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穎
摘要:中國竹笛,自20世紀50年代中葉發展至今,已成長為一件極富中國特色的獨奏樂器。中國竹笛藝術除了在表演形式與演奏技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改革與規范之外,隨之出現了南派、北派、中原派、新派等等許多流派。本文對中原笛派做了簡要介紹,對中原笛派的樂曲演奏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竹笛 中原笛派 演奏特點
一、中原音樂文化簡述
古代,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這些都可稱之為中原文化。“中原”這個詞在《辭源》中三種解釋:一是“中原”有平原、原野;二是“地域名”,狹指我們當今河南一帶,廣指黃河中下游或整個黃河流域;三是“內地,別于邊疆而言”。在《辭海》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平原之地也”;二是“謂中國也”,在古代,人們稱河南及其附近的地域為中原,到了東晉、南宋時期也有統稱黃河下游為中原這一說法。由于“中原”這個詞指代廣泛、形成的歷史也比較久遠,所以確定其準確的定義沒有那么容易。在本文中,我們暫把“中原”定義為“以今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音樂文化”不僅僅指的是某一個時期,而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貫穿整個中國音樂歷史的發展脈絡,但并非完全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也能接受新音樂及其文化的存在。也就是說,如果要給“中原音樂文化”的內容畫個框架。那么它既包括了夏商時期黃河流域的樂舞,包括了我們的編鐘、陶塤、骨笛,也包括了我們當代演奏家作曲家運用傳統音樂素材及現代技法創作的音樂作品。由此可見,中原笛樂的影響是從古至今的。
二、中原笛樂
(一)中原笛樂風格
在唐宋時期,中國竹笛音樂大多數來源于文人墨客,那時笛子的形制也比較雜亂,沒有規范的樂譜或音調流傳下來,所以可以演奏的樂曲屈指可數。到了宋元時期,笛子的形制慢慢趨于穩定,且大量廣泛的運用于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中。中國竹笛雖然歷史悠久,但其藝術流派的形成,也不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除了最早的“南派”和“北派”兩大竹笛藝術流派,漸漸的隨著地域的說唱、戲曲等藝術形式產生了“水鄉派”“劉森派”“中原笛派”等等藝術流派。
孔建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中原笛派”創始人。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開始專注于笛子演奏、樂曲創作與樂器改革,并長期活躍在國際國內的舞臺上。孔建華先生1926年出生于河南省中牟縣一個教師世家,從小就表現出超人的音樂天賦。除了吹笛子,還會嗩吶、板胡、黑管等多種中西樂器的演奏。1953年,笛子開始以獨奏的形式出現,孔建華便嘗試著改編、創作笛子獨奏曲,以孔建華先生為代表的“中原笛派”,以中原為本,采用極具中原風格特點的各種民間音樂、戲曲等素材,汲取各派之精華,形成了既有委婉抒情,又有激越奔放的藝術風格。其代表曲目有《黃鶴歸來》《故鄉的回憶》《江河情》等十多首笛子獨奏曲。不但如此,孔建華先生在演奏技法上不斷地融合與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原派風格。
由于笛樂風格大多數取決于地域性以及地方民間、戲曲音樂素材,不同地方民間、戲曲音樂都具有風格上的代表作用。南派的演奏是以“曲笛”類竹笛為主,而曲笛的音域整體屬于較低,這就使得樂曲較悠揚而婉轉,南派曲笛的演奏自由、飄逸,而北派則較規整、拙樸;北派的演奏是以“梆笛”類竹笛為主,整體音域較高,那么他所演奏出的音樂也就較高亢、明亮。頓挫的吐音演奏,給人以抽刀斷水之感。而中原的風格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汲取了南派的委婉優雅,又融入了北派的抑揚頓挫。廣彩博納,南北相融,剛柔并濟。曲調采用了大量的湖北、河南民間音樂及戲曲音樂為素材來創作。例如作曲家鐘信明創作的笛子協奏曲《巴楚行》,是一首楚風音調貫穿的協奏曲,以鄂西民間音調為素材而作;李協勤先生的《奪豐收喜開鐮》《打起湖草唱新歌》等,是采用了湖北民歌為素材;向思義老師的《楚天春華》;榮政老師的《數蛤蟆》《巫之舞》等等。這些演奏家們的創作使中原笛樂鮮明的異域其他流派,獨樹一幟。
(二)中原笛樂演奏特點
中原笛樂除了在音樂風格上有鮮明的特點外,在演奏技法的運用上更加使其特征鮮明。以孔建華先生的《故鄉的回憶》為例(見譜例1):
譜例上的第二小節運用了后倚音,這是孔老樂曲中的一大特色所在,也是象征樂曲風格的裝飾音之一,后倚音的運用極具湖北地方音樂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跟湖北地方語言語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六小節的7運用了哭腔式的氣震音,這種氣震音從震頻的幅度、密度方面都要求極高以達到模仿人抽泣的效果。還有單指的抹滑音,從1到7,4到3,運用單指抹滑音,使樂曲更能讓人產生共鳴。大大的渲染了作者要表達的深沉的思鄉之情。孔建華先生的笛藝就像王同善先生所評“鮮明的地方特色,流暢的音樂語言,深厚的戲劇色彩,充沛的感情激流。”
隨著中原笛樂的不斷發展,中原笛子樂曲也不僅僅局限于各種地方風格性的樂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有創新的運用。例如榮政老師《方竹》,曲在自古以來就是用單音發聲的竹笛上,運用近年來創新的高難度技巧——“笛·喉雙音技巧”,演奏出和聲性的乃至復調性的旋律。
笛·喉雙音技巧演奏時用正常的口形吹出笛音的同時,運用喉間聲帶的振動發出另一音,演奏者既要保持各種常規吹奏方法不變,正常地吹出笛音的旋律,又要一心二用,用喉音發出另一旋律。笛·喉雙音技巧的創新運用形成了榮政老師融南北演奏技法于一體,大膽的運用各種創作手法與豐富的創作題材的藝術特點,《京韻》《數蛤蟆》《巫之舞》等地方風格樂曲的創作為中原笛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結語
中原笛派是中國竹笛流派中特點鮮明,不可或缺,并且有著巨大貢獻的笛子流派,在時間上不僅僅單指以前或現代的某一個時期,而是貫穿中國竹笛的整個發展脈絡,以地方性音樂風格及其文化為主,但也不逃避新音樂及其文化的存在。使中國竹笛的藝術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對中國竹笛藝術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榮政.笛子學習問與答[M].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2]王風雷.“中原音樂文化”初詮[J].新鄉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