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 黃絲絲


摘要:筆者以東蘭地區的麻江型雌雄銅鼓作為研究對象,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思想支撐,以“陰陽學”作為研究視角,從音樂聲學音頻分析的角度,研究分析了雌雄銅鼓在當地乃至南方少數民族的民俗活動中的配對與使用情況。
關鍵詞:雌雄銅鼓 陰陽 和諧度
銅鼓,一種通體銅制鍋形、一頭有面、中空無底的體鳴樂器,公元前7世紀左右產生于中國云南中部偏西地區,隨著民族的遷徙融合逐步傳播到中國南方乃至東南亞地區,至今仍廣泛存在于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與各種儀式活動中。銅鼓經常配對使用,人們稱之為“雌雄鼓”(也稱“公母鼓”)。時過境遷,一些原本“成雙成對”的雌雄銅鼓因損壞或遺失等原因已不再是“原配”的那一對,導致在演奏時音響和諧度不盡如人意。因此,筆者擬從音樂聲學的角度,就廣西東蘭地區所使用的麻江型雌雄鼓的歷史、外觀、音質、和諧度等方面進行研究并總結規律,以期對現存雌雄銅鼓的配對使用提供參考。
一、雌雄銅鼓的產生原因
(一)銅鼓的歷史梗概及類型
根據銅鼓的鑄造年代、出土地區及形態特征等相關依據,可將其分為八種類型,分別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①,本文重點針對麻江型銅鼓進行研究。
麻江型銅鼓(見圖1),以貴州省麻江縣谷峒火車站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的特點是:體型小而扁矮,鼓面略小于鼓胸,面沿微出于頸外,鼓身胸、腰、足間的曲線柔和,無明顯分界標志,腰中部有凸棱一道,將鼓身分為上下兩節,胸部有大跨度的扁耳2對,該類型銅鼓現存數量最多。從學界對其成分、紋飾、形制等綜合分析,其鑄造時間約為12世紀南宋初年到19世紀清代道光年間,主要分布區域集中在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廣東、湖南西部和越南西北部。
(二)雌雄銅鼓的歷史及配對
據歷史考證,最早關于銅鼓有雌雄之分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明代學者鄺露的《赤雅》一書:“伏波銅鼓……東粵二鼓,高廣倍之,雌雄互應。夷俗賽神宴客,時時擊之。”有學者研究發現,在云南楚雄萬家壩23號墓出土的四面銅鼓中,兩兩銅鼓為一組進行測音,其中一組鼓的鼓邊音和鼓心音都是成四度關系。演奏時,這組鼓中的其中一面可奏出bB調的Mi、Fa二音,另一面可奏出bE調的Mi、Fa二音,形成了兩種調性的疊置和對置關系。這也是現存雌雄銅鼓中可追溯到的最早實例。③
在雌雄銅鼓的鑄造方面,清代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說:“凡為銅鼓,以紅銅為上,黃銅次之。其聲在臍,雌雄之臍亦無別。但先煉者為雌,后煉者為雄耳。然諸工不善取音,每銅鼓成,必置酒延銅鼓師。師至,微以藥物淬臍及鼓四旁,稍揮冷錘攻之,用力松輕,不過十余錘。”可以推斷,銅鼓的雌雄在鑄造之時就已確定,鑄造完成之前再請銅鼓師對二鼓進行“調音”,修正音量、音色、音高。由于當時對鑄造銅鼓的工藝嚴加保密,只能口傳身授,因此如何設計、鑄造、調音等細節并未見于記載,導致許多民族鑄造銅鼓的技術也已失傳④。
當代現存的銅鼓,主要是來自祖上傳下的或是從鄰村、鄰族購買來的傳世品,亦或是外地師傅到本地來鑄造的。現存銅鼓的來源構成導致了諸多的不穩定因素,很多原本配對的雌雄銅鼓都已不再成對。由于鑄造銅鼓的技術已失傳,使用者只能想方設法找尋現成的銅鼓與之配對,難免在外形、音色等參數上不那么“和諧”。
(三)銅鼓雌雄的文化意義
在銅鼓的發展歷程中,其功能性也不斷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從具有炊煮功能的銅釜演化成傳遞訊息的工具,進而又出現在各種宗教活動中,成為人與“神”之間溝通的聯系,被視為神器,更成為權利和財富的象征。
銅鼓的這些社會功能無不蘊含著陰陽哲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文字不完備的古代社會,先民們就通過他們所制造的器物來詮釋對陰陽的理解,為雌雄銅鼓的誕生提供了必要條件。雌、雄二字,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分別為:“陰性的,母的,女性”和“陽性的,公的,男性”。在把銅鼓視作神器的民族中,民眾認為萬物皆有靈,銅鼓是有靈之物也才成為了神器。神和人一樣,人分男女,神也分男女,銅鼓也就有了雄雌,分別代表男性與女性。這樣才形成一種既對立又相關聯的的陰陽觀。這種陰陽觀,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稱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特征,中國一些重大思想都因此得到啟發而產生出來。
二、東蘭地區的雌雄銅鼓
東蘭地區主要是指位于廣西西北部的河池市東蘭縣及其周邊地區,珠江流域干流紅水河貫穿該地區,傳統農業是該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銅鼓是被當地民眾視為“寶物”、“神器”,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會出現銅鼓的身影。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該地區的雌雄銅鼓進行比較分析:
