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琳 楊鵬飛
摘要:視唱練耳課程作為音樂專業重要的基礎課,主要用來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是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本文從短時音樂記憶訓練、長時音樂記憶訓練以及音樂內心聽覺訓練來闡述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方法,并運用記憶方法促進音樂聽覺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音樂聽覺 視唱練耳 音樂記憶
視唱練耳音樂教學分為視唱和練耳兩部分,但是在教學中,兩者互為因果,相互依存,互相促進,使教學成為一體化。視唱部分是試著感受和掌握音樂作品內行,通過看譜來準確的唱譜,需要學生熟悉各種譜號,也要能區別不同音符的長短時值,判斷各種調式和調性,在演唱時候能夠準確表達出來。練耳是側重聽覺訓練的部分,通過聽一些音樂作品的聲音來分辨節奏、和旋和音程,并且把聽到的用五線譜記錄下來。學校音樂專業設置視唱練耳課程很大程度上為了提高學生音樂聽覺的精確性和敏銳程度來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質,從而完善音樂文化素養。
本文從三方面闡述如何有效提高學生音樂記憶能力,又可以通過記憶方法提高音樂聽覺能力。短時音樂記憶訓練,一般在課堂內完成,主要在于訓練學生的音樂信息編碼能力,教師根據學生已學的內容,增加適當的當場訓練內容,設計針對性的音樂信息,提高學生快速整合音樂信息能力,并不在于長久存儲,而是服務于長期音樂記憶。長時音樂記憶訓練,與短時音樂記憶訓練不同,所針對的內容范疇是需要長期積累的音樂要素,較完整的音樂記憶,短時間內不能完成,是需要一定時間方能鞏固,所以教師除了講解和在課堂練習之外,課外需要大量時間進行鞏固和加強。音樂內心聽覺訓練,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訓練,需要結合學生很多的綜合素質才能完成,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內心音樂想象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從聽覺與記憶方面進行教學。三方面內容均由淺至深貫穿于視唱練耳教學始終,互相配合完成音樂教學的音樂記憶能力培養訓練。
一、視唱練耳教學的短時音樂記憶訓練
視唱練耳教學中作為瞬時與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的短時音樂記憶,通過瞬時記憶中把音樂需要記憶的信息轉化成短時的記憶信息,并且通過不斷重復和加強,會慢慢轉變成長時間音樂記憶。雖然它可以作為一個過渡階段存在,也可以作為獨立的記憶類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成為一種訓練類型。教師在課堂上有序組織教學,通過視唱練耳中的短時音樂訓練,可以加強學生在瞬時準確完整的接受信息并且能把信息進行整合,提高記憶效率。一般短時音樂訓練不需要花費課后時間,教師在設置訓練時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聽覺能力相符,為后面的長時音樂記憶訓練打下基礎。
短時音樂記憶訓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可以從節奏、節拍的記憶訓練開始,視唱練耳課程入門階段中的必備練習是能夠正確地念讀及聽辨基本節拍節奏,在這個過程中的訓練目的主要是節拍律動與音值關系的掌握。對于初學者而言,需要掌握拍感與時值比例,不能一味地念讀或聽寫節奏。我們可以利用短時記憶的特性,用較短的時間,少量的學習,將眾多相同與不同節拍中的節奏型一一擊破,最終提高節拍和節奏感。接著在第一階段也要完成旋律的記憶練習。在視唱練耳訓練中旋律聽寫有著重要地位,但是對于不同的學生,要不同的對待,尤其是初學者,其樂理基礎薄弱、聲樂或器樂基礎尚淺,需要反復模唱、推算音程關系,才能把音寫下來,標準旋律聽寫題的入門對他們來說會一片茫然,只能把長度縮短,細致劃分音樂要素,才能讓學生把音樂信息慢慢融入腦中。
第二階段,當學生有了一定前期基礎,積累一定的音高與節奏等音樂素材之后,短時音樂記憶練習形式就可以進一步加強,由單一的“輸入”發展為“輸入”與“輸出”結合進行。在這類練習過程中可以采取即興練習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習,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短時記憶訓練提高學生對聽覺的敏感度。同時在節奏練習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充實內容可以加入調式調性等音高要素。短時聽覺訓練可以選取范圍小、針對性強的例子,盡量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學習,教師把握課程內容,逐步提高內容的難度。視唱練耳學科中包含兩大主要訓練版塊:“縱”的和聲聽覺與“橫”的旋律聽覺,其中單個和弦、和弦連接等屬于和聲聽覺訓練;單聲部與多聲部的旋律等屬于旋律聽覺訓練的范疇。兩個版塊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不僅各司其職,也常常交匯與融合。當音樂記憶訓練達到一定階段后,就需要加入綜合型訓練。
