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將隧道施工技術作為研究對象,現場調查隧道施工中的技術質量問題,并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對隧道總體地面環境進行現場采樣、監測與分析。現今,隧道施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先進高效的掘進施工已具有行業內較高的實際水平,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技術分析和質量控制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隧道施工技術;現場采樣;監測與分析;分析和研究
近年來,隧道施工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發達,在進行各種掘進工程的開展當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隧道施工技術的廣泛應用隨之帶來的質量控制問題也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考究,針對以上的主要問題作出以下幾方面的分析。
1 隧道施工技術的手段特點
在進行隧道施工時,必須對周圍的地質環境進行安全無害的勘察操作,因為只有在安全穩定的隧道地質環境中,施工隊伍才能有條不絮地進行工序操作和整體評價,然后在進行檢測完畢后會根據工程隊伍的數據分析和掘進要求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跟進。
施工工程器械在掘進巖洞期間,隧道開始襯砌程序時必須要遵循“仰拱超前處理、拱墻整體襯砌徹底”的原則,為了保證隊伍人員的身心安全,以及防止巖洞一體化裂變,為有效地防止巖洞周圍的地質產生變形傾向會影響施工進程,必須不遺余力地進行一次性全幅度的施工檢查以防意外事故的發生。另外,在襯砌程序完成后,施工隊伍可以利用多功能作業平臺進行人工鋪設防水板工序,主要作用是用來防止襯砌不徹底所引發的滲水漏水后果。另外,在進行灌筑邊拱混凝土時,要格外留意應由下向上對稱灌筑,一旦發生不對稱灌筑,就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后果,輕則造成地面塌方,重則會危及施工人員的身體安全。所以,不但要重視由下向上對稱灌筑,更要注意從兩側同時灌筑或交替進行補充,不能因為之前進行了充分的補足,就忘記了為之后的操作進行交替補充,這樣不但會造成一側過度傾注的情況,還會為下一步工序打亂了步驟。
同時,在施工期間面對邊墻部位混凝土的加固凝結應采取埋管式澆注,采取優質環保的方式由液壓泵直接頂壓入模,不留一絲痕跡地擠壓頂升式澆注。另外,在進行拱部灌注時必須先采取退出式澆注,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混凝土的鞏固度和安全度,最后用壓入式封頂,保證空氣不參與灌注過程防止氧化和膨脹。
隧道掘進工程施工人員主要負責將混凝土用附著式振搗器和插入式振搗器聯合搗固,然后在保證混凝土加固不離析的情況下進行二次搗固,保證混凝土內部密實,不產生氣泡,外部光滑不起褶皺。隧道施工人員必須注意保護好預埋于混凝土內部的注漿管,控制好其溫度和濕度的上限和下限,防止其歪斜和傾倒導致注漿管過熱爆裂,以確保二次襯砌后回填注漿能順利進行灌注。接著,在混凝土采用攪拌工序時,優先選擇插入式搗固棒配合附著式振搗器搗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澆筑時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最后運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運至洞內進行下一步的工序。
在隧道施工中期時段,必須首先檢查模板設備各個部件的磨損程度,檢查其牢固度和承受度,同時對模板設備拼裝后結構整體尺寸進行細致的檢查和確認,等待工程技術人員進行驗收無誤后,才可以根據隧道施工進展投入使用。然后針對巖洞周圍邊墻基礎以及拱墻施工縫基面處理,直到利用多功能作業平臺在防水層進行鋪設、防排水結構安裝完畢,經過對整體地質環境進行監理檢查和氧化試驗后,不但要對邊墻基礎頂面清除焊渣、雜物等,還要用清水進行多次沖洗,只有在完全風干后再涂界面劑進行二度保護和預防。
另外,在進行掘進過程中凡是對有鋼筋的拱墻砼必須進行磨合,鋼筋上必須使用與設計保護層等厚的高標號砂漿墊塊,以確保鋼筋保護層符合設計要求,否則鋼筋的安裝使用與設計保護層不能侵入凈空。同時,要牢記鋼筋設備的安裝要以測量組放樣點位為一個標準單位進行試點,模板設備安裝必須穩固和牢靠,不能有絲毫的縫隙,而且對接接縫要嚴密結實。模板設備與混凝土部分接觸面必須清理干凈并涂刷隔離劑進行三度保護和預防。
如果一旦發現混凝土灌筑不能連續進行,就必須進行緊急暫停掘進工程,直到工程技術人員搞清楚為何不能連續灌筑的原因后,才能在指示數據顯示穩定正常后進行基本運作。因為其中間歇時間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時,就會產生氧化離析作用,必須按隧道工程有關規定進行接茬處理。否則,最后進行拱墻施工對接縫隙時必須采取鑿毛處理工序,無論用清水清洗多少次,止水帶都無法順利理清。而鋼筋設備安裝在仰拱及仰拱填充砼澆筑與仰拱填充不得同時澆筑,在進行拱墻施工時要求仰拱終止凝固后再進行內部填充混凝土澆筑。因為仰拱只能緊跟下一個工序施工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否則隧道掘進工程會因為隧道周圍環境可能存在的斷層以及巖溶情況終止工作,而只有采用拱墻一次性整體灌注施工,才能最終完成整體掘進工程施工。
2 隧道質量控制的詳細操作
在控制施工掘進進程中的質量維護時,必須在隧道開挖時進行及時的超前地質預報或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對周圍地質環境附近的圍巖與地層情況做出提前一個時間段的勘察和監測。它是建立在彈性波理論的基礎上,采用頻域分析反射波信號,進一步根據隧道周圍地質環境進行推測了解巖體地質的變化情況,然后根據具體精確的數據進行后期跟進維護,并且切實對隧道周圍環境可能存在的巖性分界、斷層、軟弱夾層以及巖溶等不良地質體質的規模、性質及延伸情況進行一對一記錄和解密。
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嚴把材料、管理關,在做好地質前預報的同時,要了解巖層的產狀、地形特征和破碎帶等,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對地質比較軟弱的地段進行注漿加固,加強軟弱地段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選擇合格的建筑材料,控制好混凝土配合,在保證混凝土質量的前提下,在混凝土拌合過程中要攪拌均勻,在運輸中防止離析,必要的時候要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攪拌。因為混凝土強度離散性是控制施工情況變化不固定的影響,來控制混凝土離散性的關鍵。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堅決杜絕使用不符合強度的混凝土,必須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加強隧道開挖斷面的檢測和預防措施。
3 結束語
隧道施工技術的不斷更新完善,使隧道掘進工程開挖進度大大提高。而有效的隧道質量控制體系不僅能夠充分提高隧道開挖過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還能在保障隧道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節省人力物力,達到節約能源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富家.淺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J].山西交通科技,2014.
[2]呂柏東.幸福隧道工程項目施工管理研究與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2013.
[3]向俊宇.大跨度隧道監控量測及動態反饋信息化施工技術研究[J].中南大學,2008.
[4]程馳.長大隧道施工期空氣環境質量分析及其控制措施究[J].西南交通大學,2008.
[5]王樹理.地下建筑結構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6]侯學淵.地下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7]孫紅.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8]徐鵬.隧道施工技術管理初探[J].價值工程,2011,11:84-85.
[9]王曉霞,楊長城,李剛.不良地質隧道施工技術[J].山西建筑,2007,33:317-319.
作者簡介:王紅偉(1984-),男,漢,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本科,助工,隧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