潤等。目前試點項目的房屋建設費用正在測算,平均下來在每平方米5000元到6000元。
在上述4個試點項目中,石景山和豐臺已經啟動“預登記”公告程序,以調查被保障家庭的購房意向,其中石景山南宮項目已經結構封頂。
據記者了解,北京保障房政策出臺以后,申請流程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再是以前那種分類申請,而是統一按照公租房的入門檻獲取保障房資格。
經適房的尷尬
合作型保障房取代經適房似乎已是大勢所趨。提起經適房,最早可以回溯到1998年10月29日。彼時,以回龍觀、天通苑、建東苑為代表的19個首批經濟適用房住宅項目在北京市房地產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拉開了經適房在北京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序幕。但北京早期的住房保障制度并不完善。
相較于普通商品房而言,經適房具有3個顯著特征,即經濟性、保障性和實用性,是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住宅。論理,經適房應該頗受歡迎才對,但自2000年開始,經適房的銷售量占比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經適房不好賣了。
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講師馬贏、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劉軼提供的數據顯示,1998-2010年期間,全國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的銷售面積增長率高達880%和1122%,而經適房僅增長了65%;從銷售額的增長情況看,普通住宅、別墅(包括高檔公寓)分別達到了2217%和2807%,而經濟適用房的增長率卻只有298%。從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占比來看,普通住宅占比呈現初降后升的態勢,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占比處于80%-90%之間,占據了整個住宅市場的絕大部分。
“供給動力不足,經適房自然不好賣。”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告訴記者,普通住宅、別墅的開發能夠從土地出讓、相關稅費等途徑為地方財政大量輸血,而經濟適用房帶有極強的政策性與計劃性,在土地、稅負方面享受政策優惠,需要地方財政支持,地方政府推動經濟適用房開發的熱情普遍不高;對于開發商而言,經濟適用房價格偏低,利潤較薄,如非特殊情況(如政府附帶補償條款)亦缺乏開發動力。
經適房市場定位尷尬、購買資格限制較嚴也制約著經適房的發展。“各地經濟適用房均會設置一定的購買資格,具備當地城市戶籍往往是必備條件,這就把大量跨市流動人口、進城農民等消費欲望較強的群體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經適房雖然在價格上有一定優勢,但往往在區位、建設質量上與普通商品房有一定差距,這導致部分中、低收入階層消費者在選擇經濟適用房時面臨兩難抉擇。“其次,經濟適用房的功能、消費主體定位較為寬泛、模糊,針對性不強,往往先啟動建設再開展申購工作,開發效率、接受程度往往比不上普通住宅。”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