第三階段,當視唱練耳教學短時記憶訓練進入此階段,則更強調聽覺的獨立性、理性與感性之結合、其它感官與聽覺的關系等較深層次內容。在這一階段,讀譜與聽寫的記憶練習比較重要,讓視覺與聽覺之間轉換,讀譜后能夠通過短暫記憶,準確的唱出或者奏出音樂的內同,也可以通過完整聽完一段音樂后,準確寫出所聽內容的整體,在記憶中講兩者互相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把聽覺逐步內化,音樂內心聽覺加強。
二、視唱練耳教學的長時記憶訓練
長時音樂記憶是把音樂及相關信息反復實踐,能夠數日或者數年儲存在記憶中,并沒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也沒有一定容量限制。長時音樂記憶訓練是通過各種手段,例如背唱、默寫和背彈等形式加強音樂記憶。
在視唱練耳教學的長時記憶最初訓練,是調式調性及其音階的記憶為基礎的練習,調式音階通常以常用、典型的為主,加強和夯實前面的基礎,而在聽寫旋律時,迅速地通過音組來抓住音級關系有助于對調進行整體判斷。準確地唱音階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初步把握調式調性。教師在設計在教學環節中,讓學生更快通過一些音程、音組訓練,把握音樂作品中調式調性的整體布局并且能夠把握其中的相互關系。通過學生由淺至深訓練調內音程、音組及音階學習,化繁為簡,理論知識與聽覺結合,在記憶的更深層次領會所學的各個調。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音程與和弦是和聲聽覺訓練的主要內容,旋律聽覺訓練也可以通過音程與和弦應用其中,之后可以加強對節奏與節拍速度訓練也十分重要。當學生有了相對較多的音樂積累之后,長時音樂訓練就要選用比較完整的音樂作品,在實踐中加以訓練。到長時音樂訓練末期,加強作品音樂組合部分的整合和應用就顯得十分必要,整體上教師可以把學生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最終達到全部細致的長期記憶。
三、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內心訓練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內心聽覺與音樂記憶聯系緊密,內心聽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體現一個人音樂記憶的最高水平之一,貫穿于音樂記憶訓練的始終,尤其在短時和長時音樂訓練之時,都不斷的在內心轉換成學生自己的水準,然后再展示出來,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前期的積累,也會促進內心聽覺能力的提高。音樂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一直貫穿于視唱練耳課程的始終。可見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音樂內心聽覺訓練,并且付諸視覺和動覺,完善內心聽覺。通過多方面綜合訓練,靈活地提取所記內容等多方面的音樂聽覺與記憶的能力,
綜上所述,對于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音樂記憶訓練,通過短時、長時和內心三者結合的記憶訓練,才能最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
參考文獻:
[1]雷光耀.對視唱練耳教學唱名法及其選擇的思考[J].中國音樂,2013,(01).
[2]李曉紅.談視唱練耳基礎訓練的方法和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2,(15).
[3]騫舟.中西視唱練耳教學藝術之差異與思考[J].音樂創作,2013,(01).
[4]官亞菲.將實際音樂作品引入音樂聽覺訓練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呂湘.關于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合并為一門音樂基礎課程授課的探討[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