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美是生活,美是創新。”
目前,學生的作文不盡人意,許多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為難情緒嚴重。即使硬著頭皮寫了,作文也是千人一腔,萬人一面,極少有創新。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從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時,教師就給學生設置了許多“清規戒律”,要求形式上應怎樣怎樣;內容上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話應該這樣說;道理該那樣講,等等。這些要求就像一道道繩索,將學生牢牢捆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造成了學生畏首畏尾、不敢寫、沒得寫的現狀。為了改變現狀,讓學生的作文有所創新,我在作文教學中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首先改變作文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引發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使之振奮精神,產生積極創作的欲望。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抒自己想抒的情。“我眼看世界,我手寫我心”。學生敢于寫教師對差生的態度,呼喚愛心平等;敢于寫早戀的題材;敢于寫心中的矛盾、激情;敢于寫父母的無理、不公;敢于寫同學間的誤會、紛爭;敢于寫世人的冷漠、自私等等。生活豐富多彩,任由學生揮毫潑墨,盡情揮灑。這樣,學生不再面對作文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而是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
二、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大量生活素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生活,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生活體驗,學生才能從自己的真切感受中提煉文章的主題,寫出個性鮮明的作文來。而且也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時,才不會捉襟見肘,才能做到選材上的創新。
三、借助經典,開啟想象力,模仿創新。如學習《春》時,同學們賞析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中的“鉆”字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中的“鬧”字的妙處后,我要求同學們選取自己喜歡的事物,用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去表現所描寫的事物。同學們紛紛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奮筆疾書。有寫“春風像媽媽一樣把我擁在懷里,輕輕地,柔柔地。”有寫“春風輕輕拂過,柔軟了楊柳的腰肢,也喚醒了沉默的小河。”經過大量的仿寫,開啟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學會了運用各種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大量修辭手法、描寫方法等寫人敘事,寫景狀物,表情達意,既鍛煉了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又使語言得以創新。
四、鼓勵學生發揮個性,獨辟蹊徑。創新思維的精髓就在于打破思維定勢,標新立異。或構思精巧,或見解新穎,或材料新鮮,或有個性。除仿寫外,我還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我們知道,黃山松都長在懸崖峭壁上,那么它是怎么長到上面的呢?為此,我給學生出了個作文題《我是黃山松》,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寫出黃山松的生長過程,力求生動活潑。同學們馳騁想象,有寫黃山松的種子是被大風刮到崖縫里長起來的;有的認為是松鼠儲藏在石縫里忘記了,松子得以僥幸生存下來;還有的認為是小鳥吞食后又把它排泄在懸崖上,日久天長,得以生根發芽。想象奇特,豐富多彩。此外,在教學中,還注重對學生的逆向思維訓練。逆向思維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背道而馳,反彈琵琶。訓練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向對立面方面發展,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樹立新思想。作文課我給學生出了個題目《荷花真的厭惡淤泥嗎?》拋磚引玉,然后讓學生采用逆向思維自擬題目作文。學生自擬的作文題目有《開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愚公確實很愚》等。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突破“框框”,思想深度提高了,語言精彩了,思路也越來越開闊了,從而使學生的作文在內容上不斷創新。不過,我們啟發學生逆向思維,也不能隨意“求異”和“逆向”,不能脫離實際。
五、在表現形式上加以創新。教會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給作文披上一件華麗的外衣。可采用文學作品的形式,如戲劇、通話、小說、散文、詩歌等;可采用應用文的形式,如書信、日記、介紹信、證明信、會議記錄等;可采用片段拼接的形式,如小標題、序號、鏡頭式、片段式;可采用網絡聊天的形式;可采用編輯短信的形式,等等。如此可使作文錦上添花。
六、利用續寫、改寫、擴寫培養想象力。有些課文的結尾,戛然而止,余意未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就像在藝術創造中,藝術家通過“空白”給欣賞者留有想象的空間,造成巨大的藝術魅力。例如《哦,香雪》一文,當學生學完了課文后,我就根據結尾,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得到文具盒的香雪見到娘后,娘會對她怎樣?第二天她上學后,班里的同學看到她的文具盒會有什么反應?學完魯迅的《故鄉》后,我要求學生寫一篇作文:三十年后的宏兒和水生。學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要求同學們發揮想象,把這首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去思考、猜測、聯想、填補,促成“完型”,將會收到開發智力,發展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升不斷創新的能力。
七、發散性思維訓練。發散思維就是多角度多方向思維,給人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文學作品本身帶有多重性,可以從心理學、人類學、倫理學、美學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看《三國演義》,既可以把曹操看做“治世之能臣”,又可把他看做“亂世之梟雄”,或二者兼而有之。讀《紅樓夢》,有人為林黛玉的美貌才華贊嘆不已,有人為林黛玉的尖刻多疑而切齒,有人為林黛玉的弱不禁風心生惻隱,有人為林黛玉的香消玉殞而扼腕。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盡相同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學中要讓學生用發散的眼光,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文章立意、題材、結構和語言,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體味,產生自己的獨特見解。同時,要教給學生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思路。如以“樹”為話題的作文,可從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春、夏、秋、冬)命題;可從空間上(森林、公園、山上、路旁)取材;可從相似方面如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方面立意;可從相關方面如森林保護、人工造林、愛護環境、建筑用材等方面寫作。經過訓練,使學生在創作中達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總之,通過上述方法的訓練,達到了作文創新的最終目的。學生不但想寫、敢寫,還寫出了新意,寫出了個性,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促進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