(一)演奏
演奏銅鼓時,東蘭縣普遍以四面銅鼓為一套進行演奏,通常由兩對雌雄鼓組成,意味著陰陽的和諧。共有四名鼓手,每個各擊一鼓,通過敲擊鼓心或鼓邊形成不同的音高組成和聲旋律。
銅鼓的放置方式主要為側懸固定式,即用繩索將銅鼓的一只耳或相鄰的兩只耳系住,橫懸掛于木架上。這是銅鼓演奏時最普遍的放置方式。另外,根據不同場合,如:游行、送葬,還會使用側懸移動式。即兩人一前一后合抬一面側懸于木杠(或竹杠)下的銅鼓,邊敲擊邊前進。
(二)外形與成分
根據學者考察,在廣西紅河水流域附近的保存有銅鼓的地區,如:東蘭、都安、巴馬、南丹等壯、瑤族聚居地,區分銅鼓雌雄銅鼓的標準都大致相同。當地民眾區分雌雄銅鼓主要是根據其外觀和音響兩個方面。
在器形特征上,把體積較小、腰圍較細的稱為雄鼓;體積較大,腰圍較粗的視為雌鼓。音響聽感上,聲音高亢洪亮的是雄鼓,聲音低沉渾厚的是雌鼓。這一點,筆者在對現有的東蘭雌雄銅鼓音頻進行聽覺感知時,也得到了印證。另外,雌雄鼓鼓中心的太陽紋光芒也有所不同。太陽紋光芒細而平展的為雄鼓,太陽紋光芒粗而凸起成爪狀的為雌鼓。
李世紅、萬輔彬先生從廣西博物館館藏的一批麻江型銅鼓中,選取了十面雄鼓五面雌鼓為樣品進行合金成分分析。他們發現麻江型雌雄銅鼓之間的合金成分基本一致,并沒有明顯的區別。由此可推斷出,雌雄銅鼓的主要區別還是在于器形特征與音響特征方面。
(三)聲學特性
聲學特性上,筆者試著通過Steinberg公司的Wavelab軟件對現有的一對東蘭麻江型雌雄銅鼓的音頻采樣進行頻譜分析,得出以下數據:
從圖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雄銅鼓的基頻約為135Hz,雌銅鼓的基頻約為110Hz,兩者的頻率比為135:110=27:22≈1.23,接近于純律大三度的頻率比1.25。除此之外,雌雄銅鼓頻譜中的共振峰的數量和頻率差異也很大。如圖2所示的雌銅鼓,除基頻外,還有四至五個比較強的共振峰,而圖3 的雄銅鼓的泛音相對于雌銅鼓來說較少,可見雌雄鼓在聲學特性上的差異之大。這也從物理數據上驗證了雌雄銅鼓的界定確實是有聲學依據的。
(四)音程和諧度分析
一對雌雄銅鼓基頻之間的音程關系到底相差多少,在聽感上才讓人覺得音色融合。筆者認為應該根據每個時代、不同地區對音樂審美的看法來進行分析。但這其中不乏有相似之處。
根據學者對雌雄鼓的研究,現存雌雄銅鼓的最早實例是在云南楚雄萬家壩23號墓出土的一對,其鼓邊音呈純四度,鼓心音呈純律寬四度⑤。云南省廣南縣沙果村出土的兩面萬家壩型銅鼓,在經測音后,二者之間的音程也為純四度。至今還在使用的南丹縣里湖鄉的若干個雌雄銅鼓,經測音則是呈純律大三度的關系,與筆者上例結論也相互印證。
在音程的聽覺印象上,純八度、純五度、純四度、大小三度、大小六度都是屬于協和音程,產生的音響和諧可以給人以悅耳感、歡快感、快樂感。因此,作為神器、樂器等多種社會功能的雌雄銅鼓將生律傾向定為純四度或大三度等,這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制作者在聽感上追求音色和諧的同時,還期望體現出中國古老的哲學觀——陰陽相合,剛柔并濟的審美追求。至于雌雄銅鼓是否以純八度、純五度等其他協和音程作為樂器生律傾向,則有待進一步的探究。
三、結語
“一呼一應,和諧有情,余音含風,若龍吟而嘯鳳也”⑥。這是古代鑄造雌雄銅鼓時對音色要求。除了造型、紋飾以外,音響的和諧度也是雌雄銅鼓能否匹配的重要依據之一。因為其所代表的意義并不僅僅是聽感上的協和,還代表了東蘭縣民眾乃至南方少數民族對天地萬物、陰陽相合的認知理解。在今后的使用、鑄造、配對等方面的研究中,我們都應該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進行實踐探討。
注釋:
①一直以來,研究學者對銅鼓類型的劃分都意見不一。19世紀,西方學者依據銅鼓的出土地區及形態特征等方面。將當時擁有的銅鼓分成四種類型,三個過渡形式。這種分類法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被大多數研究學者所接受并借鑒。但由于數字代號法的代號過多過雜,各家所見資料不同,劃分類型精粗不等原因;經過反復討論,學者們決定將已出土的銅鼓作為標準器,按標準器的出土地名命名,得到了大多數專家的認可,即現在我們常見的八種銅鼓類型。
②圖片來源:筆者拍攝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
③中國銅鼓研究會編:《中國銅鼓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第62頁。
④根據考古文獻記載,麻江型銅鼓大約是自鴉片戰爭后停止鑄造,自此鑄造銅鼓的技術失傳。現在民間收藏和使用的麻江型銅鼓,大多數都是在清代道光年間流傳下來的傳世品。
⑤李世紅、萬輔彬:《麻江型銅鼓聲學特性及雌雄銅鼓的探討》,《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⑥[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六。
參考文獻:
[1]蔣延瑜.銅鼓文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2]羅小平.音樂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華偉,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