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葳
摘要:少數民族舞蹈是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之一,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種類豐富多彩,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舞蹈是少數民族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的增長,新形勢下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筆者試以四川藏族舞蹈中的康巴甘孜類型為例,探討四川少數民族舞蹈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 康巴甘孜 舞蹈 發展途徑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名族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有的文化特點,其中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在我國四川少數民族舞蹈中,藏族民間舞蹈在歷史上擁有渾厚的文化底蘊,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縮影,是藏族社會文化交織融合的總匯演,舞蹈風格特色及其內容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涉及到了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風土人情、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的各個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全面改革開放,人民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進一步解放,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高,不僅使人民的精神得到釋放,而且舞蹈表演藝術形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構成了不同的舞蹈風格。筆者試以四川藏族舞蹈中的康巴甘孜類型為例,探討四川少數民族舞蹈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途徑。
一、四川康巴甘孜舞蹈類型
甘孜州系康巴的主體,俗稱康區,地處川、滇、藏、青四省六地交界處,是我國第二大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三個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區。“甘孜”在藏語中譯為“潔白美麗的地方”,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康巴甘孜地區形成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其中神奇獨特的甘孜踢踏、鍋莊舞等少數民族舞蹈展現了康巴歷史風貌和社會風情,體現了康巴人特有的精神氣質和審美追求。
(一)甘孜踢踏
踢踏舞在藏語中叫做“夏卓”。甘孜踢踏是四川康北地區獨具特色的舞蹈流派之一,甘孜地區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舞出精彩的甘孜踢踏,是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甘孜踢踏最早是由西藏傳入的一種僧侶舞蹈形式,舞蹈的主要內容是以詩歌為載體贊頌父母親人、祈求平安吉祥等。最早傳入的踢踏舞在動作、舞步、技巧上簡單、平淡,一般在每年秋季由男性進行表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踢踏舞逐漸改變完善,在手腕擺動、踏步等方面得到較大的改變。現如今甘孜踢踏舞經過專業舞蹈工作者的繼承和發展,在舞步、舞姿、踏步、旋轉、跳躍等各種技巧動作上不斷完善,并且將本民族獨具特色的弦子、鍋莊等元素融入進去,形成具有康巴甘孜特色的舞蹈類型,還轉變為少數民族民間少兒踢踏、女子踢踏、男子踢踏等多種類型,增加了甘孜踢踏的風采。甘孜踢踏舞的主要動作就是踏步和手腕動作,在慢節奏的音樂中舞者揮動手腕上輕靈多彩的長衣袖,踏著輕快復雜的舞蹈步伐,形成舒展輕松的氛圍;在快節奏中,手腕和踏步動作依舊協調明快、奔放粗獷,讓人眼花繚亂。甘孜踢踏舞可以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一般本地舞者會著盛裝,并在腰間掛一串鈴鐺,增加舞蹈的樂感和節奏,形成不同的舞蹈風格。甘孜踢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歡快豪爽、節奏鮮明、干凈利落,主要動作是腳掌與腳跟的交替踏地、搓地,以及手腕和上肢的舒展動作。
(二)鍋莊舞
鍋莊舞在藏語中又稱為“果卓”“喇叭冬”等,指的是“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甘孜鍋莊在2008年被確定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鍋莊舞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鍋莊舞在康巴眾多民間舞蹈中是最為樸素、形式多樣、流傳甚廣的舞蹈類型,主要分為大鍋莊和小鍋莊。少數民族人們一般在重大節日或集會時表演大鍋莊,其內容主要表現對佛法的贊頌,對自然的贊美,對祥和人身的追求。小鍋莊的表演形式及表演場合較為自由隨意,主要功能也以娛樂、抒情、消遣為主。鍋莊舞主要在夜幕降臨時分進行表演,在表演場地的中間位置點燃篝火,男女分為兩組圍繞篝火組成一個大圈,各組由德高望重能歌載舞的長者進行領舞,形成一片歡快、自由、壯觀的景象。鍋莊舞的舞蹈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載歌載舞,唱歌不舞,舞時不歌,男歌舞時女停頓或女歌舞時男停頓等多種表現形式。在鍋莊舞的樂舞方面,大鍋莊主要以二部曲式,小鍋莊為一段式,大鍋莊的表演時間相對長一些。大鍋莊舞蹈具有明顯的節奏與韻味的變化,前半部分基調厚重沉緩,后半部分逐漸轉為熱烈奔放,而小鍋莊在節奏上不明顯的變化,以節奏輕快為主。康巴甘孜地區的鍋莊舞是康巴先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精神和理想,表現出人們超凡脫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寬廣的胸懷。
二、四川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困境
四川少數民族舞蹈是本地區少數民族人們在千百年來形成和發展的舞蹈藝術,反映出本民族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美,反映出少數民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僅是舞蹈的發展,更是精神的傳承。在新形勢下,四川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首先,四川少數民族舞蹈的流失與衰退,在經濟發展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傳統農業,外出打工改變了生產方式,傳統的舞蹈得不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僅僅能夠在偏遠的原始民族地區好存在最原始的少數民族舞蹈。其次,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個別少數民族地區只顧眼前利益,為了迎合游客的心理,將傳統少數民族舞蹈改變成不倫不類的表演形式,喪失了傳統少數民族舞蹈的內涵和精髓。最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在傳統舞蹈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上缺乏資金、人力、物力的支持,造成本地區的舞蹈特色和文化得不到有效的發展。
