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
“別讓肉體跑丟了靈魂”,請保持對非互聯網的敬畏。
優視科技UCWEB首席執行官
剛過去的2014年,“市夢率”這個詞在輿論上達到一個高峰。好像所有傳統業務,加一個定語“互聯網”,你的市值就能乘以10倍。尤其對創業者來說,從投融資的角度就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故事,提升估值,所以我們就叫“市夢率”。
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是,互聯網正在從一個行業變成一個產業。這時我們好像看到了新藍海,覺得機會巨大,因為大家在互聯網紅海里競爭,已經被蹂躪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有一個可以透氣的地方,都想進去。
而站在這個門后面的人怎么看待互聯網呢?“人人都想用‘互聯網思維革命XX行業”。這就是我從輿論上感受到的主流氛圍。
“非互聯網”是未來核心競爭力
正是在這樣的時間點上,我認為更應該保持冷靜,仔細想想我們互聯網人缺什么。其實,如果你能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帶跨界業務,就發現情況就不一樣了。這里先舉三個例子:
第一家公司,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2014年把“市夢率”這個詞發揮到了極致,而這家公司的主業電子商務其實就是“電子”加“商務”。如果“電”更重要,騰訊、百度,它們在“電”一端絕不弱,但打拼了多年,在電商業務上仍沒有突破,故核心就是“商”的競爭力不足;第二家公司是UC,創造了中國目前為止價值最大的并購整合記錄。我們對移動互聯網的理解就是“互聯網”加“移動通信”。我們理解移動通信的一個定律:無線永遠是有限的,有線永遠是無限的;第三個是不斷創造紀錄的小米。小米創造了中國互聯網非上市公司的估值記錄。小米之所以能夠殺出來,我認為核心在于他們對于手機的理解上比其他互聯網企業要更深刻。
從上面這幾個例子看,雖然大家都是從互聯網出發,但最終核心競爭力的突破都是在“非互聯網”上。
互聯網和非互聯網:各司其職
當然,這絕不是說互聯網思維不重要。正好相反,要做成跨界業務必須同時具備互聯網和非互聯網兩種基因,少任何一個都沒戲。
其實,每一個創業者其實都在為兩件事情奮斗:跑得快,跑得久。
互聯網能力是讓跨界業務跑得更快。因為互聯網的第一定律是免費經濟,先把產品免費,保證用戶使用的門檻夠低,然后根據反饋跟進迭代,改善用戶體驗、擴大規模。因此互聯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思維,打個比喻就是人的“肉體”,負責讓你“跑得快”。
但“跑得快”不見得能夠取得最后的成功。最終一項業務拼的還是看誰“跑得久”,有沒有“靈魂”——即對于那些傳統業務專業能力的把握和理解。這也是為什么我在去年加入高德后,有許多新體會的根本原因。LBS這項業務就是互聯網與地圖的跨界融合,而在地圖這個所謂“傳統領域”高德具備非常龐大的團隊和布局,例如飛機這種航拍數據采集設備——互聯網企業一般注重的都是輕資產,很難想像還會有公司做業務需要用上飛機。高德現在要做的就是將互聯網和地圖兩個領域的人才搭班子,利用互聯網這種“肉體”和“思維”,把地圖這個“靈魂”的長板發揮到更長。
總體來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別讓肉體跑丟了靈魂”,請保持對非互聯網的敬畏。(根據作者在2015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發表的演講整理而成,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