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興我
作文是培養學生寫作創新能力的活動,是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寫出成功的文章,決非易事。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呢?
第一、開設文學欣賞課,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沒有一位文學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課外閱讀。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文學欣賞水平,單靠語文課本是絕對不夠的,因為事物是多姿多彩的,文學提倡百家爭鳴,一本語文課本是不能包容一切的。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廣泛涉獵各類文學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海倫· 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錢鐘書的《圍城》,乃至于卞之琳的詩《斷案》等都是提高高中生寫作的賞析對象。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只說對一半,其實教師不但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去找水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宋代理學家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閱讀寫作的“源頭活水”還得自己去尋覓。這就體驗到了教師主導的意義,總不能讓學生總跟在教師的后頭,要讓學生自己去開發,自己去前進,只有在各種創新活動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越來越高時,才能生發出找水的能力,而且越來越強,進而使閱讀寫作漸。入佳境,最終達到到“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境界。
第二、開展大語文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積累寫作詞匯的能力。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的習作有三種,一是流出來的;二是寫出來的;三是擠出來的。第一類習作是生活的自然流淌,我們老師都有體會,不必詳述。第二類習作通過想象構思寫出來的,總體上看差不多,但語言不流暢的個別的語句總會出現,改起來有些為難是正常的,第三類作文最讓人頭疼,文章語句不通、結構混亂、錯別字連篇、記事如流水賬、議論反復談淪一個淺的道理、說明則不分主次。如何轉化學生習作中的這種現狀,僅僅靠老師改是不行的。我們都知道,一要想讓杯子里水外溢,只有給杯子裝水,裝不滿是不行的。要讓學生文章達到一類上乘,就給他們頭腦中“裝水”,自己裝水,不能只靠課本。為此,筆者在開展大閱讀中,讓學生通過閱讀,吸收詞匯,充實自己的寫作庫。頭腦中積累的詞匯多了,寫作時就會如流水流了出來。
筆者的具體做法是每周利用兩個早讀課,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教師把關),他們可以摘抄,可以評注,或把自己的所讀,寫成讀后感進行交流。每周全班選出十多篇佳作謄抄張貼在閱讀墻上,供大家閱讀。班內建立圖書角,學生自籌書籍,方便學生閱讀。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閱覽室,每周課外活動組織一次圖書大閱讀活動。
第三、深入生活培養學生提煉細節的能力。細節是作文的生命,可以說,沒有一個細節,就沒有一篇高質量的作文。細節從哪里來?它來源于生活,就需要我們多觀察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留心生活,從生活現象中提煉高于生活的東西,文章才會生動形象,才會可感、可悟、可思、可塑,如果細節不鮮活,文章就如同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它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就感動不了讀者,也就沒有什么價值?;诖耍P者經常讓學生去留心觀察生活,然后把自己的見聞拿到班級進行交流,彼此從材料中去提煉自己的東西。通過系統的訓練,學生的腦海中就有了細節的儲備,寫作時就輕松得多,生動得多。
第四、小組結合,互批互改,訓練學生修改能力。作文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對自己的文章,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以后才能修改。文章的失誤,別人會即時發現。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了讓學生分組互批互改的辦法。規定學生一節課完成作文草稿,第二節課四人一小組批改,一人讀,其余人批改。或根據學生提出的修改意見,習作者加以修改。第三節課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評選出小組中優秀習作在班上交流,全體師生共同面批,肯定長處,修改不足。通過這種活動,學生的批改素質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寫作水平也就有了提高。他們能發現出別人文章的不足,也能避免和克服自己以后習作中類似的失誤。
第五、在寫作指導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在真實而精確積累前人精華的基礎上,面向未來世界的拓進。作文立意要解除傳統的束縛,教師要徹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發學生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讓他們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加以鞏固提高,同時在教師指導下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作文訓練中展開想象,不斷創新,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方法,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
例如,寫《記一個熟悉的人》,不少學生就會寫一個班一位勤奮好學的同學,或是一位敬愛的老師等,這些作文內容不看就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誠然,這種立意可寫,但缺乏創新。如果換個角度立意,寫“生活中一個愛管閑事”的某某,家庭生活負擔繁重,沉默寡言,不討人喜歡,但他自發地承擔了接送一個雙腿殘疾兒童的上學的義務,就比較吸引人。這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富有時代氣息,從創新的角度培養了學生的創作欲望。
總之,在高中作文教學中,善于啟發引導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對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創新意識的全面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