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碧玨
摘要:本文從筆者的親身體驗談及舞蹈作品賞析問題,針對這一薄弱環節,在體驗的基礎上結合文獻分析,指出舞蹈作品欣賞的“舞”道。
關鍵詞:舞蹈 欣賞
原始時期,舞蹈的審美功能并未提及,但到了現代,這一功能就顯得尤為突出了。舞蹈鑒賞是舞蹈教育的橋梁,更是美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舞蹈理論知識普及不夠,所以與音樂、美術相比,舞蹈藝術鑒賞還是個薄弱環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藝術事業蒸蒸日上,藝術演出市場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以上海為例,上海各大劇院不僅創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出季外每年還有兩個大型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其中舞蹈類演出場次也在逐年增加,東方藝術中心的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舞蹈類演出場次占總場次的6.98%,高于戲曲曲藝、音樂會等其他演出,到2013年該比率增加到9%。的確,除了平時劇場正常的舞蹈劇目上演外,兩大國際藝術節期間是對國內外優秀舞蹈作品進行集中調演。此外,全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華東六省一市專業舞蹈比賽等落戶上海,加上每年的群文新人新作展演和全國大學生、中小學生的藝術展演,可以說上海的舞蹈演出市場十分興旺。
觀賞舞蹈是筆者從小就有的愛好,讀研后,上海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吸引著我穿梭在各大劇院間,從平時劇場的舞蹈演出到藝術院校團體的作品匯報、展演,從每年的國際藝術節到群眾性的文藝匯演,精彩紛呈風格各異的舞蹈節目我都不會輕易錯過。量的積累讓自己有了思考的意識,但除了對演員舞姿技術的表現、服裝燈光的運用和外在情感喜怒哀樂的表達上可以辨別優劣外,對于作品本身好在何處,弱在哪里卻不得而知。自己也曾寫過一些短小的觀后感,從對演員肢體動作的迷戀逐步轉為對舞蹈的全方位探索,但文字總是停留在淺層,抓不到關鍵道不出作品的真正魅力,也不能向沒有觀演的人傳達舞蹈作品的美感和意涵。在隨后的觀演聽講過程中,筆者有意的與普通觀眾交流,發現很多人士對舞蹈的喜愛更勝于筆者,但同樣的問題是對觀演的迷茫,優秀的舞蹈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經筆者對舞蹈鑒賞研究相關資料的初步搜集和整理發現:我國目前市場上以“舞蹈鑒賞”命名的書籍很多。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至今已找到33本之多,尤其以2008年和2009年為盛。近幾年的新作,上演前有導賞活動,演出后,報紙雜志上均會刊登評論文章。但教材中,導賞時,評論間,對作品的描述多是講些創作的背景故事,演員的生平來歷,劇情的內容介紹等外圍信息,而少有對作品本身即作品如何通過舞蹈手段來塑造形象從而表情達意的闡述。
普列漢諾夫曾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可見藝術形象的塑造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形象性是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與哲學、自然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方式來反映客觀世界不同,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藝術家的思想情感的。任何藝術都需通過形象來表情達意,舞蹈也不例外。吳曉邦老師曾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認為“舞蹈家是從生活、情感、想象到形象,即情、意、形,換句話說是從內心到外形。而從觀眾欣賞角度來說,就恰恰相反。觀眾是要通過形、意、情來感受的,從外形到立意而獲得的感受,即從外到內。”吳曉邦老師關于“情、意、形”和“形、意、情”的總結給了筆者很大啟發。舞蹈創作是作者有情而發,通過主題提煉立意,然后創造生動鮮明的形象表現出來。與之相反,鑒賞則是從作品的形象入手進而把握立意,然后引發情感共鳴來體會和獲取美感。因此,在舞蹈鑒賞時首先從對舞蹈形象的分析入手,通過舞蹈形象去把握作品主題和編導意圖的舞蹈體現,從而才能體會該舞蹈作品的魅力所在。隆蔭培、徐爾充在《舞蹈概論》一書中指出:“舞蹈形象是運用舞蹈家的人體動作(即以人體為物質材料),創造出一種能夠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飽含主體情思、富于美感的飛舞流動的形象。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應當具有典型性、直觀動態性、情感性和審美感染性。它可以是一個特征鮮明的動作和姿態,也可以是一個以主題動作為核心的動態系統,還可以指以舞蹈語言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因此,舞蹈形象是構成一部舞蹈作品的核心,是作品中最具有藝術個性因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動態形象。”舞蹈作品中的動態形象也是它能夠吸引萬千觀眾的魅力所在。觀眾鑒賞舞蹈,就是進行一種以人體動態美為對象的審美活動。鑒賞者通過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動態形象——富有審美價值的動作、姿態、構圖、技藝、表情所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具體地感受其所反映出的社會生活及在其中活動著的人物(也包含擬人化的花、鳥、魚、獸、神仙、鬼怪等)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共鳴,受到感染乃至思想啟迪和陶冶性情。
舞蹈鑒賞活動的開展是為了促進觀眾對舞蹈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對舞蹈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從解析舞蹈形象的角度來鑒賞舞蹈、分析作品,是從舞蹈本體入手來探索方法的途徑,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舞蹈藝術審美的特點,研究舞蹈形象的特征和它的構成等,突破以往感性認識的文學表述,使感性的感覺用一種理性的表現方式傳達給觀眾,來培養鑒賞者具備“懂舞蹈的眼睛”。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