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楊
摘 要:哈爾濱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來,松北區在“實施新戰略、實現新跨越”的戰略部署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地位,對哈爾濱的城市空間和功能向江北拓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實施“北躍”戰略的“橋頭堡”。松北區農業從傳統的城郊型向都市型農業轉變勢在必行。
關健詞: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近幾年,隨著“北躍”戰略的實施,松北區農業發展定位是以都市農業為核心,大力發展現代、生態、有機、安全農業,并聘請了農業部規劃設計院為松北區編制了《松北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將該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為“一帶三區”,即:哈黑沿線一三產業聯動帶,萬寶大道沿線現代農業核心區,萬寶鎮和樂業鎮南部高端農業提升區以及對青山鎮和樂業鎮北部循環農業示范區。
1 松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不足
1.1 城市擴張致耕地減少,產業發展滯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松北、松浦兩鎮以及萬寶鎮部分村屯已經逐步建設成城區或規劃為城區,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大批出欄率高、效益好的奶牛、生豬和肉蛋雞養殖場也逐年減少。目前,對青山、樂業和萬寶鎮三鎮是松北區農業發展的重點區域,但三鎮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普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較少、規模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產業鏈條較短、延伸緩慢。
1.2 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欠賬較多
目前全區農灌機電井只有75眼,灌排渠系15萬延長米,排澇站6處,負擔面積33萬畝,30馬力以上大中型農機保有量僅1244臺套,其中農具698臺(小型2764臺),全區保護地面積只有5331畝,占總耕地面積不足1.2%。現有設施普遍存在落后、老化的問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依然沒有打破。
1.3 產業化程度不高,經營機制單一
全區現有40個牧業小區,其中規模較大的只有杏林、興旺和完達山,其他基本上是以大戶、合作社為主的小規模生產經營。種植業規模龍頭企業少,現有133個種植業合作社,真正全面啟動運轉的也就十幾個。全區只有五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省級2家、市級3家,難以全面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和“種、養、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鏈條。
1.4 科技創新程度不高,結構調整不明顯
目前,松北區種植業基本上以玉米種植為主,2012年玉米播種面積38.4759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90%以上,而且品種單一,大部分以先育335、吉單519為主,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放,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率較低,科技隊伍尚不發達,科技貢獻率低。
1.5 生態農業發展速度較慢
目前松北區農村依然是臟、亂、差情況比較突出,清潔能源利用率低下。目前全區應用太陽能路燈的村只有4個,沼氣入戶50戶,大型沼氣池3個,風能、生物質能的應用基本為零。農產品達標率低,全區44.8598萬畝耕地,有機食品品牌認證只有6個,認證面積只有1.8萬畝,綠色品牌認證10個(全部是畜產品),無公害品牌認證60個,44萬畝。
1.6 農民素質低,增收渠道單一
農民整體素質較低,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專業性、主動性較差,難以擺脫傳統的農耕習俗,靠一產致富能力較弱,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2 對松北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幾點思考
按照“依托都市、建設農村、服務都市、富裕農民”的思路,緊緊圍繞“水利化、農機化、科技化、產業化、合作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的“八化”方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推進工業資本反哺農業,城市資本投入農村,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局面,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2.1 轉變發展理念,科學規劃發展都市農業
結合將來松北區城市的發展,如何打造田園城市是擺在當前的一個大課題。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日本“城市農業”的發展模式,即有城有田,積極發展城市間隙地農業。堅持“跳出松北建設松北”、“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的發展理念,在城市發展中,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同步推進,在規劃上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農業發展區域。比如,隨著科技新城的發展以及萬寶田園新市鎮的建設,對拆遷涉及復墾的村屯以及可流轉的土地,就可做為將來由主城區到新社區之間必經的城市間隙地,對原有的農業項目提檔升級,對暫不開發的農田進行流轉,進行節約化經營,努力打造風格各異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出一個即可市民觀光休閑、又可在城市往來中欣賞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城市農業”區域。
