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梅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而師生互動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但是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發現,在幾十人的班中,總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沉默。殊不知,課堂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好處多多。
一、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可以使學習變得更扎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把對知識點的講解和對知識點的突破以問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的。所以,教師的每個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優秀教師的“課堂設疑”,其含金量是相當高的。只要把教師的課堂設疑全部進行深思、吃透,自然就能夠做到非常深刻、扎實地掌握知識點了。而在課堂上能否舉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則是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是否能達到深入、透徹程度的一個表現。看似一個微不足道的“舉手細節”,然而其所包含的學生對舊知識的靈活運用、對新知識的積極探索和對大腦的積極運用是不容小視的。
二、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可以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這一點也許會有人不大相信,但大家總相信“腦子越用越靈”這句至理名言。積極舉手的學生,能隨著教師講課的進度和新知識,動腦筋思考,琢磨新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大腦鍛煉的機會也就多了。而那些“老實”的學生,是由于受了過多的“限制”而形成的,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往往“循規蹈矩”,不能甚至不敢打破常規進行“創新思維”,再加上“閑事”太少,所以大腦受到“鍛煉”的機會與鍛煉的深度便差了許多。
三、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種間接的促進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習一種知識,明白是一回事,而能否把對它的理解組織得有條理并用語言表達出來則是另一回事,而后者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心態與積極的人生態度
有些人以為只要自己學“懂”了,舉不舉手無所謂。其實不然,這是大錯而特錯的。且不說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大不如前者,最起碼在心態與精神上已經輸掉了一大截。試問一個“胸”無斗志、不積極、缺乏“向上”精神的人又怎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呢?其實,學生舉手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回答問題,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深入思考,鍛煉自己的思維,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舉手與否,其學習效果是迥然不同的。當然,這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的。
五、有助于思考和解疑
上課舉手發言說明學生聽教師講課了,跟上了教師的講課思路,學生在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答對了,就是理解了教師所講的東西;如果沒有答對,便能進一步探討明白。學習就是這樣,剛開始沒有疑問,學習后就有些疑問了,漸漸地沒有疑問了,便是真正地學會了。
六、是將來走上社會學會交際的基礎
通俗一點說,即便是將來不能有多大成就,那么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絕大多數學生將來是要靠著嘴巴吃飯的。如果在一群認識的人面前都羞于開口,也有些學生把回答問題這件事情當作無所謂來看待,那么到了將來面對陌生人,他們可能會沒有膽量去開口交際,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
綜上所述,學生回答問題的好處很多。但令人遺憾的是,有很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卻失去了舉手發言的積極性。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不愿回答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自信。問題提出之后,很多學生總是左顧右盼,看看其他學生舉手了沒有。當看到別人都沒有舉,就心想“連××都不會,看來這個答案大概不會是我想得這么簡單吧”。或者,有些學生剛剛看到問題就心想“這個問題,我怎么可能回答得對”。
2.太自尊。有些學生的自尊心又強又脆弱,總擔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學笑話——“你看看,假積極,原來并不會”,更擔心在教師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師一定覺得我沒有用,這么簡單的問題都答不好”。
3.不必要。很多學生都心想:“反正我的答案一定不會標準,反正教師是要給我們講標準答案的,我何必費那個勁,繞那個灣子呢?直接等著教師的標準答案,豈不是更好?”
如此種種,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的狀況,最終的結果對學生自身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學生要勇敢地舉起手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