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摘要:將吟唱方式應用到嗩吶教學實踐中,對嗩吶教學進行適當改革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更為全面地掌握嗩吶的基本演奏方式,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本文以具體教學實踐為例對吟唱方法在嗩吶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嗩吶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輔助性作用。
關鍵詞:嗩吶教學 吟唱方法 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形式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文學科也受到社會的重視,取得了相應的發展成果。嗩吶也作為民族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正式進入到高校成為專業的學科,步入黃金發展時期,嗩吶教學也更為規范,對嗩吶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嗩吶學校教育起步相對較晚,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還不夠完善,因此十分有必要對嗩吶教學進行適當的改革,提升教學有效性,強化學生的嗩吶音樂演繹能力。本文對吟唱方法在嗩吶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能夠為嗩吶教學改革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借鑒。
一、吟唱教學法在嗩吶基本功學習當中的應用
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較高的肺活量是學生學習嗩吶的基礎條件,而合理運用氣息的方法則是學習嗩吶的關鍵點。現階段,在高校嗩吶教學中,經常有一部分學生初期學習出現頭暈的不良癥狀,這正是由于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嗩吶吹奏的過程中,由于無法實現氣息集中,造成呼氣過多,進而導致腦部供血不足造成的。為了解決這一學習問題,嗩吶教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性的引入了吟唱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吸入一定的氣息然后閉氣,接著收縮腹肌,當胸腔內的氣息已經較為飽滿時,則將嘴唇進行微微收攏,吐氣發出“突”的聲音,這樣的發音方式能夠使氣息相對集中,嗩吶吹奏所呈現出的音質也會更為圓潤,產生良好的發音效果。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這一動作時學生不能過于關注動作,而是應該重視發聲,讓發聲控制氣流通過嗩吶哨片的速度,產生高質量的發音效果。
例如:嗩吶的初學者在進行八度練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在吹奏高音時出現聲音嘶啞的問題,無法有效控制聲音,造成聲音穩定性相對較差。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對學生的嗩吶學習造成進一步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進行低音區演奏的過程中發出“突”的音,而在高音區演奏的過程中發出“嘟”的音,并且最終按照八度音高來進行吹奏。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練習過程中明顯的感受到氣流的速度,并且體會氣流變化時嘴型的變化等,對于學生掌握嗩吶吹奏技巧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二、吟唱方法在嗩吶技術技巧教學中的運用
(一)花舌音
南方地區的學生受到地域性語言學習習慣的影響一般在花舌音的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這些學生在進行嗩吶吹奏技術技巧的學習過程中會采用加大氣息量的方式,但是應用這種方式進行長時間的訓練必然會導致唇腮部分的肌肉出現緊張狀況,并且受到音頭缺失的限制,這種方式對學生嗩吶吹奏技術水平的提升效果相對較差。所以,為了合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讓學生適當的進行“嘟嚕”一類詞語的發聲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舌頁的控制能力以及舌頭的快速擺動能力。同時,在對花舌音進行連續性的練習和訓練過程中,一部分學生在發音時舌根的位置不對,過于靠前,影響了哨片的震動效果,也對花舌音的吹奏產生不良影響;而另一部分學生由于舌根的位置相對靠后,則容易導致發音不夠清晰,舌頁的靈活性受到影響,花舌音吹奏效果相對較差。所以,為了能夠保證學生經過一定的訓練可以靈活吹奏花舌音,產生良好的音質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牙齒輕輕的咬住舌尖,然后在吹奏時迅速的發出“的啦”的聲音,聲音發出后再次用牙齒輕輕咬住舌尖,發出“的啦啦”的聲音,逐步提升學生花舌音的靈活性,保證花舌音吹奏質量。
(二)控制音
嗩吶樂器中的哨片一般較小也相對靈敏,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控制性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實際吹奏過程中,學生任何微小的氣息變化和嘴型調整都能夠導致嗩吶的聲音發生相應的變化,可見嗩吶吹奏的弱音控制存在極大的難度。眾所周知,在嗩吶樂器的演奏中,唇、舌、氣、指是演奏的根本點,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唇和氣的控制則對演奏中弱音的控制質量產生著決定性影響,一部分學生演奏效果相對較差就是由于氣息不穩而影響了音準,最終造成聲音出現顫抖。而將吟唱方法應用到嗩吶教學中,就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唇和氣的控制能力,解決上述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首先應該使用“du”的發音口型,進行常規的嗩吶演奏,然后慢慢由“du”音向“wu”音過渡,在過渡的過程中注意舌根應該略微的向后方撤出一點距離,并發出“ao”的音,適當的減少演奏的氣息量,提升嗩吶吹奏效果。
(三)滑音
嗩吶吹奏中的滑音一般可以劃分為指滑音、唇滑音和氣滑音三種主要形式,并且在具體的演奏實踐中這幾種滑音形式一般結合運用。例如:《百鳥朝鳳》第一個音節就是一個具有相當大跨度的滑音,并且整個滑音的演奏過程要求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在對第一部分進行演奏時,演奏者應該適當的收緊唇肌,保證高音部分比原有的音高稍微高出一點,當下滑到第二個部分時則應該適當的放松唇肌,降低氣流通過哨片的速度,而當演奏還原到第三部分時則回歸到正常的演奏狀態。在這一類吹奏技巧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運用吟唱方法進行練習,提升訓練效果。如在由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過渡的過程中,學生的嘴型應該由“滴”音逐漸轉化成“呀”的音,而在第二到第三部分的過渡中則要適當的收攏唇肌,讓氣流通過哨片的速度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狀態上,嘴型配合氣息的變化適當的發出“呀嗚”的吟唱聲音,最后在學生能夠熟練吹奏后將發音轉變為“滴呀嗚”,增強學生對于嗩吶滑音吹奏技巧的掌握,提升教學效果。
三、吟唱方法在嗩吶教學情感抒發和表現地方風格方面的應用
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嗩吶在我國相對較為廣泛,與社會大眾的生活存在極其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各個地區一般都存在相應的嗩吶藝術,并且受到地域性影響演奏風格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東北地區的嗩吶就相對高亢火爆、粗中有細、剛柔并濟,所以在教育和引導學生對這一地區的曲目進行演奏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樂曲的花舌音和腹顫音等,充分彰顯出東北地區的風格特色,抒發東北嗩吶樂曲所反映的真情實感。而對于河南地區來說,由于當地音調高低跨度相對較大,所以嗩吶樂曲中滑音的運用更為明顯,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此,教師進行嗩吶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吸取相關知識,不斷充實和完善學生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在實際演奏過程中能夠結合不同地方的民族風情等理解嗩吶樂曲,進而提升演奏的抒情效果,彰顯地方風格,為學生嗩吶吹奏能力的提升創造相應的條件。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嗩吶教學中應用吟唱教學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嗩吶吹奏技巧,進而學生在熟練掌握吹奏技巧的基礎上,實現對樂曲情感的合理抒發,增強嗩吶吹奏的藝術感染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凡末.吟唱方法在嗩吶教學當中的運用[J].華章,2010,(03).
[2]馬立婧.探析嗩吶教學中的心理調控[J].北方音樂,2013,(08).
[3]華鋒.傳統吟誦與新吟唱[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
[4]高晉.傳統吟唱的推廣方式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5]蔡姊君.從中國嗩吶音樂教學歷程展望教學方向[J].藝海,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