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梅
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現代發展全面教育和素質教育常用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有著明顯的實踐性作用,且能夠打破傳統的課堂封閉的教學模式;從提升學生課堂活躍性出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熟悉、靈活的掌握對理論知識的運用方法。
關鍵詞:經濟法 案例教學 優勢 問題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148-03
學生缺少熱情、課堂學習情緒低落、學生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低、缺乏靈活性和探索性思維是當前經濟法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經濟法課程是諸多工商企業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致力于為社會培養懂經濟法律的企業管理人才,如果學校教育不到位,就不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新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必須實施新的教學方法,提升經濟法教學的效果,案例教學就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學、法學等學科。教學中既可以通過分析、比較,研究各種各樣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1 案例教學法自身優勢分析
1.1 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
經濟法理論知識體系的學習就是為了給將來的實踐運用打下基礎,為將來經濟司法案件的處理提供法律依據,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方式和內容上,與此有著類似的效果。案例教學法最為典型代表就是以某一實際案例來講解理論知識。其運用于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則一般會通過舉某一實際經濟案件的審理來解析理論知識及其運用。通過模擬法庭與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模擬法庭上,運用書本中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猶如身處于實際的法庭審理當中。此方法的運用對于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極具現實意義。
1.2 激發學習積極性,強化交互教學
案例教學重在參與,師生共同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的師生交互程度。案例教學常取材于典型的實際事件、時事熱點、新聞看點等內容,這些資料都是當前備受關注和爭議的話題,將其用于教學當中,讓學生們接觸到社會現實,完全可以達到提升學生積極性的效果。利用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教學,學生的參與程度自然就會上升。與此同時,經典案例的選取以及模擬法庭教學方式的運用還可以有效的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對于經濟法教學來講,不再僅是枯燥的法律理論的學習,而是能夠被用于處理一般人不能夠處理的問題,這就是其最大的吸引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很難真切感受到經濟法的價值和意義。而在處理經濟案件中所彰顯出來的權威性及其匡扶正義與公平的使命感、光榮感就是對學生學習的最大鼓勵,也是最大動力。
1.3 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層次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有效教學方式,此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課堂教學之前,老師進行案例準備、課件制作、教學計劃等一系列的活動,對于老師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所使用的各項工具(計算機、多媒體教具)、資料整理方式,無一不是對于傳統備課方式的改革和優化。
2 當前經濟法教學中案例教學的缺失
2.1 案件選擇問題
當前在經濟法教學中所實施的案例教學在案例的選擇上存在很多的問題。老師在選取案例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須與當堂課程所講述的理論知識相對應。很多時候,老師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沒有講究其知識適應性,使用的時候,強行的將課堂理論知識加入進去,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容易誤導學生。另外,很多學校都沒有配備完善的資料庫,老師在選取案例的時候,如同大海撈針,海量的經濟案件,讓老師們在選擇的時候,有些不知錯所,有時覺得這個案件不錯,一會兒又覺得另一個案件也還可以用。
2.2 課堂可控性較低
教學改革、新教學方式的實施不僅需要老師的推動,更需要學生的配合。而學生長期受限于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習慣了在傳統說教式的學習方式,在老師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快速的進入到教學情景當中,很多老師面對這樣的局面,不知所措。有時候,學生也受于思想的限制,認為模擬法庭根本不能與真實的庭審現場相比較,按照老師的角色走下去,就好像是在演小品一樣,這對于自己的學習并沒有什么實際價值。
2.3 課堂活躍程度低
在當前的經濟法案例教學過程中,很多的學生將學習視為汲取理論知識,為了以后更夠獲取一個好的文憑,而并未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創新。他們與老師一樣,形成了一種古板的學習思維,不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創新。這并不完全歸結于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或是創新的思維,而是缺少一個去激起他們創新性思維和能力的事物。在實施案例教學初期,教師也是初步接觸到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習氣氛的烘托,也不能夠很好的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景當中,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尷尬氣氛。
3 案例教學在經濟法教學中的實施
在經濟法的案例教學當中,首先應當處理好案例教學、講授教學、學生自主探究之間的關系。其次,則需要科學的選擇適用案例,精心設計教案,實施與庭審現場高度相似的模擬法庭,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還可以借助于學?;蜃约旱年P系,讓學生進入到庭審現場,置身于案例當中,現場了解經濟案件的審理過程和審理方式;觀察律師、法官、陪審員等應該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發揮在案件審理中的作用。筆者擬定了以下幾點在經濟法當中實施案例教學法的措施。
3.1 處理好案例教學與講授教學之間的關系
講授教學自中國開設學堂以來,一直都在使用的教學方式。隨著現代各類教學方式與模式的興起,很多的教育學者認為應該淘汰掉講授教學,甚至完全的抹殺了講授教學的作用和價值。筆者認為講授教學是教授基礎理論知識很好的教學方式。一個安靜、緩和的講授課堂,老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嚴肅的教授學生各種知識;在安靜的環境下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記憶。這是經濟法學習的第一步,先記憶,而后才能理解、分析和運用。講授教學這一度被視為給學生施加壓力的教學方式,使用得當將會轉化為一種動力,甚至是文化。其次,需要在講授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案例教學,改變傳統教學過于板結的課堂模式,靈活傳授經濟法知識,鞏固理論知識,并加深理解與分析,這是繼講授教學知識記憶之后的第二步,同時讓學生初步感受一下經濟法知識的運用。
3.2 從實際生活入手
