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加林
摘 要:隨著電力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系統規模化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可能,而電力企業最為關注的就是電力設備的安全運行。作為重要的電力設備安全管理環節,能否安全、穩定地開展變電檢修工作對于電力系統運行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我國電力企業還需不斷完善的核心環節。文章從35kV變電檢修的基本內容與方式入手,通過35kV輸變電設備雷擊事故的分析與故障的解決處理,希望能夠對今后的35kV變電設備的檢修有所幫助。
關鍵詞:35kV變電設備;檢修;雷擊
在當前日益發展的社會經濟大潮之中,電力系統持續地發揮其光和熱,這也得益于人們文化素質與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當然,電力系統并非是一個單獨的系統,作為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無論是不是電力行業人員,都應該引起重視。面對科學飛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電力系統技術與設備都在不斷更新,科技含量的提高,就為電力系統的檢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電力設備檢修中,如何去提高質量,幫助電力檢修將諸多困難一一清掃,文章以35kV變電設備為例,對具體的檢修技術進行了分析。
1 35kV變電檢修的內容及方式
電網穩定運行離不開變電設備檢修,實施變電設備檢修工作,才能準確地檢查供電設備實際的運行狀態,同時也是保障電力系統穩定供電,解決供電所帶來的問題的關鍵步驟。在排查電力系統故障之時,我們可以通過巡查或者是實地檢查的方式,開展電力設備使用狀況的問題檢查,并且針對已經存在的問題,實施技術整改,從而避免電力故障對供電系統帶來不良的影響[1]。在各類變電檢修措施的整合之中,還需要有效的控制設備運行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在電力事故控制的同時,開展積極的維護,以便讓電力系統維護更加準確。就35kV變電設備檢修而言,就應該致力于電力系統設備的基本特征,針對變電檢修的實際問題,提供檢修與整改方案,在電力系統穩定性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確保供電系統本身的供電效率。
電力技術的革新,使得變電檢修工作變得更加高效與輕松。針對35kV變電狀態檢修,主要是通過使用狀態的研究,從而對35kV變電系統的實施數據進行監測與分析,以便滿足環境監測前提下對于電力設備的有效干涉。就實際的變電數據分析,在制定變電計劃時,需要合理的調整與優化其設備的實際使用狀況。由于傳感器的作用,供電設備可以進行有效的數據傳送,并且通過計算機模擬的過程來實現有效的設備檢修[2]。如35kV變電設備的檢修工作,就可以利用噪聲檢修、震動檢修等方式,監測其實際的運行工作狀態是否合理有效,同樣,對于35kV供電系統而言,其供電效益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穩定運行范圍之內,才能滿足其根本要求。
2 35kV輸變電設備雷擊事故分析
為了更好地講述35kV輸變電設備的檢修,我們從35kV輸變電設備的雷擊事故出發,對其事故經過、初步的分析、問題的查找以及最后的整改做出詳細的分析,希望能夠對后續的35kV變電檢修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2.1 故障經過
2012年1月12日,由于雷雨天氣的影響,在變電站附近先出現了一聲雷響,接著在35kV的高壓室之內就傳出了“砰砰”的異常聲響,在控制室內的后臺機報告35kV線路開關過流的I、II、III出現了保護工作,進而出現了開關跳閘的現象。當時的值班人員巡視了35kV高壓室,發現有明顯的弧光短路的放電痕跡出現在高壓開關柜之內,于是將當時巡視的情況上報給調度所。在調度所指揮下,變電所組織相關的人員將故障設備隔離,及時恢復變電所的對外供電。在1月13日,變電高試一、安監、二次班的有關人員前往故障現場對故障設備進行更細致的檢查與測試分析,希望找到故障的定位所在,從而及時整改故障。
2.2 初步分析
(1)定位第一故障點,根據后臺機上鎖的數據分析,在35kV線路開關的過流I段上出現了保護動作,這就表明在線路上存在故障點,考慮到出現故障之時,在其附近存在雷電現象,而在其同桿架設的鐵塔都有架空地線對其實施保護,所以初步判斷:在距離35kV架空地線之外的某一處就是故障的第一點,當時發生的直擊雷現象造成了線路相間擊穿。
(2)定位第二故障點,由于直擊雷所造成的線路相間擊穿,通過線路,行波侵入到變電站之內,其35kV線路開關過流I出現了保護動作跳閘,在開關分閘出的共頻電壓與大氣過電壓相互的疊加,出現開關瓷瓶拉弧導通的現象出現(這一情況導致II與III段繼續啟動),另外出現了對地放電,就形成了諧振并且出現了三相的對地短路,這時就對開關動作跳閘進行沖擊,出現電弧熄滅的情況。整個弧光短路共持續了2s的時間,也就是開關動作出現的延時。所以判定本次出現的故障為直擊雷造成的相間短路,通過線路,雷電行波侵入到變電站內部,導致開關損壞。
2.3 存在的問題
對于110kV變電站的35kV配電裝置的防雷設施,開關間隔的保護裝置都選擇了相應的過電壓組合電器,通過對廠家過電壓組合電器使用說明書的了解,本裝置主要是用于相間操作過電壓的防止,同時也附帶有防雷功效。
2.4 整改意見
2.4.1 管理方面,在管理方面則應該做到,第一,做好設備選型、設計審查以及工程驗收關卡的把握,尤其是要監督避雷器的質量。第二,做好繼電保護的“四查”工作,嚴格禁止出現保護拒動的現象發生。第三,對于避雷器的泄漏電流需要變電運行人員每天進行檢查,并且做好一一的記錄(主要是利用在線的檢測表進行記錄),線路運行檢修人員在定期的巡查以及雷電災害現象發生后,通過避雷器泄漏電流的記錄,就可以開展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的比較,這樣才能確保避雷器正常的運行。第四,對于該區域歷年以來的雷云走向、雷電發展以及設備的實際運行等情況做好詳細的記錄分析,并且通過資料的積累,針對系統防雷的薄弱環節以及雷電活動的實際規律,從而針對性地防范雷電帶來的災害[5]。
2.4.2 技術方面,第一,35kV線路。在變電站進線1~2km加裝接地線,限制雷電波侵入變電站,防止雷擊損壞變電站內設備,缺點是易使線路遭受反擊。第二,35kV變電站。在長期備用的35kV出線線路側加裝避雷器,防止雷擊損壞變電站設備。第三,低壓側安裝避雷器。為有效限制正變換過電壓,可在低壓側(10kV線路在變壓器、電容器、開關兩側、電纜兩端)安裝避雷器,防止雷擊損壞其他電氣設備。一旦雷擊低壓線路或低壓線路有感應過電壓時能起到保護作用,同時還能有效限制低壓線圈兩端的過電壓值,保護配電變壓器高、低壓線圈的絕緣,防雷效果十分顯著。通過上述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的運用,對于雷電行波強度的消減應該盡可能從線路的兩端進行,這樣就可以減少變電站因為行波的侵入而出現設備損壞的事件發生,同時,這樣也可以確保設備安全、可靠的運行。
3 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在變電檢修中逐漸開始利用各種新技術。因此,在35kV變電檢修時,應當合理地運用所有的檢修方法,不斷地提高變電檢修技術水平,確保35kV變電檢修質量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參考文獻
[1]張云英.分析35kV變電運行管理的要點[J].科技與企業,2015,1:62.
[2]王向偉.基于35kV以下變電檢修的探究[J].電子測試,2014,S2:175-177.
[3]崔紅剛,于志強.基于35kV以下變電檢修的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4,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