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
滬港通是一個模式,這種模式把所有主要的各方聚在一塊,讓主要的利益聚集起來。
創滬港通之前,內地市場以及中國香港、國際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分割的。我們是中國股票的二級交易市場,70%的交易額都是中國企業,除了中國企業到香港上市之外,這兩個市場是不同的分割的市場。在滬港通實施之后,希望兩者有重疊地帶,我們現在創造了這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建立了中港之間的共同市場。
這個共同市場可以使得內地資本市場實現國際化,雖然這不是內地市場本身,但是在距離中國很近的市場的共同地帶,就可以讓國際資本進來,并且有結算的功能。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東西裝進去,國際投資者可以進去,中國投資者也可以進去,在內地的人也不需要在香港開戶,也不需要資金的調動。
從規管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這個看作是兩個警察所管理的市場,也就是中國證監會以及香港證監會共同監管的。在這個市場中,投資者可以投資由香港證監會所管理的公司,香港投資者也可以投資中國證監會所管理的公司,所以兩個證監會必須要合作。規管者首先要相互信任,互相幫助,特別是在執法方面。
滬港通不僅僅是讓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或者讓內地市場投資香港股票,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經濟系統把自己的訂單下到自己的交易所,然后這個交易所用一個更大的管道把一方面的市場訂單下到另一個市場中去,而且不管是香港的股份還是上海的股份只有一個配對機制。交易所是平分收益,不管這個交易是北上還是南下多,我們兩個交易所都可以獲利,而且利率也都是一樣的。
結算這點也非常重要。在這個交易模式中,滬港通所有的交易,無論什么時候下單,在當天交易結束的時候,都可以在自己的交易所進行結算。每天只有一個凈額,我們必須要到對方去進行結算,但是買賣雙方就在本所進行結算,這是滬港通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通過滬港通我們建立了這個共同市場,在買賣進行的時候就好像進行網上買賣一樣,所有的下單都是通過電子方式,但在結算的時候需要每天進行一次。我們現在講整個交易額,因為有了交易額的話,買賣的量就很大了。如果有足夠的買賣的話,就不需要進行跨境的結算了。所以內地的投資者和全球的投資者非常重要,他們根本就不用擔心跨境開戶或者跨境結算的風險。他們在進行跨境股票交易的時候就好像是在本所進行交易一樣,這就是滬港通的特點。
對于投資者來講,由于結算的方式和規管的方式,所有的投資者都可以在本地進行交易,而且可以預計本地的交易手段不需要有太多的變化,只需要一點點調整就可以了。這樣的結算交易所消化了90%的交易差別,所以交易者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交易一樣。所以滬港通的前景是巨大的,因為你們不需要適應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當然有一些變化是要適應一下的,但是并不太多。
再討論一下上市公司或者是用衍生工具的人,他們當然可以在同樣一個市場上整合自己的流動性。有了同樣的價格,就可以有一個單一的價格,現在滬港通只在二級市場,所以必須得是一個上市公司才能夠讓對方投資進來。但是今后是不是可以放到一級市場去呢?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
中國的投資者會離開中國,國際投資者要進入中國,在這中間肯定會有中間人。在滬港通的模式中,這種情況就不需要發生了,中國投資者投資于香港市場,因此中國就有很大的生意,我們都放到共同的市場中去。中國的投資者是持有全球惟一沒有使用的資金庫,國內可能有5萬億美元的儲備,美國大概是18萬億美元,可以看到其中巨大的潛力。我們要保證今后能夠把更多的東西放到共同市場中去。如果能夠把這個世界推到中國的門前,那么這些沒有分配的資金和財富,也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筆財富,而我們就在共同市場中開始這種部署。
中國應該怎么走呢?內地的資本市場有兩條腿,一個是上海,另外一個是深圳,上海已經走出去了,深圳只是時間的問題。到底是什么時候?應該是今年,如果不是今年的話我也失望了,實際上也不需要那么多時間,而且會比上海走得更快,因為深圳會仿造上海的系統。可是從內容和資格來講,深圳也要看看有什么可以加進去、可以擴大、可以延伸。
我認為滬港通是一個模式,這種模式把所有主要的各方聚在一塊,讓主要的利益聚集起來。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是完全分離的,滬港通第一次把他們拉在了一起。滬港通是在雙方監管者共同監管,雙方交易所把所有訂單從全世界拉到香港交易所,一個渠道拉到上海,一個價格發現中心;大江南北的中國投資者把電子交易盤交到上海,一個渠道拉到香港,一個價格發現中心,這叫交易總量過境。
對于所有的交易者來說,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里進行交易。滬港通通了以后,真正到中國去的投資者就一個人,就是香港交易所;真正到香港來的投資者也是一個人,就是上海交易所。這兩個交易所一起清算結算,這種結算結算是凈量過境,實現最小跨境資金流動,全程人民幣。這就意味著中國投資者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依賴自己的監管者、券商和交易所交易對方的證券和股票。
對于國際投資者也是一樣。這樣的共同市場,就像兩家一起開了一個沃爾瑪,兩個交易所管的所有訂單,都是進行網上交易,但是清算和結算是兩個一起進行。同時發行者和使用者,比如衍生產品使用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本地習慣,以兩地的流量、兩地的產品,在這個市場中相遇,然后共同發展。(本文根據作者在亞洲金融論壇上發表的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