三、四川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途徑
(一)保護少數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就是少數民族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環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壤和環境培養出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舞蹈和文化,是民族舞蹈文化成長的重要支撐,因此,發展四川少數民族舞蹈首先應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生存的環境。加強對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打擊一切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為四川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和發展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四川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置身在原有的最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這樣才能夠使民族舞蹈在原始民俗民風的影響,保存其整體性。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和沖擊之下,少數民族舞蹈本身就處于弱勢地位,迫切需要對其生存和發展環境給予保護和支持,在少數民族舞蹈自主發展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
(二)加強對少數民族舞蹈發展的智力支持
首先,我國學者應科學界定少數民族舞蹈的定義、內涵及外延,深入認識和了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總結出具有發展和傳承價值的少數民族舞蹈類型,避免在發展少數民族舞蹈道路和政策上的錯誤,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做到真正發展少數民族舞蹈。其次,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實地考察,深入至少數民族地區收集、開發、整理當地民族舞蹈,使少數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納入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和發展中,使民族舞蹈得到保護和發展。最后,要大力加強四川少數民族舞蹈的創新,少數民族人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創新舞蹈類型,在保留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變革舞蹈形式、類型、曲風等,為少數民族舞蹈注入新鮮的血液,適應新形勢下的文化沖擊,提升民族舞蹈的質量和特色。
(三)加強少數民族舞蹈發展的宣傳力度
首先,加強對少數民族舞蹈認識及發展的思想宣傳,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優秀民族舞蹈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新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需求,有利于培養民族團結和民族精神,維護國家的團結統一,是對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新形勢下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存在偏見和成見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一些人認為傳統民族舞蹈已經不能適應當下文化發展的需求,因此要在宣傳民族舞蹈的過程中加強對民族舞蹈文化藝術發展思路的探索,增加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額投入,增強少數民族舞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的信心。
(四)制定切實可行的少數民族舞蹈發展規劃
四川康巴甘孜地區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可以借鑒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措施,制定符合本地區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發展規劃。首先,要加強對康巴甘孜舞蹈類型的文化資源普查,做到資源整合和有效發展。第二,在康巴甘孜地區定期舉辦舞蹈比賽、舞蹈表演,不斷提高本地少數民族舞蹈的表演水平,普及少數民族舞蹈。第三,當地政府可以成立少數民族舞蹈遺產管理中心,大力建設康巴甘孜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培訓場所,在表演上給予展示的舞臺。第四,本地區要強化民族舞蹈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對民間舞蹈隊伍、民間藝人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促進少數民族舞蹈的傳承。最后,要加強本地區舞蹈文化的研究,使舞蹈文化為歷史文化的弘揚、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及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
(五)加強少數民族舞蹈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結合
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要想完整的傳承和保留傳統文化需要財力、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應將少數民族舞蹈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發展本地區少數民族舞蹈。一方面,加強少數民族舞蹈與本地區特色產業的結合,發展本地區特色旅游產業,將民族舞蹈表演融入其中,并作為地區旅游特色和商品品牌,不僅發展了本地的旅游經濟,同時也宣傳了少數民族舞蹈。另一方面,四川康巴甘孜地區的政府要大力開展對外文化貿易活動,利用少數民族舞蹈為支撐,舉辦大型節日的表演活動,對本地區民族舞蹈大力宣傳,使少數民族舞蹈得到真正的保護與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舞蹈在我國舞蹈歷史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