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課標》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閱讀教學是語文這門課程教學的一個重點、難點,是語文教育的重心。加深對閱讀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新課標”突出強調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語,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悟到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深刻的人文內涵。在教學時,要想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就要以讀為本,“讀”占鰲頭。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學為例,就可以采用“賞讀”“品讀”“教讀”“自讀”“創讀”等手法,以讀為本,以讀代講,達到“以境促情,境中動情,情動而辭發”的境界。
一、賞讀,感知情感
初讀時,先讓學生聽配樂故事,然后,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語言文字所負載的情感,訓練學生的聽和理解能力。在欣賞讀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情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
二、品讀,以情動人
教學中,采用電教手段,大屏幕出示情境圖,學生眼前出現的是赤腳的小女孩、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鴨、美麗的圣誕樹、慈祥的奶奶等。當這些美麗的東西出現時,讓學生融入情感,使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他們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產生“我要讀”的沖動。在品讀過程中,讓學生都細細地讀,慢慢地悟。“學貴有疑”,“思源于疑”,在學生紛紛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品讀,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規律中去尋求答案。
三、教讀,滲透情感
學生在初讀、細讀課文后,已經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大體的了解和把握,為了更好地達到精讀、熟讀的目的,使學生讀出情味,感悟字里行間豐富的情感與人文內涵,教師還要帶著真摯的感情去教讀,更切合實際地講,去指導朗讀。教給學生朗讀的小秘訣是:讀書的時候,眼中有物,心中有情,讀出味道來!以第五自然段為例,即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時的情景。從“敢”“終于”“奇異”“只有”等詞入手,帶著濃濃的情意,教學朗讀。讓學生邊看課件邊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仿佛就是那個小女孩,仿佛也看到了溫暖的大火爐,感受它給自己帶來的溫暖。當讀到“火柴熄滅了,火爐不見了”時,音樂響起,小女孩從美妙的幻境又回到了冷酷的現實,學生也在情感的滲透中,又一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他們的心弦又一次被拔動,而震撼他們的心靈,也正是教師教讀的目的所在。
四、自讀,表達感悟
當教師點拔引導到高潮的時候,學生會以自主朗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利用這種需要,把選擇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完全自由的讀書空間: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讀給誰聽就讀給誰聽,怎么理解就怎么讀,不必受教師范讀的束縛,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自主讀書入情入境,“我會讀”,“我能讀”,“能讀好”,這種信念樹立起來了,文中的人文內涵感悟到了,學生的感受也讀出來了。在自讀的過程中,無論是個人讀、同桌讀,還是小組讀、比賽讀,學生要努力領悟文章的人文內涵,鍛煉思維能力。
五、創讀,說感悟體驗
創讀,是情感的升華而決不是簡單的重復。自讀以后,要擴展延伸,引發想象。在配樂讀中,要求學生調動想象,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后,想象一下小女孩來到現實中的情景。這一環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思維與創新思維。說感悟、說體驗的“說”,是指拓展延伸中有想象的說,以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契合課文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說”,這是學生“會意”的說,更是學生交流的說。把閱讀的感悟和體會說出來,讓學生發表獨到的見解,張揚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