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詩君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它的鋼琴音樂語言包含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和原則,還蘊含著新的美學意義。本文將運用音樂美學的思想和方法,對中國鋼琴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進行簡要的分析及闡述。
關鍵詞:中國鋼琴音樂 美學意義
中國音樂家們借鑒西方鋼琴音樂的創作方法,運用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思想、原則,使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線條、節奏型等因素,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特質的音樂作品,使得中國鋼琴音樂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中國鋼琴音樂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歷史悠久的音樂傳統文化,它的鋼琴音樂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性質,從中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音樂美學思想和原則,并且在新的時代中蘊含了新的美學意義。
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鋼琴作為西方的“樂器之王”,其音樂語言與中國傳統音樂的思維方式、審美標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引進到中國的鋼琴,已不僅僅是引進一件樂器了,更重要的是由此引進的西方音樂創作技術和西方音樂文化。對自己民族音樂的充分肯定與繼承,是西方鋼琴音樂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我們從李斯特、肖邦、格里格、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所創作的許多鋼琴作品中,都不難看出這些作品均是在吸取和借鑒民族音樂的素材,例如作品中的特色節奏型、旋律、調性轉換等因素,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來的。這些作品充滿了民族音樂的風格和該民族的精神品質,從而形成了具有該民族或者該作品體裁的獨特風格和韻味的鋼琴藝術。
由此也激發了中國的鋼琴家、作曲家們對我國民族音樂的重新審視和再度創作,并改變了民族音樂創作的傳統思維模式和創作技術手法,將民族音樂的“線性”與西方音樂的“立體”創新性地結合起來,例如由二胡曲改編的《二泉映月》,由古琴曲改編的《夕陽簫鼓》《太極》等作品。
它們的改編特點如下:
1.基本保留了曲子的主旋律和結構;
2.和聲、織體旋律化,節奏、速度民族化;
3.運用琶音、倚音、同音重復等手段模仿古琴、蕭、琵琶、鼓等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和彈奏特點;
4.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思想和美學原則。
這些特點無不反映和發展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而這些改編歌曲在人們熟悉的旋律的基礎上產生出了新的音樂沖擊和效果,使得這些古老的中華民族曲調和音樂作品具有了全新的美學意義,煥發出新的時代氣息。
二、豐富了世界鋼琴曲庫,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
中國的作曲家們成功創作出許多如《黃河鋼琴協奏曲》《山林鋼琴協奏曲》等一大批具有中國音樂審美特質和巨大藝術魅力的鋼琴作品,這顯示了作曲家們在運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很好地表現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的音樂語言方面的能力,同時也使鋼琴的表現力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創造出具有中國風味的嶄新的鋼琴音響,從而豐富了世界鋼琴曲庫。
而“把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用現代人的觀念,按照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和需要,創造性地重新編寫,以便使它們在更廣的范圍內流傳下去”,這就真正地做到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藝術文化。由于中國鋼琴音樂具備了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特色和特質,而鋼琴音樂又是屬于世界性的,因此,中國的鋼琴音樂藝術,便為中國音樂藝術文化走向世界開辟和發展了新的道路。
比如著名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在許多國家演奏時均受到廣泛稱贊;令小澤征爾感動得熱淚盈眶,稱之有“斷腸之感”的《二泉映月》;鋼琴家劉詩昆多次出國演奏的《快樂的節日》;李云迪在巡演中多次演繹的《黃皮》;還有《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思春》等曲,這些優秀的鋼琴作品,既吸收了西方鋼琴音樂的因素和技巧,同時還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性質,從不同的方向、層次,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音樂藝術文化的無限魅力。此外,也為世人了解和研究中華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音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三、中國鋼琴音樂更加貼近國人的欣賞習慣,使鋼琴音樂更為大眾化
鋼琴是西方的樂器之王,它更多的是體現西方人的音樂思維、審美習慣及情趣,卻與中國人的音樂思維及審美愛好有著一定的距離。
然而,中國的作曲家把民族音樂的思維、美學思想和題材用于鋼琴音樂創作,并在這樣一條探索中國鋼琴音樂的道路中不斷前進和取得非凡的成果。還有就是我國優秀的鋼琴家們,他們對演奏思維、情緒表達及音樂神韻給予準確的把握,正是這些因素,使得鋼琴音樂更加貼近中國人的欣賞習慣,貼近中國人的審美愛好。
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愛鋼琴音樂,學習鋼琴的人越來越多,這一切正是鋼琴及鋼琴音樂大眾化的表現,也是中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們在探索中國鋼琴音樂道路上獲得實質性巨大成就的表現。
四、結語
近年我國音樂家在探索中國鋼琴音樂的改編和創作的道路上取得的突破性的進展,使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文化散發出新的時代氣息,并具有了新的美學意義:第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第二,豐富了世界鋼琴曲庫,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第三,使鋼琴音樂更加貼近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并成為大眾化的音樂。
作為中西結合產物的中國鋼琴音樂,除了本身就具有中國音樂審美特質和巨大的魅力外,除了改編和創作,我國優秀的鋼琴家們具有高超的鋼琴演奏的技術和技巧,完美地向世人演繹著這些中國鋼琴作品。這使得中國鋼琴音樂將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研究,進而成為中國音樂藝術文化領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世界音樂藝術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蘇瀾深.探中華之樂,求民族之風——黎英海先生訪談錄[J].鋼琴藝術,1999,(01).
[2]何俐.古曲藝術留芬芳 洋為中用添新彩——談黎英海先生改編的鋼琴曲《陽關三疊》、《夕陽簫鼓》[J].鋼琴藝術,2004,(02).
[3]王振蒙.論鋼琴演奏藝術的美學因素[J].藝術教育,2006,(07).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5]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6]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