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化平
學校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塑造、培養人的過程。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又占據著主導地位,教師能否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可以說對新課標的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從學習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文言文教學目標
文言文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使之易于操作、具體可行,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設計一些空洞的目標,讓學生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措。以《滕王閣序》為例,有的教師將本課的情感目標設為“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我們說這樣的目標設計無可厚非,而且也符合新課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的要求,但總是感覺缺少了點東西,有些太過虛幻,讓人抓不到把手。如何培養,以及培養結果如何,很難把握而且不好評價,在實際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改為感受文中所抒發的作者的懷才不遇、憤懣悲涼、不甘沉淪的復雜感情,深刻領悟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豈不更具體些。
2.注意教學目標與相關歷史背景的聯系性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多數都是古代文言經典作品。或寫人敘事,或議論抒情,或描摹山水,或闡釋哲理,無不與當時社會文化相關連。記敘古代先賢嘉言懿行、忠君愛國之心的如《燭之武退秦師》《荊柯刺秦王》《鴻門宴》,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懷古詠懷如《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史家筆下的人物傳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后漢書·張衡傳》,借自然山水風光抒發人生的哲思比如《赤壁賦》《游褒禪山記》等等。盡管這些作品體裁各異、風格也是千差萬別,但是均與特定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聯系。有的雖然在文中沒有明確體現,但是寫作的背景卻與當時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聯。所以講解時就很有必要了解當時寫作的大背景。如果課堂完全被一個個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等文言基礎語法知識充塞、占滿,教師僅僅就課文而講課文,不注意相關的文化歷史背景、文化典故的引申、聯系,其結果,不是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倍感厭煩,就是使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知識視野變得狹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得不到培養,從而影響學習效果。“為了開展不同主題、不同文體的篇章教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在講解文言文時能夠旁征博引相關歷史文化典故,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厚重感,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3. 注重目標設計的層次性與整體性
“教師不僅要認清當代中學生的共性,而且要注意審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把握各自的個性,保護和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且獲得相應的發展。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而且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學過程中不能偏廢其一。但是這三個層面也不能是等量齊觀的,在設計和實際操作中應該注意區分層次與步驟。文言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考慮到這三個維度的層級順序,使教學目標體現出層次性。例如,在講授《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設計如下幾個層次的教學目標:(1)一般目標:掌握《左傳》《史記》《戰國策》《春秋》《國語》等幾部重要史書的體例,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若、說、辭、鄙、微、之等重點詞語的含義及用法,理解本文特殊句式、詞類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現象,學習總分總的敘述手法。 (2)發展目標:掌握栩栩如生,形象鮮明的人物描寫手法,體會燭之武游說的藝術。 (3)提升目標:學習運用燭之武語言的技巧,感悟燭之武臨危受命、以國家大局為重的精神品格。
一般目標是在所有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發展目標是一般目標基礎上的延伸拓展,要依據課堂上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來靈活設置處理,通常也能夠完成。提升目標則是針對在掌握了前兩項目標之后還游刃有余、興趣盎然的學生。如此,才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高中文言文教學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新課標的逐步實施、高考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廣大教師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學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