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旺
一、讀
就是通讀全文,借助文中關鍵詞語、句子,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為做題做準備。審讀,是解答論述類、實用類文本選擇類題目的第一步,第一遍閱讀要全神貫注,采用逐句快讀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爭基本把握整體文意,閱讀時要邊讀邊畫出關鍵詞句,并給每一段標上標號。
二、找
依據(jù)選項中的關鍵詞,找準選項在原文中的對應句,確定下一步比對的內容。對材料有了總體印象后,應根據(jù)試題仔細審準題意,弄清題目要求,即從內容上弄清是有關什么的選擇,從選擇標準上看清是選說法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要善于從題干中搜尋隱含的信息,尋找閱讀區(qū)間。發(fā)掘題干中所隱含的信息,以題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區(qū)間的“彼信息”。
三、比
比較選項和對應句,找出二者有差異的表述,根據(jù)題干要求,進行篩選。
(1)比對詞語。
①比對指代詞。如,“它”“其”等,看看是否偷換概念。
如,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第1題C項,選項說“《二年律令》中的規(guī)定注重對主使官員責任的追究”,而原文則說“處罰當事人及相關官員”,與原文不符,選項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②比對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是否任意擴大或縮小范圍。
如,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第3題B項,選項說“既規(guī)定從業(yè)者必須加入行會”,而原文則是“商鋪、手工業(yè)和其他服務性行業(yè)的相關人員必須加入行會組織”,而非所有從業(yè)者,范圍擴大。
③比對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已經”“將來”等。看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和未然,說法不對等。
如,2014·遼寧卷第3題B項,原文是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而選項是道家思想屬于“快樂主義”,程度顯然不同。
④動詞。將動詞改變后,表述的意思會與原文的意思大相徑庭。
如,2014·新課標全國卷I第2題C項,原文是“悲劇藝術展現(xiàn)的畢竟是一個人們不熟悉或有點陌生的空間,這就使人們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夠客觀、超然地看待”,選項中表述“從而不至于介入悲劇沖突之中”,意思完全改變。
(2)比對關系。
主要分析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或原文順序,是否合理。句間關系可重點通過關聯(lián)詞來分析,一般有并列、承接、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需要比對分句與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否與原文表述一致。
如,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第2題B項,“宋代統(tǒng)治者出于對從業(yè)者監(jiān)管的需要,設立了行會這一政府機構”,而原文意思是“為了加強對食品摻假、以次充好現(xiàn)象的監(jiān)督和管理,宋代規(guī)定從業(yè)者必須加入行會”,目的和原文不符。
(3)比對依據(jù)和結論。
①比對所述原因、條件、結果(結論),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
②比對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
③對于原文中沒有給出的但題干要求做出判斷的結論,要看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
如,2014·天津卷第2題C項,原文說“因此很難規(guī)范化,也不易傳遞給他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隱性知識是一種主觀的、基于長期經驗積累的知識”可知,選項“隱性知識主要是長期積累的主觀知識,因而‘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屬于不相關聯(lián)的內容。
(4)比對題干。
如,2014·山東卷第1題B、C、D三項,都不符合題干的要求。A項與原文的比較,對應原文第一段,為“引論”部分,提出全文的中心觀點,是從全文的角度來談的,所以A項正確。B項與原文的比較,只是概括了第二段的內容,是“分論”,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因而B項錯誤。C項與原文的比較,只是概括了第三段的內容,是說“心思”,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因而C項錯誤。D項與原文的比較,只是概括了第四段的內容,是說“心情”,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因而D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