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娟
熙熙攘攘的中關村e世界安靜了。一是臨近春節,很多人提前回家過年了,二是一紙“關門書”讓很多忠實的顧客“一聲嘆息”,曾經的商業地標、近九歲的中關村E世界,以“即將停止營業”的悲情方式迎接春節。
與中關村幾個大賣場相似,商超大賣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月30日,人人樂發布公告稱,全年關店18家,11月,沃爾瑪全國裁員數百人,曾經引以為榮的“大賣場”模式不斷遭遇“寒流”。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以上案例并非北京特有,而是國內商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成本上漲稀釋了利潤是“內憂”、電商沖擊則是“外患”。
中關村E世界折戟
2月4日,上班日的中關村大街上依然車水馬龍,地標明星中關村e世界商城卻是另一番蕭條。一層已經空蕩蕩,沒有一家商戶,有些柜臺上還凌亂地擺放著沒來得及撤掉的廣告牌,二至四層的店鋪還在營業,但進出的人很少。“中關村手機第一城”的口號還在地下一層高高掛著,但超過四分之三的空柜臺,讓人難以相信當初的人頭攢動。
在商場二層的宋先生,準備找家商鋪還原筆記本電腦上的數據,卻驚訝地發現這里怎么如此冷清,和四年前自己在此買電腦時的嘈雜無法相比,他再一次感嘆“世事難料”。
“一年前這里就已經很空了,商戶們的經營都不算好,再加上商場管理者正動員大家撤攤,人都走了。”一位商戶說。據他介紹,一個大約兩平方米的格子間,月租金已經降到700-800元,往上的樓層月租金稍貴一點,一千出頭。而在四年前,租金要翻倍。
據商家介紹,2015年1月31日,商場貼出了公告,大意是商場統一經營業主簽約工作已正式開始,市場決定停止自有鋪位招商及租賃。2月10日開始春節放假,開市時間待定。
2006年開業的中關村e世界不是中關村最早衰落的電子賣場。2011年,相隔約800米的太平洋賣場就關門,臨近的海龍和鼎好大廈則早已逐步轉型做寫字樓。
十年前,中關村電子消費市場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有著諸如“創業園”、“中國硅谷”、“電腦城”等美稱,從復雜的頂級服務器,到簡單的手機殼,從最新款的諾基亞手機,到老掉牙的3.5英寸軟盤,只要你說得出,中關村賣場都拿得到。
裁員、關店不斷
中關村e世界作為3C賣場,日子過得并不好,但相比之下,曾經風光無限的商超大賣場,在過去一年時間里,關店裁員的消息幾乎可以用“不絕于耳”來形容。
2014年11月26日,一則關于沃爾瑪中國裁員的消息開始在網上流傳:沃爾瑪中國從25日起開始大裁員,從高層副級到中層管理者,涉及數百人,沃爾瑪深圳總部已約談數十人。
對于沃爾瑪來說,在傳統零售業步入下行期之后,每年四季度的內部大調整似乎已經成為慣例。
2012年11月份,沃爾瑪對中國的采購辦公室進行了相應調整,將全國的近30個采購辦公室最終合并至深圳、大連、北京、上海、武漢、成都、廈門和昆明8個區域采購辦公室。
2013年10月份,同樣針對采購部門,沃爾瑪再度進行大調整。其中包括加大中央集中采購范圍,實現以品類、供應商和商品為單位統一管理業務;合理規劃決策團隊的人數;進一步加強商場補貨、貨架陳列、價格分析團隊的人員配置等。
1月30日,人人樂也發布公告稱:“由于門店銷售出現加速下滑,為進一步減輕虧損門店給公司帶來的經營壓力,公司經慎重評估,在三季度報告披露后新增關閉了7家虧損門店,增加關店損失約8440萬元。”再加上此前三個季度,全年關閉18家門店。
2013年,大賣場的慘烈已史無前例。當年,連鎖百強企業的門店增長只有7.6%,為有統計的15年來最低。但紀錄并未由此終結。來自盈石集團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4年,外資大型超市沃爾瑪、家樂福、樂天2014年的門店數量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除了關店止損,超市品牌對經營戰略進行進一步調整,其中沃爾瑪選擇裁員以及關閉華北區域辦公室;家樂福拓展新業態,在上海開出第一家便利店等。盈石集團研究中心跟蹤的六大超市品牌門店增速繼2013年進一步放緩,2014年同比增長僅為0.7%,門店總數1123家。
無論是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一線大佬,永旺、伊藤洋華堂等外資第二梯隊人馬,還是華潤萬家、物美等國內本土企業,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電商這張網
大賣場的關門與轉型,是市場演變史上的一個特例,也是一個加速版的縮微歷史;繁榮到衰落的進程中,都刻錄著電商世界的變局。