2.2 加快休閑觀光農業點、軸建設步伐
積極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松北區畜牧業產值已實現占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但種植業優勢產業單一,可進行大規模種植結構調整,將零散分布種植的玉米調整到對青、樂業西北部,以集中連片形式規劃出玉米標準化生產區,離主城區較近的地區發展蔬菜、以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設施園藝、露地經濟作物等。萬寶大道改造后,作為連接田園新社區和主城區以及將來的集中居住小區的交通干道,必將是市民觀光駐足的休閑區域,在此打造一些休閑旅游觀光點,進以形成極具旅游觀光功能的農業生態旅游光產業帶,可與各大旅游公司聯系,設立市民農業生態旅游觀光一日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一日游、市民農事體驗一日游等多個旅游項目線路。通過以上多項目建設,形成點、軸結合的農業生態旅游觀光產業帶。
2.3 積極推進科技進步
大量應用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逐步確立松北區全市農業科技中心的地位,努力將松北區打造成為示范全市、輻射全省的現代農業展示窗口。借助現有省、市農科院項目建設的科技優勢,完善基層農業推廣中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企業科技支撐體系的科技服務功能,將復雜高新的生產技術簡化成“傻瓜型”技術,便于農民吸收應用,在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廣泛推廣,實現旅游觀光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轉變。
2.4 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
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松北區建設的每一個農業產業化企業,都是一個具有生產、加工、銷售、展示功能的亮點工程。
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不斷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企業+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2.5 依托工業園區及物流園區,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外向型發展
借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和松北區地處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區位優勢,面向國際,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可采取以下運作方式。一是招商引進大型國際企業,出臺土地、稅收、基礎設施建設等專項優惠政策,瞄準“世界500強”農業企業,吸引具有競爭力和帶動發展潛力的國外企業進駐對青工業園區,或在松北區其他鎮建立生產基地,努力打造知名品牌,開發優質創匯農產品。二是支持鼓勵現有農業產業化企業、協會、農民大戶等按國際標注生產,逐步走上具有國際競爭力、有高輻射力、高增值力的外向型農業道路,建立起同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相適應的生產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形成符合國際規范、有利于雙向農業技術交流的運行機制。三是充分發揮潤恒物流園區的輻射功能,不斷增強松北區農產品在省內、國內乃至國際的市場占有份額。四是積極探索農超對接經營模式,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入松北區各鎮,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充分體現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現代農業特征。
2.6 打造六大主題農業公園
按照松北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今后5到10年,松北區將著力打造“農業科技、黑土稻香、樂業花鄉、北國牧場、江北糧倉、松北濕地”六大農業主題片區,充分體現了都市農業功能,既充當城市的藩籬和綠化隔離帶,防止城市無限度擴張和攤大餅式的連成一片;作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環境污染,營造綠色景觀、寧靜的生活環境;為城市提供新鮮、無污染的農產品并增加農民就業機會;為市民與農民交流、接觸農業提供場所和機會;發揮教育功能。按照松北區田園城市發展要求,都市農業區域劃分,著重在六大主題片區內先行建設主題農業公園。一是通過項目組裝,將萬寶大道兩側打造成為現代農業展示公園。二是通過政府投入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帶動發展,企業市場運作,以標準化水稻育秧、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現代化加工等方式,在萬寶鎮大亮子、后成等村打造“黑土稻香”農業公園,吸引人們駐足觀光現代農業、坐車欣賞稻浪飄香。三是政府投入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一個或多個企業市場化運作,在樂業鎮慶豐村打造以花卉、苗木生產為主的“樂業花鄉”農業公園。四是通過政府政策引導,招商企業市場化運作,以發展特色養殖、建大型休閑牧場、建規模化養殖小區等形式,在樂業鎮將軍、陽光、對青山鎮勝利、建設等村打造遠觀牧場養殖、近賞草原風光,有點有面的“北國牧場”農業公園。五是通過政府投入、項目帶動等方式,以龍頭企業基地生產、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種植大戶等為生產主體,突出糧食生產的品質特色、品種特色、品牌特色,在對青山鎮薄荷等村、樂業鎮興旺等村打造以規模化、集約化玉米、水稻種植為主、滿足城市人們回歸自然愿望的“江北糧倉”農業公園。六是通過政府政策引導,探索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機制,整合現有水產養殖資源,打造體現人與自然和諧之美、自然秀麗濱水景觀、綠色生態翠湖濕地的農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