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監察系統重建之后,仍沿用“在同級黨委領導下進行工作”的模式。一些地方要求紀委把當地干部的違紀問題壓住不調查、不上報。因此,陳云于1980年提議,紀委受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
6月14日,喬石病逝。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發布訃告,表示悼念。兩天之前的6月12日,紀念陳云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陳云與喬石,都曾出任中央紀委“一把手”,喬石恰是陳云的繼任者。這兩位曾經的中央紀委當家人,有著怎樣的反腐心得與經驗?又為后來者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留下了哪些政治遺產?
官方話語中怎樣概括陳云與喬石的政治遺產
在紀念陳云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回顧了陳云的一生,也將陳云的政治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概括。
習近平在描述陳云的精神價值時,特別強調他“黨性堅強”,習近平還引用了陳云所說過的一句話:“嚴格地遵守黨的紀律為所有黨員及各級黨部之最高責任。”這與當下所提倡的黨員要“守紀律,講規矩”一脈相承。
習近平表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云擔任了9年中央紀委第一書記。“他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努力探索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加強黨員黨性修養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還引用過陳云的著名論斷:“要嚴格把好政治標準這一關。”“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松綁的問題。”“要提倡堅持原則,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
喬石去世當天,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發布的訃告中,對其一生事業與成績進行了回顧。
1987年11月,喬石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訃告這樣介紹喬石擔任中紀委“一把手”時的成績:“他認真貫徹從嚴治黨方針,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研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反腐敗斗爭的特點和規律,制定完善廉政建設的法律法規,把懲治腐敗納入法制化軌道”。
陳云制定黨規黨法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陳云為第一書記的100名中央紀委委員,自此,陳云執掌中紀委長達9年。
作為“文革”之后中央紀委首位“掌門人”,陳云為中央紀委的重建費心費力,新恢復的中央紀委也被黨內黨外寄予厚望。
據報道,中央紀委剛剛重建時,收到大量反映情況的來信,公安部門轉來的信件則是用麻袋裝運。在1979年1月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會議討論并擬定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草稿)和通過《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于工作任務、職權范圍、機構設置的規定》。
為了貫徹《準則》,中央紀委在陳云指導下,從1980年4月到11月在北京召開了三次座談會。社會反響熱烈。
當年7月,北京一家餐館的一位廚師向中央紀委舉報,有位部長在該餐館吃飯,經常少付餐費,花一碗湯的錢吃一桌飯。接到舉報后,中央紀委立即責成北京市紀委調查。
核實后,中央紀委對該部長進行了通報批評。事后,該部長親自到餐館認錯。此事在高級干部中震動很大,對特殊化之風起了遏制作用。
在陳云領導下,中央紀委還制定了《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等重要黨規黨法。黨建不斷向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紀委受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是陳云提議的
在紀委領導體制方面,陳云的重要貢獻是建議采用“雙重領導”制度,這也正是今天所強調的“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的雙重領導”。
據《環球人物》報道,紀檢監察系統重建之后,仍沿用“在同級黨委領導下進行工作”的模式。但弊端很快顯現,一些地方要求紀委把當地干部的違紀問題壓住不調查、不上報。因此,陳云于1980年提議,紀委受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以同級黨委領導為主,地方各級紀委人員的任免要征求上級紀委的意見。《中國監察》雜志介紹,1980 年,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正式向黨中央提出建議,將中央紀委以下的各級紀委由受同級黨委領導體制改為受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體制,黨中央批準了這個建議。
陳云首次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1979年,中央紀委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時,陳云在講話中明確,中紀委的基本任務,就是要維護黨規黨法,整頓黨風。
在1980年中央紀委召開的座談會上,對于黨風問題,陳云發表了這樣的觀點:“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這是該觀點首次被提出,引起很大反響,并在十二大上寫進中央委員會的報告。習近平在紀念陳云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特別提到,陳云“主持制定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著名論斷”。
那么在陳云心目中,紀檢干部又該是什么樣的呢?據《黨史博覽》報道,1982年9月,第二屆中央紀委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陳云在講話中說,做紀律檢查工作的干部應當是有堅強的黨性,有一股正氣的人,應當是能夠堅持原則,敢于同黨內各種不正之風和一切違法亂紀行為作堅決斗爭的人,而不應當是在原則問題上“和稀泥”,做和事佬、老好人的人。
這與現今對紀檢監察隊伍“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要求不謀而合。
喬石上任后中央紀委建立信訪機制
黨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舉行。在11月2日舉行的十三屆一中全會上,喬石當選為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書記處書記。
全會還批準陳云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喬石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環球人物》報道,1988年初,黨中央提出了“經濟要繁榮,黨政機關要廉潔”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央紀委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信訪機制,重視群眾監督的力量。
從喬石的一些談話中也可以看出他對群眾意見的重視。1988年,《黨建》雜志發表文章摘編喬石在監察部座談會的發言,喬石指出,有些官員“重視上邊的意見,不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比如一個單位,受到了上級單位的批評,那就重視,但如果人民群眾來信,不要說一封,就是十封八封,也往往引不起重視,甚至壓死,或者往紙簍一塞了事”。
很多基層紀檢干部在辦案過程中遇到過“說情風”與“關系網”,這些都對辦案工作形成阻礙。早在27年前,喬石就提到了這一現象,并作出了深刻剖析。
還是在前面提到的座談會上,喬石在發言中強調要堅決“打破關系網、頂住說情風”。
他表示,“你要查出一個案子,就會有人說情,你不聽他的,他就說你官做大了,連老上級、老朋友都忘了,什么六親不認了等等,甚至還給你胡造一通輿論。所以,打破關系網、頂住說情風,也是不容易的,要不怕中傷,不怕閑話,堅決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
喬石在中紀委書記任上一干就是五年。1992年,喬石卸任,尉健行接棒。
(《中國新聞周刊》、《陳云文選》、《環球人物》、《黨史博覽》、《黨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