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促使人們思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價值觀,引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三十年的奇跡?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凝練,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慎重思考的一個重大時代問題。高校教育者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重點要把握好實踐唯物主義維度、主體性維度、超知識性維度、文化傳承維度等四個維度。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教育者 維度
中圖分類號 : 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B)-0000-00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價值方面的態度和取向,即人置身于其中的價值情思,是人和社會精神文化系統的中深層的、相對穩定而起主導作用的成分。價值觀對個人來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動力所在;對國家、社會而言,是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使人們思考:引導中國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動力是什么?它是否能夠保持它的生命力,并繼續提供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推動力?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凝練,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肩負著國家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而言,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慎重思考的一個重大時代問題。高校教育者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重點要把握好四個維度。
一、實踐唯物主義維度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社會和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關注的焦點。以往似乎只注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一面;而生活實際的發展則使人們認識到它同時也來自于人民群眾的“價值選擇”。大學生如何在符合歷史規律的基礎上正確地論證和把握自己的價值選擇,就需要有對于價值和價值取向問題的理論反思和武裝。
馬克思說:“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盵1]相對于世界的存在、現實、事物的既有狀態而言,價值現象具有某種超越的性質,它是產生于現實和實踐,又高于現實的現象。價值產生于人類特有的對象性關系——主客體關系及其運動——實踐活動之中,產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價值是實踐的一個內在尺度、一種基本指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于現實和實踐,又高于現實。要讓大學生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和特征,就必須讓大學生深入全面理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通過“應然”與“實然”、歷史與現在、成就與不足的對比分析,引導大學生實事求是的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表現。
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的說,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注重“應然”,但更要從“實然”出發。教育者要通過歷史對比分析,既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出現的各種不足,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更要用具體數字、事例,讓大學生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誠然,目前我國在政治、經濟、法治、環境治理等領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黨和國家一直在致力于各項改革,積極穩妥的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大手筆的解決現存的各種問題。高校教育者要能站在歷史的高度,用長遠的眼光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協調因素,用能夠說服人的事實和事例,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大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 主體性維度
“主體性”是描述人在自己對象性行為中地位和作用的概念,其核心是人的權利與責任。價值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屬人性”或“主體性”。馬克思主張“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世界,而“價值”這一概念恰恰反映出人的主體地位。價值就是以人的主體尺度為尺度的現象,在價值領域中“人”普遍地居于最高的、主導的地位。主體性意味著權利和責任的統一。因此我們在任何情況下談到價值,談論任何價值,人對任何事物任何人的價值判斷,不管意識到與否,實際上都是以人自己的尺度去評量世界。萬物的價值及其等級和次序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從來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來排列的。
按照人的具體歷史面貌來把握人的價值主體性,意味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立足于大學生實際,突出大學生主體、強調大學生本位。高校教育者要把著力點放在引導大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方面,幫助大學生積極轉換角色,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研究者,無論課堂教學還是課外社會實踐,都能以學生群體性的探討和自主性學習思考為主。具體來說,教育者要在課堂教學上通過專題討論、辯論等形式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的意識,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從而生動活潑地發展自己,成為自我發展的主體;要廣泛建立課外實踐平臺,讓大學生投入到各種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經歷、自主思考,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導每一大學生主體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價值選擇、判斷及其標準,有一個清醒的意識,承認并重視自己在一切價值判斷和選擇上的權利、責任及其統一,自覺地承擔,并不斷地自我檢驗、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三、超知識性維度
高校教育者要讓大學生明確區分兩大系統——知識系統與價值觀系統。知識系統意味著人們“知道什么,懂得什么”,價值觀系統則表明人們“相信什么,想要什么”。知識能夠為價值觀提供一定的基礎和選擇范圍,價值觀則指導大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尺度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存在和作用不是知識所能包含或代替的。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不同于具體的知識、理論和科學。當大學生在已知的邊緣以外,遇到問題需要做出回答或選擇的時候,就只能憑借信念、信仰和理想了,特別是,越是在知識和經驗達不到的地方和時刻,信念、信仰和理想就越發揮作用。可見,并不是什么樣的知識本身,而恰恰是知識的有限性,使大學生都需要尋求信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超知識性意味著必然含有某些非理性、情感化的因素。因此,高校教育者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像普及科學知識那樣,不考慮大學生的個性需要,僅僅通過傳播和灌輸就能統一大學生的頭腦。事實上,價值觀念是不能強求一律的。毛澤東說,“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但沒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2]因此,高校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大學生形成自己價值觀念的多樣性、條件性和過程性,尊重大學生選擇執行自己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權利與責任。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交流、建議、示范與合作等方式進行引導,這樣才能更有效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另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超知識性并不等于無理性。事實上,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越來越需要和依賴于理性的引導。在此層次上,大學生價值觀念的發展不是越來越遠離科學,而是越來越需要和依賴于廣義的科學。人類的知識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卻能夠超越這種有限性。徹底的科學精神是溝通知識與信仰的橋梁,是預防迷信的藥方。歷史證明,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在這里起著比自然科學更為深刻普遍的作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在力求傳播先進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時候,更注重樹立對科學和真理的信仰,把倡導和培養科學理性精神、科學思維方式,特別是把哲學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放在首位,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弱各種迷信及病態心理的發作。
四、文化傳承維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源自中華傳統的主流價值觀。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是立足點、是根基、是根本、是命脈。高校教育者要以中華傳統美德體系的傳承與實踐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條件和根本落腳點,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美德的關系。中華傳統美德中的仁義禮智信,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今天更要發揚光大。仁義禮智信不僅是對個人道德的約定,也是社會基本價值的訴求。就個人道德而言,仁是敦厚慈愛、義是堅持道義、禮是守禮敬讓、智是明智明辨、信是講求誠信;就社會基本價值來講,仁強調仁政惠民、義直指社會的正義原則、禮強調文化體系、智注重人生大道人生智慧、信是誠信信心信念。除了仁義禮智信、孝悌、中和、誠敬等道德條目外,還有很多與這些德目有密切關系的修養方法,如克己、反身、正心、誠意、慎獨等。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最為深刻久遠,是構成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中國家庭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已經長久滲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心理習慣、思想言行中了。
因此,要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揮效用,高校教育者就要引導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融入具有根源性和民族性的儒學元素,發揮儒學文化原初紐帶的作用。要引導大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基本國情,樹立文化自信。要在高校普遍推廣中華經典閱讀、開設中國文化必修課、定期舉辦中國經典文化沙龍等形式,從理論上普及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要有效利用中國傳統佳節,通過舉辦各種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實踐活動、民俗體驗活動等,以凝聚廣大學生的愛國心和民族情,引導大學生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通過豐富多彩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活動,喚醒大學生內在的民族文化基因,提高大學生的自身修養,增強人文素養,有效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引導大學生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參考文獻
[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 2]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