從其發展的脈絡看,大賣場的黃金時代在2005-2010年間。五年前,網購對于絕大部分人,尤其是對二三線城市的國人而言,還只是一個“傳說”。今天,“光棍節”已從單身專屬變成了全民狂歡。淘寶村崛起了,微商崛起了,朋友圈成了“顧客圈”……中國人的網購已成常態,國內傳統商城面臨的是要么轉型,要么關門大吉。
大賣場為何會遭遇如今的困境,盈石集團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平告訴記者,“頭號殺手”是電商。“標準化的產品無論手機、電腦、相機等3C產品,還是大小家電、洗護等生活類產品都是受到電商沖擊最嚴重的領域。以3C類產品為例,每種商品都有固定指標去衡量其優劣,其軟硬件參數在網上一目了然,對于消費者而言,一方面網上貨比三家提高了效率又節省了時間,另一方面電商的價格優勢遠勝于實體賣場,再加上送貨上門的便利性,使得大賣場尤其是3C專業賣場的目標客戶群大批量成為電商的忠實消費者,從而引發了賣場的窘境”。
電商稱霸的時代,“霸主”馬云也曾說:“沃爾瑪帶來了B2C。今天倒過來了,互聯網帶來了C2B,這個時代剛剛開始。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今年做到1萬億,3至5年內超越沃爾瑪不再是一個奇跡了。”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這句話的印證。
電商業尤其是對規模大、商品種類多、物流開支大、人員成本高的大型連鎖超市的打擊尤其大,導致銷售增長的空間大幅縮減,利潤也開始下滑。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公司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4年聯合進行的調研顯示,“中國零售百強”中的42家大型超市門店(平均營業面積在1.8萬平方米左右),對比2011年與2010年的數字后發現,這些大型超市平均單店銷售額同比增加近15%,員工工資增長約7%。
考慮到物價上漲因素,實際上這些大賣場的銷售額幾乎沒有大的增長,但是成本卻上漲了。
在天貓商城和京東也能看到,目前基本所有電腦品牌都在天貓開設了旗艦店,也落戶京東,對一些小品牌而言,線上銷售比例已超線下,線下門店正在被遺棄。即便是聯想這樣的PC巨頭,線下門店的數量也在逐漸縮減。
此外,大賣場的“衰退”史正是電商的“成長”史。張平分析認為,除了淘寶、天貓平臺外,值得一提的是,崛起的一批電商例如京東、蘇寧、國美都以家電類、3C類產品的優勢為強項,使得線下家電類賣場、3C類賣場最先受到沖擊。與此同時,1號店等生活類電商的崛起,以及家電類電商向生活類領域的快速滲透,都對線下的商超類大賣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消費模式的改變
電商壓力之外,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租金與人工成本上漲、中央反腐的沖擊等諸多考驗等,都讓大賣場模式背負的壓力更大。
“大賣場業態在中心城市很難持續,以前動輒可以進入一二線城市的好地段,開兩萬平方米的賣場,現在已經不可能了,這是商業發展趨勢決定的。”RET睿意德租賃服務部副總監過佳安認為,一二線城市特別是北京市中心土地本來就稀缺,2014年商業土地供應都在五環外。2014年12月開業的宜家薈聚·西紅門購物中心和鴻坤廣場,11月開業的通州萬達廣場,都在北京五環附近。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品經濟逐漸成為過去式,體驗經濟時代到來,現在的消費者不再拘泥于商品的價格,而是更注重購物體驗與購物的便利性。
傳統的大賣場模式依靠生鮮集聚人流、依靠食品賺取銷量、依靠非食品的百貨品類賺取利潤,更多地強調商品品項的大而全,被動地由消費者自由選擇。
這種粗放的模式,在產品經濟年代是有效的,但在近幾年,集合店和專業店針對消費者多元化陳列、自有品牌等大賣場薄弱點開始發力,比大賣場簡單粗放的經營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所以消費者更愿意到集合店或專業店去購買非食品類的商品,大賣場即使靠生鮮吸引了人流,也無法帶動這些品類的銷售,大量商品淪為無效陳列。
此外,現在各地風頭正旺的購物中心在購物體驗上占據極大優勢,其業態一般不但包括大賣場,還有精品賣場,消費者逛購物中心時也能逛賣場。
市場化的大潮,讓“大賣場”取代了各自為戰的“小零售”。如今,新賣場卻又取代了“老態龍鐘”的舊賣場,如此“新陳代謝”本屬于市場規律不可避免,這些關門或者關店的大賣場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失意”的商場或超市。未來,在模式和業態上有創新、充分考慮顧客體驗的商業模式才能不“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