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述了白洋泉河的概況,分析了白洋泉河現狀及主要問題,從工程任務與規模、工程總體布置等方面,重點介紹了白洋泉河河道治理工程農村段的設計情況。
關鍵詞:白洋泉河;河道治理;農村段
1 概況
白洋泉河是丹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陵川縣平城鎮楊寨村,于澤州縣東下村鄉棘針掌匯入丹河干流,流域總面積625.3km2,流域長度48km,平均寬度13.65km,平均縱坡10.2‰。
河道設計治理長度9.5km,分縣城段和農村段兩部分。縣城段治理長度2.65km,起止樁號0+000~2+650;農村段分3段,治理長度為6.25km,起止樁號為4+300~5+670、16+670~17+786、39+466~43+230;支流入河口治理長度0.8km。
2 任務及規模
工程任務為保護各治理段范圍內的人口、耕地和交通道路的防洪安全,理順紊亂的河道,減少河床擺動,清理河床淤積,根據治理河段現狀布置堤防。縣城段河道保護6個村、1.2萬口人、800畝耕地、1條縣道,1座橋梁及4條鄉村道路的防洪安全;鄉村段河道保護6個村、0.9萬口人、2500畝耕地、1條高速公路、2條縣道、4座橋梁及7條鄉村道路的防洪安全。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94),工程治理范圍內沿河兩岸村鎮人口少于20萬,工礦企業基本屬于小型,防洪等級標準為:縣城段Ⅳ等,鄉村段Ⅴ等;重現期適合采用縣城段20年一遇,農村段10年一遇。
3 水文地質條件
3.1 水文
根據《山西省水文計算手冊》對河道分段進行洪水計算。白洋泉河治理河段分段洪峰流量結果如下:(1)云谷圖段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設計洪峰流量為47.2m3/s;(2)潞城段河道設計標準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設計洪峰流量為192m3/s;(3)丈河村段河道設計標準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設計洪峰流量為228m3/s。(4)支流羊河段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河道最大設計洪峰流量為40.2m3/s。
3.2 地質
本區地貌形態主要為黃土丘陵區,剝蝕侵蝕嚴重,溝谷發育,大部為平緩低山,以剝蝕為主。治理段地形總體平坦開闊,地表覆蓋上更新統黃土,侵蝕下切及水土流失嚴重,河床普遍淤積提高,沿岸黃土沖溝及階地發育,主河床較窄,形成較寬的河漫灘。巖性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物。地下水含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次為巖溶裂隙水及少量上層滯水,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及堆積層中;裂隙水埋藏于基巖石灰巖巖溶裂隙中,上層滯水零星分布于人工填土和第四系粘性土中。
區內未見自然不良地質現象。由于本區地勢平坦,不會發生大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根據實地踏勘和調查區域地質資料,在工程區及其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動斷裂構造,也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沉降等不良工程地質作用。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確定堤防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不考慮地震液化問題。
4 工程現狀及問題分析
4.1 工程現狀
陵川縣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屬太行山革命老區,是全省“兩區”開發縣(區)之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全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三大戰略,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縣域經濟快速發展。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和河道兩岸居民生產活動的加快,天然河道被擠占現象越發嚴重。如本工程縣城段全長2.65km全被擠占或開墾種植;農村段全長6.85km,全部被開墾種植。以上種種現象致使河道的行洪能力傷失或大大減弱。
4.2 問題分析
數十年來,全縣降水量偏少,河道基本常年干涸,即便在汛期也是少水,河道防洪重要性得不到體現。同時由于河道在管理方面存在諸多難題,城市快速發展產生的大量建筑和生活垃圾隨意傾倒河道內,嚴重堵塞河道;河道沿線居民則大面積開墾河床,加速河道兩岸水土流失,岸線破損,生態多樣性處于劣勢,急需改善。
山體森林覆蓋水平較低。如若突發較強降雨,將給河道沿線農田、廠礦和居民人生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因此,治理本工程勢在必行。
5 工程設計
5.1 工程布置原則及堤型選擇
5.1.1 工程布置原則
工程堤防布置服從河流的流域規則,利于工程安全和綜合效益的發揮;堤線走向與布置位置,應服從河流的治導線;堤距應能滿足河道過水斷面要求,保證設計的洪峰流量能安全通過;河道底坡基本按河道現狀底坡進行布置。
5.1.2 堤型選擇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堤防型式主要有漿砌石護岸堤防和漿砌石重力式堤防兩種。護岸堤防頂寬0.5m,迎水坡比1:1.5,背水坡比1:1.0;重力式堤防頂寬0.5m,迎水面直墻,背水面坡比1:0.35;堤內均設有Ф50mmPVC排水管,梅花型布置,間距2.0m,后設反濾;堤防每隔10.0m設分縫,縫填聚乙烯閉孔泡沫板。
5.2 堤頂高程的確定
根據《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堤頂高程應按設計洪水位加堤頂超高確定。
河道設計水深采用規范推薦的公式,逐段試算,公式為:
堤頂安全高度采用下式計算:
Y=R+e+A
5.3 堤腳防沖設計
根據《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堤壩沖刷深度按下式計算:
5.4 堤防穩定計算
計算考慮堤防抗滑和抗傾覆兩種狀態。
抗滑穩定計算采用抗剪強度公式:
5.5 支流入河口治理
匯入口堤防型式為M7.5漿砌石重力式堤防,堤防頂寬0.5m,迎水面直墻,背水坡比1:0.35;堤內設有Ф50mmPVC排水管,梅花型布置,間距2.0m,后設反濾。堤防每隔10.0m設分縫,縫填聚乙烯閉孔泡沫板。對匯入口河床全斷面鋪設鉛絲石籠治理。
作者簡介:王陵峰,男,現工作于晉城市陵川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