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鳳
由于文言文是我國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因而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文言文在每一冊的語文課本中都占據著一定的比例,這無疑彰顯著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可是多數語文教師再怎么教學,總是屢屢遭遇教學尷尬,學生也“受益匪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瓶頸”呢?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
首先,文言文本身的局限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文言文是古代人們在他們那個特有的文言環境中產生的作品,因而文字生澀,而學生除了在課本中看到,在生活中很少甚至沒有字斟句酌翻譯的繁瑣,需要接受詰屈聱牙 的表達,所以無法像學習現代文那樣能在較短時間內就能讀得流暢上口,通曉其意。領略不到文言文中的精妙之處,再加上現在學生學習的學科較多,自然就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易懂的學科上去,久而久之,學生對它的學習味同嚼蠟,失去了學習的激情與興趣。
其次,應試教育的枷鎖限制了老師的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文言文教學更多關注的重心是考試時會考什么,故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應考能力是老師最關心的熱點。于是一篇文言文的教學都是圍繞著字詞解釋和斷句翻譯來講,失去了文本的文化熏陶,失去了賞析文言文真正的內涵和意蘊,已完全偏離正常的教學軌道運行,試問這樣的課堂怎么能不枯燥無味?學生怎能會有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怎么能真正喜歡承載華夏文明的文言文?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文言文教學以這樣惡性循環形成了今天的尷尬,要跳出這塊“沼澤地”化解這樣的局面,我們課題組對這塊教學做了較長時間的思考和嘗試,以求擺脫教學困境。
第一、創建導學案,樹立主動意識
教學文言文,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實行“包辦婚姻”,從題目理解到字詞落實,老師的主動傳授與學生的被動學習貫穿整個課堂,老師疏于安排學生也就懶得動手,要打破學生扶杖學習這樣的局面,老師就要敢舍敢放,而根據校情班情為學生創建一個適合他們的導學案,就能讓學生主動去了解課文,不論他們是從網上收集還是資料上去查閱,這都會在潛意識中增強他們主動參與的意識,動手-思考-質疑-解決將會出現在整個完成導學案的過程中,時間久了,學生自覺養成了主動學習與思考的習慣,體驗到了學有所獲的喜悅感,老師來教學時也有了事半功倍的成就感,良性循環由此開始。
第二、巧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意味著距離,而距離產生的是消極的情緒,因而拉近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很重要也有必要。在每一次的課堂教學中巧設學習情境,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來。比如上《孫權勸學》一課,呂蒙學識粗淺而被重用難以理解,人物對話的語氣難以揣摩,我采用“倒敘法”,讓學生觀看關羽敗走麥城的視頻片斷引出呂蒙,學生產生好奇,從果循因,學習的興趣一下子提升起來了,加上課前完成導學案時的理解,強烈的求知俗讓課堂學習成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的局面。
第三、還原古代教學,加強美讀訓練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縱觀古代的教學,哪個老師不是先讓學生讀,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去讀,幾年十幾年之后不管好差,基本上都可以吟詩作對,賦文題詞。應該說古文教學離不開讀,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還能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有人曾這樣說過“文言文讀得美了,意思也就理解得差不多了”當學生讀順了讀美了,自然這篇課文的意蘊也理解了,故加強誦讀的指導在文言教學中很有必要。
第四、豐富審美體驗,體味文言精妙
一篇精典的文言文,如《岳陽樓記》《出師表》《醉翁亭記》等無不融入作者的情感體驗,而文中的情感生活很多時候也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種表現,學生能從中悟出生活的意蘊,體驗到絕美的意境,體味到文言的精妙,就能無形中縮短它與學生的距離。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至關重要。
總之,要徹底擺脫文言教學的困境任重道遠,但我們只要不懈的探索,努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習中感悟到文言文的精妙所在,相信假以時日,學生對古文的理解、評價、賞析等能力一定會得以提高,我們的教學也會守得云開見日明,迎來一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