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要:通過對我國古代的音樂思想進行分析總結可以看出,我國傳統的音樂思想將“天人合一”作為中軸。音樂體現了宇宙自然的和諧之美,音樂與宇宙以同一形態運動,對音樂同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闡釋是我國古代美學、古代哲學的鮮明特征。本文從“天人合一”這一學說以及我國傳統的音樂思想入手,分析了傳統音樂中體現出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天人合一這種審美境界,以期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天人合一” 傳統音樂思想 中軸
古代音樂在我國本體地位非常高,往往被認為是實現“天人之合”之道,同時也表現了一種通過表現“樂”敬畏天地、表達審美情感的生活方式。所謂的“天”主要是指“自然”,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和自然實現主客合一。西方美學把藝術看作是對于自然的模仿,中國則更加強調要將藝術融合到自然中去,主要的差異性就是,“融入”強調的是逐漸將主體客體的對立性消融,“模仿”則強調主體和對象之間的從屬關系。我國的音樂在歌頌自然的時候往往采取把自身融入到自然中的方式,感悟意境蘊藏的美好,而不是簡單的對自然之音、自然之形進行模仿。所以說,中國音樂思想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學說最早是由漢代的董仲舒提出的。而早在先秦時期的論述中,對這種思想已經有了鮮明的表現,他們強調人和自然之間應該保持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處的。自遠古至先秦,“天人合一”這一學說的形成經歷了神秘主義向理性主義的轉變,自發性到自覺性的轉變,其中“天”主要是指自然萬物與自然之道。“人”則是萬物的組成部分,“合”是指人與天的相通性、融合性。在哲學思想上,對“天人合一”的解釋有兩種,分別是天與人本來就是合一的以及天和人應該合一。
二、中國傳統的音樂思想
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系統的音樂學論述是《荀子·樂論》,影響了《樂記》的發展。《樂記》主要傳承儒學觀點,對墨子的“非樂論”展開了批判,認同周代的禮樂制度,將道德作為樂者的最高價值,重新梳理人性同音樂、社會之間的關系,建立了非常完整的音樂觀。儒學認為音樂應該是發自人們內心的,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工具,具有社會教化的作用。
因為“樂”在我國古代是對藝術的總稱,所以《禮記·樂記》中所記述的內容是研究古代藝術非常重要的資料,其中闡釋了音樂起源、禮樂關系以及音樂的教化作用等,《樂記》中的主要思想精髓是“天、地、人三者和諧就可實現天人合一”。
《淮南子》則對音樂審美和物理現象展開論述和討論,闡釋了“和”與“同”之間的美學意義,并提出“以神制形”與“異聲而和”的藝術觀念。《淮南子》中將審美活動中蘊藏的超越性進行了揭示,可以讓人的無限的、趨向永恒的要求得到滿足。
孔子非常重視音樂,他對于樂教的開展和傳承有著非常大的貢獻,發現了音樂中蘊藏的精神。孔子通過學習音樂、整理音樂,協調了詩歌和音樂的統一協調。在音樂中將“善”和“美”結合、“樂”和“仁”結合,也就是把藝術和道德結合,將音樂本身帶有的教化作用挖掘了出來。
三、傳統音樂中蘊藏的人和自然的關系
從本質上來講,傳統音樂同自然之間有著相互連結的關系,制作樂器的材料、音樂的表現手法以及音樂的表現內容等等,都展現著自然的觀照與態度。以自然哲學作為創作主題的傳統樂曲主要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對回歸自然的生活進行描述,另一種是對自然形象或生命意義進行描述。在音樂中,人和自然是相互對應的而非對立的,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同自然萬物共生共存,這也是我國音樂的精神所在。
四、“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天人合一”展現了天人和諧的思想,自然萬物即是人們可以愉悅心情的對象,同時也是人們要學習的對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審美觀點上,“天人合一”說明對象不僅和人為一體,還能夠讓主體于審美體驗過程中實現個體生命和宇宙生命的有效融合,人能夠實現把自身作為對象,參與宇宙,把握宇宙。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天人合一”需要經歷一個過程。
五、結語
“天人合一”可以說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同樣的,這一思想在我國傳統的音樂中有著非常充分的體現。本文主要對中國古代傳統音樂思想文化蘊藏的“天人合一”思想展開論述,分析了傳統音樂中體現出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天人合一這種審美境界,希望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譚水清.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傳統音樂思想文化的中軸[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6,(04).
[2]欽媛.中國傳統音樂“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7).
[3]袁媛.論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人文價值[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
[4]彭素琴.中國古代文人音樂文化心理結構之考察——以雅、俗音樂文化觀為視角[J].音樂研究,2009,(04).
[5]聶芳,張海濤.人文精神在中國傳統音樂思維與創作中的文化再現——從音樂美學角度談中國傳統音樂[J].農業考古,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