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海
先看下面二道高考(含模擬)作文題:
A組:
1、2011年某省高考模擬試題:曾永義《愉快人間》說:“為了‘人間愉快,就要‘人間處處開心眼,就要具備擔荷、化解、包容、觀賞等四種能力,達成‘蓮花步步生的境界。”這是一段充滿生命智慧的哲思。“人間愉快”,可以是敞開心胸、放寬眼界的自得;可以是承擔責任、化解問題的喜悅;可以是對周遭事物的諒解和包容;可以是觀照生活情趣的藝術;也可以是……請根據(jù)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人間愉快”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作要求(略)。
2、2013年山東省高考作文題目:《咬文嚼字》開設專欄,為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錯,發(fā)現(xiàn)其中確有一些語言文字和文史知識差錯。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誠懇地感謝讀者對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達了自己的謝意,他表示,請別人挑錯,可能是消除謬誤的好辦法。寫作要求(略)。
題目1中“引導材料”矯揉造作,風格頗似“心靈雞湯”,而又以“人間愉快”四字作為作文命題,很難想象十七八歲的高中畢業(yè)生能說出些什么。?題目2作文材料雖然是真實的,但基本上屬于“升級版”的“好人好事”,實質(zhì)上也還是“道德命題”。
這類命題所引用的寓言,或是勵志小故事,或是格言警句,均蘊藏著某個道德教誨。“道德教誨”為其主要特色,重在自我修養(yǎng),考生只能順著題目預設的價值取向來發(fā)揮,相當于“代命題者立言”,思維方向十分單一。并且,對于高中生來說,其自身修養(yǎng)很難達到這樣的深度,缺乏相似的人生體驗,故容易為賦新詞強說愁,流于浮泛空疏。按此命題去“做文章”,猶如“螺絲殼里做道場”。并且,因為材料所提供的情境大多是虛擬的,其蘊含的道德命題本身缺乏真實的思維價值,相當于“偽道德命題”,故顯得虛假而矯情。這類命題的最大弊病是使考生的思維幼稚化、簡單化,即不需要分析、比較、論證、思辨,而只需要人云亦云,迎合他人,為此甚至言不由衷、違心編造,變得矯情而虛偽,對學生心智及人格成長戕害莫大。
我們再來看看以下題目:
B組:
1、2006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jié)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寫作要求(略)。
2、2013全國卷Ⅰ:高中學習階段,你一定在班集體里度過了美好的時光,收獲了深厚的情誼,同窗共讀,互相幫助,彼此激勵,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爭執(zhí),都給你留下難忘的記憶,伴你走向成熟。某機構(gòu)就“同學關系”問題在幾所學校作了一次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60%的人表示滿意,36%的人認為一般,4%的人覺得不滿意。如果同學關系緊張,原因是什么?有人認為是我自我意識過強,有人認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認為緣于競爭激烈,等等。對于增進同學間的友好關系,營造和諧氛圍,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們認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為他人著想,關系就會更加融洽。
和A組題目相比,B組明顯淡化了道德說教色彩,加強了對考生“慎思”“明辨”能力的考查,更加人性化了,有情感了。“慎思”“明辨”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慎重思考則能讓我們更好得把事情做得完美,讓每一件事都能腳踏實地;清楚辨別能讓我們更好得認識這個社會。這些題目不是憑人云亦云、陳詞濫調(diào)可以對付的。
語文考試作為母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指向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常識性試題所指向的應該是“善”和“美”,而作文題則應該指向“真”。具體而言,即通過寫作引導考生學會“慎思”“明辨”,學會獨立思考,摒棄虛無縹緲的“道德說教”型作文命題,讓莘莘學子回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來,回到交織著矛盾和悖論的生活實相中來,回到正處于充滿希望又步履艱難的中國社會轉(zhuǎn)型中來。“文章合于時而著”,通過閱讀與寫作學會質(zhì)疑、思辨,學會求真、求實,做個關心社會事務的有獨立見解的現(xiàn)代公民。這才是從根本上高考作文應當追求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