經濟法是一部實用性和普遍性非常強的法律,對于教學來講,這就是其開展案例教學的優勢所在。在進行案例教學時,老師完全可以信手拈來一個生活實例,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講解分析。法律,尤其是經濟法,本就來源于生活當中。法律是國家對大眾化道德和倫理知識的總結,賦予了大眾道德與倫理更加正義、客觀和公平的特點。這是從大眾認知觀念當中提取的最具權威性和最具客觀性的思想,并將其作為一種強制性的規定,用于限制和規范每一名生活于國土之上的人民的行為。從實際生活入手,取材身邊的例子,哪怕是賣水果的小攤販的經濟行為、早餐店老板的某些違反經濟法的行為,都能夠輕易的激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取材于實際生活,讓法律為生活服務,展現其保障性和權威性, 凸顯其魅力,不僅可以將需要講授的法律知識講解的透透徹徹、有條不紊,同時也滿足了國家對法律人才培養的需求——那就是一個具有正義感和匡扶責任的法律人才。
3.3 案例的適用性和拓展性
關于經濟法講學案例,要想找到一個與講學知識完全符合的案例并不容易,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對案例加工改造。根據當堂課程的內容,首先選擇適應性比較強的實際案例,樹立課程知識,查看是否能夠完全依靠這一案例進行講解,如果不行,就需要老師對案例進行加工改造,案例的改造首先應當符合生活邏輯,合理設置案件情節,并在每一個情節當中,融入一點或兩點經濟法知識。與此同時,老師還需要增加案例的空間和彈性,不能夠將案例設計的太死,使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進行案例選擇與設計時,必須使其具有適用性和拓展性。
3.4 合理處理案例教學與學生自主探索之間的關系
學生自主探索存在于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于法律,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決定了其對于經濟法知識的應用能力,從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甚至可以預測學生將來是否能夠成為優秀的法律工作者。如何處理法律和情感,這是很多法律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最難處理的問題,經濟法學習期間,一個有效的自主探索過程,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問題。合理處理案例教學與學生自主探索之間的關系,首先應當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留足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其次,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入到自主探索的情景當中。
例:教師舉例某一經濟糾紛案件的實際庭審現場。案件情節設置:王某雨和王某心是同父同母的姐妹,父母親老家拆遷將要獲得大筆了補償款,兩姐妹就拆遷款分割的問題有了矛盾,在分拆遷款的過程中,妹妹王某雨與父母將房產證更改到自己名下,拆遷以后,妹妹也因此獲得大筆的拆遷款,而姐姐只獲得了少部分的拆遷款,妹妹認為自己未出嫁,應該獲得大部分的拆遷款,而姐姐已經出嫁,不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了,不應該得到拆遷款。最終,姐姐因記恨父母將其拋之不顧。后來父母病重,全權由妹妹悉心照料,父母去世之后,姐妹倆又因父母遺產分配問題鬧起了矛盾。模擬庭審現場:原告姐姐認為父母遺產全部或大部分屬于自己,以補償之前的拆遷款;被告妹妹認為姐姐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責任,不應當獲得遺產。
根據上述案件,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經濟法知識對案件進行分析審理,該案件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涉及到相關的法律知識。第一步:老師模擬庭審現場,分配角色,第二步:老師擔當總導演的角色,對各個角色的發言進行指導分析,第三部:等到學生充分進入角色以后,老師不再發言,并記錄學生發言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第四歩:結合發言記錄,對這次案件審理進行講解。
3.5 模擬庭審現場
模擬法庭是經濟法案例教學法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老師一定要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近乎于法庭案件審理的真實狀態,調換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從原告、被告、原告律師、被告律師、陪審員以及法官等各種角色運用法律,探析不同角色下,法律的運用方式,拓展其思維方向。從教育教學的需求上看,老師可以將庭審現場模擬成刑事、民事或者行政模擬法庭,讓學生經歷不同的司法審理模式?,F實的庭審現場、庭審模式以及審理等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需要老師對審理系統進行分解,一一讓學生經歷才能夠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4 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未來運用前景
由于經濟法教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而案例教學法又能夠完全對口經濟法教學的需求,因此,未來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當中的應用前景會更加廣泛。
筆者認為未來的案例教學法將拓展至實際庭審過程中,學?;驅⑴c就近的法院建立合作關系,將在校部分學生輸送至法院進行深造學習,讓學生真實進入庭審場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從案例教學法本身來講,未來教師應從四個能力(交際能力、運用能力、轉換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出發,對案例教學法進行進一步的改革,使其能夠更加貼合經濟法教學的需求。學校也將會為之配備更加完善的教學設置,如庭審模擬室、案例題材庫等等。案例教學法還將根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需求,增加模擬現場,亦或是進行某一案件的辯論,強化溝通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論能力。
從教學用具上來講,未來用于案例教學的教學用具將會更加豐富,在科技水平上也更升一個檔次。
5 結語
案例教學法適用于經濟法教學。未來隨著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經濟法也將進行內容更新,而社會經濟糾紛、經濟案件也會更加復雜化。未來應當對案例教學法進行深化改革,使之在任何時期都能夠適應教學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紀恩,沈意浩.案例教學法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0):291-293.
[2] 廖曉虹.高職院校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的課堂實踐性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案例教學法為基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6):516-518.
[3] 王麗萍.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1(4):166-167.
[4] 胡青華.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法》課程中的優化路徑探析[J].海峽科學,2012(8):164-165.
[5] 萬群英.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21):238-239.
[6] 陳瑤.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法的實踐與創新[J].才智,2014(25):1649-1651.
[7] 谷昕.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11(2):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