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一的孩子離去后,養老成了首要問題,入住政府養老院需要兒女簽字,這讓沒有兒女的他們無處可去。一位失獨父親說:我不怕死,我怕老。
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失獨家庭問題,正在變得嚴峻。
所謂失獨家庭,是指因疾病或意外而遭遇中老年獨子夭折的厄運,并因年齡原因而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獨自承擔養老壓力和精神空虛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已經沖擊了中國現代的家庭模式,對社會和諧與穩定帶了挑戰。
將現千萬失獨家庭
失獨家庭到底有多少?官方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數字。
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會有1009萬人在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這意味著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國,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
易富賢的數量推斷來自于兩組數據:一個是中國從1975年到2010年共產生了2.18億個獨生子女家庭;另一個是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出生1萬人,就有360人在10歲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歲之前死亡,760人在44歲之前死亡。
結合這兩組數字不難算出,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有1009萬人會在25歲之前死亡。按照醫學上49歲生育極限年齡來看,這些失去孩子的母親很少再生育自己的第二個孩子。
以北京來說,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5月,北京失獨父母人數為7746人,將之除以2,失獨家庭3873戶,實際應該多于此數。
計劃生育政策執行最徹底的上海,問題比北京嚴重,失獨家庭更多。2013年上海市婦聯披露,根據人口學人口預測辦法估算,上海失獨家庭總量約為3.9萬戶。
失獨者成社會弱勢群體
如此多的失獨家庭出現,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曾有報道稱,哈爾濱的一對夫婦幾年前失去了他們的獨生女兒。女兒當時在北京讀大四,實習期間在外租房,因為長得漂亮,一天晚上回家路上遭到相識者奸殺并被殘忍分尸拋到小湯山。女兒去世后的四年間,這對父母一直在尋找兇手、打官司。四年間,他們自虐般地住地下室,吃最差的飯菜,因為他們覺得女兒慘死,自己不能有任何享受。
官司四年后結束,兇手被繩之以法,媽媽爬上小湯山垃圾山頂放聲大哭。墳墓里如果是我,該多么幸福。這位媽媽說。
有專家曾調查分析了全國失獨群體的特征,最突出的一條是,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據北京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08年對原宣武區115戶獨生子女死亡家庭調查結果顯示,該市失獨家庭父母城鎮居多,多是即將退休或已退休,主要經濟來源是養老金,家庭人均收入為1095.75元,僅達到當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53%,屬于低收入群體,且離婚、喪偶者居多。
總體來說,失獨群體屬于年齡偏大、孤寡偏多、收入偏少的弱勢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遭受失獨的打擊,失獨家庭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處于弱勢,在精神上也往往處于弱勢。許多失獨父母自我封閉、不愿與人交往,長期心理壓抑導致其不愿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意志消沉,極力躲避世俗人倫。
絕大多數失獨家庭開始遠離正常社會,以抱團取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面對未來的生活。
失獨導致子女贍養功能缺失,突出表現在醫療困境、緊急救助及死亡喪葬等方面。
中國傳統思想中長期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很多父母傾其大半輩子的心血來照顧子女,子女的出生、教育、就業、婚姻、生子都一手包辦就是為了到年老時能有生活的保障。而獨生子女的死亡,使這些父母陷入了老無所依的境地。
在唯一的孩子離去后,養老成了首要問題,入住政府養老院需要兒女簽字,這讓沒有兒女的他們無處可去。一位失獨父親說:我不怕死,我怕老。
而現有的政策很難解決根本問題。2001年12月份出臺的《中國計劃生育條例》第27條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但對于這個必要的幫助究竟是什么樣的標準且如何實施并沒有明確說明。
失獨引發社會問題
獨生子女的死亡不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大多數死亡的獨生子女正處于青壯年階段,在中國經濟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的情況下,這一年齡段的人正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失獨者的增多,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力數量會有明顯的下降,從而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失獨致貧現象出現,失獨家族增多導致中國貧困人口數量增大。
由于失獨者的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收入較低又缺乏勞動力,加之可能由于子女生前疾病而付出的大量醫療費用造成的大筆經濟支出,許多失獨家庭在子女離世后面臨經濟上的困境。隨著失獨者年齡的上升,本身所需要的醫療和養老等費用就會增多,其經濟上的困境會越來越嚴重,不得不陷入貧窮。
全國人大代表趙超在調查中發現,獨生子女傷殘的家庭,因醫療而返貧的家庭比例高達50%。由此推斷,失獨者數量的增多可能會成為導致中國貧困人口增多的因素之一。
為此,各地都在給失獨家庭以盡可能多的經濟幫助。如江蘇,自2013年起就提高了傷殘死亡家庭的特別補助,對傷殘家庭父母,每人每月給予400元的補助,對死亡家庭父母每人每月給予500元補助。
事實上,失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明顯的一點是,失獨群體的日益龐大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失獨家庭越多,失獨所帶來的問題越凸顯,公眾對于計生政策就越容易產生對立的情緒;其二,如果國家不能夠有效解決失獨問題,遭受喪子打擊同時陷入生活困境的失獨者就可能通過非理性手段來解決問題,上訪事件會越來越多,影響社會安定和諧。
(《讀天下》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