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田娜
摘要:“美”,人類賦予了它具有昂揚、向上的一面。“叮叮當當”,這正是用很多金屬樂器奏出的聲響,而在這里到處滲透著美的存在。本文主要從環境、音響、音樂結構來發現甘美蘭中的美。
關鍵詞:甘美蘭 美 環境 音響 結構
在非洲部落據說有“會說話的鼓”,而東南亞人民也聲稱他們有“會說話的鑼”。地跨赤道、無四季、常年溫度較高、雨水較豐富,具有“赤道上的綠翡翠”“千島之國”之稱的印度尼西亞中,有著獨特的傳統音樂——甘美蘭“Gamelan”。這種以打擊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可以泛指一切合奏音樂或是演奏這種音樂的樂隊。
一、甘美蘭在環境中的美
從色彩上來說:在這蔥蔥郁郁的綠色中,卻開出這一朵朵美麗的“小黃花”。對,這就是當地人用銅來制作的樂器。由于氣候條件,人們偏愛用銅來制作,因為銅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耐磨性和鑄造性。從聲音上來說:銅制成的樂器不但堅固耐久而且敲擊出來的聲音清脆、悅耳。而銅在這片具有熱帶雨林的氣候里,空氣中彌漫著它神奇而神秘的色彩,而它的美正是在這里,由于印尼包含著多種宗教的國家,日常生活中印尼人通過在特定的時間里,用演奏甘美蘭來對神靈的祭祀、膜拜之外,并把他們的精神和思想寄托在這個樂器上,可以說,是與天上的神靈溝通的一種方式。從聽覺上給人一種神秘的色彩,讓人不禁聯想到具有濃厚宗教的佛塔。
二、甘美蘭在音響中的美
如果你正踏在這密密叢叢的森林中時,聽到遠處“叮叮當當”神秘的聲音。沒錯,它就是甘美蘭。它具有四類樂器:有著好似在大山之間的回響聲很柔和的鑼屬類樂器;有著竹林深處清清脆脆的排琴屬類樂器;有著好似在音樂中獨唱的女高音,獨特的、一聽就能辨認出來的管弦類樂器;還有著好似非洲正在跳著舞的黑人“咚咚”的鼓類樂器。這里就好像一幅具有神秘的宗教感,又有著青山綠水間頌詞吟詩之感,能聽到西方唱著歌劇的女高音,又能感覺到隨著節奏舞蹈的人們。又如“清明上河圖”一般的長畫,似乎這里凝聚了很多不同文化的色彩,但又有自身內在的民族特色。而我不敢保證作為“局外人”的我是否真正理解當地民族文化的內涵,也許如他們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吧。而它們在甘美蘭合奏中協調的配合、擔任著不同的角色,每一個音符的出現都是那樣的至關重要。
三、甘美蘭在音樂結構中的美
復音層疊、句逗結構、循環曲式是甘美蘭中的音樂結構的特點。
首先,復音層疊中的美:它就像“紀念碑谷”這個手機游戲一樣,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所看到的立體幾何效果是不同的,比如說:在一個平面上看到的是幾個點而已,而換一面這幾個點就成了一條線,而再換一面就成了三維效果的幾何圖形。而甘美蘭中這種層疊的效果就好像那個三維效果的幾何圖形,它和西方的和聲及對位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可以說,如果把甘美蘭中的每個樂器拿出來進行演奏的話,它所敲擊出來的音并不能成為一個旋律,而是多種樂器通過復音層疊一起演奏出來的效果才可稱為是旋律。這也是甘美蘭最具很多學者關注的原因,它很巧妙的使每一個沒有特點的單音變成了活靈活現的美妙樂音。這種獨特的結構型又好像動畫制作中,每一個不同且有連接的固定動作,畫上幾百幅、幾千幅,連接在一起翻動,就讓一個沒有生氣的圖,立刻變得動起來,一下這些圖有了特別的意義。這也就好比我們電視中那個微不足道,卻又至關重要的雪花點,正是許多個雪花點才組合成了一幅清楚的圖,雖然單獨的它并沒有什么圖案,但是組合起來卻是個不容小覷的“零件”。光是單單聽到甘美蘭音樂的時候,就覺得它有著像風鈴聲一樣清脆的聲,在它的樂曲當中這種似有似無的規律下面,又似乎在通過“叮叮當當”的樂器中傳達一種信息和話語。
其次,句讀結構。在音樂的曲式結構分析中,需要我們劃分每個樂曲的樂段和樂句。然而,我們所說的句讀結構就是樂句。而在甘美蘭中,它沒有樂譜,卻能找到樂句在哪里。這是因為,甘美蘭中的鑼具有劃分樂句的效果,每一聲的鑼的敲擊就表示著一個樂句的完結和另一個樂句的開始。有人說,這種有著明顯樂句結構的劃分是不是太過于死板。然而并不是如此,而它的美就體現在了這里。在“叮叮當當”中,一堆金屬制的樂器敲擊的聲音,因為樂器材質的不同和使用琴槌的材質不同敲擊出來的聲音均不相同,而在這些樂器中難免會有些覺得聽得厭煩,不就是一些“破銅爛鐵”嘛。而在聲音混雜而不被人所能聽出來是個什么東西的同時,一個鑼聲響起,泛起陣陣余音,立刻覺得這個甘美蘭中有了固定的模式,變得整齊起來。可以說甘美蘭中獨特的音樂結構給很多外界的音樂界人士帶來了很多啟發,很多覺得不應該這樣用的技法,卻在甘美蘭中體現的恰到好處。所以說“二十世紀東方音樂在世界樂壇重放異彩,首先也應歸功于甘美蘭音樂。”
最后,循環曲式結構。甘美蘭樂曲用循環的形式,每個段落都可以不斷地反復,這種結構據說派自印尼古代宗教的“輪回”觀念。而這種美與印度尼西亞中的著名古老的名勝古跡——婆羅浮屠神殿有著密切的關系。說到美,并不是因為婆羅浮屠樣子有多么的美麗,而是它的結構與甘美蘭的音樂結構有著奇妙的聯系。在婆羅浮屠神殿中,佛塔共有十層,每一條筆直的石級通道均被四周的墻壁所圍繞,從計較到頂層。佛塔第一層至第六層是四方形,第七層至第九層是頂塔的坐腳,呈圓形“○”。根據佛教解釋,塔的下部四方形平臺意為“地界”,上部圓形平臺意為“天界”。而在甘美蘭音樂中,它的奇妙之美就在于:與數字4有著緊密的聯系,數字4代表著一種方整結構“口”,以4拍為核心并做整數倍擴展是甘美蘭音樂的根本結構,而在婆羅浮屠塔基呈方形,邊長為120米(4的整數倍),4條廊道、4個平臺、4條九層回廊通往塔尖。在甘美蘭音樂結構中,4個大鑼的羅引出好比是佛塔四邊的基石,4個罐鑼的句段拍逐級向樂曲終止的塔尖縮減,如此的吻合不能說是純屬巧合吧。
參考文獻:
[1]饒文心.甘美蘭的構成要素與表演原則[J].音樂研究,2002,(02).
[2]謝佳音.錯落有致的甘美蘭[J].音樂生活,2014,(02,03,04).
[3]饒文心.東南亞的編鑼樂隊[J].中國音樂,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