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昊
摘 要:隨著我國汽車制造業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汽車服務業市場對人才的極大需求,但同時日新月異的汽車新技術也對汽車服務市場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汽車服務市場對汽車人才的要求,研究我國中等職業院校汽車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并對中等職業院校汽車專業的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等職業院校;汽車專業;培養目標
近幾年,汽車制造業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高速增長,造就了銷售、維修、配件、服務、二手車置換、信貸等大批崗位群,形成了較好的就業市場。2013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為1960.19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4.48%,高職在校生973.64萬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39.45%。而在德國,據統計,只有約40%學習成績相對優秀的中學生進入大學,而60%的中學生選擇參加職業教育。這些數據一對比就充分說明了我國存在嚴重的重普教、輕職教的現象,人們在觀念上認為讀職業院校低人一等,這種現象在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得到了體現。
針對學生就業中出現的問題,我們發現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如何能讓在校生具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專業興趣成為影響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的關鍵問題。
1.確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中等職業人才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著較大的區別,然而在諸多的區別當中,培養目標是核心,它決定著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是中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本質所在。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中等職業教育應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工藝型“三型”人才。從職業能力方面來界定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無疑反映了中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單純地從職業能力方面來界定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不適應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復合化的趨勢的。制訂現階段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既應遵從中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一般規律,借鑒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又要考慮到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2.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應對應社會需求
目前高新技術發展迅速,汽車已經由以機械為主轉變為高新技術的集合。這對從事現代汽車維修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傳統機械類專業知識與一定的維修經驗的同時,需要完成信息傳輸技術、故障數據處理技術、ECU控制技術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等知識,并具有相應維修的能力。還需要對以電子診斷設備為代表的汽車檢測診斷設備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進行掌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導致汽車維修企業崗位的分化和復合,并生成一些智能化的崗位,這一切都要求勞動者具有一專多能的操作技能和覆蓋面廣的知識面。所以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具有實用性和適崗性的復合型人才是汽車維修專業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3.中等職業學校汽車專業改革的建議
與20世紀80年代以前相比,目前汽車維修專業的職業教學內容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內容要求更加豐富、知識更新換代更快、技能要求更實用。為了滿足企業對工作崗位綜合素質的要求,實現職業教育與維修企業對接,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汽車專業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1)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分離,簡言之對企業的崗位需求進行調研,根據崗位需求設置課程,結合實際的崗位工作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一種職業教育制度,實現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2)加強雙師型人才的教育,努力培養對應企業崗位需求的綜合性技能型人才。目前的教學案例多來自一線的工作人員。應在加強教師資格培訓基地的基礎上,鼓勵學校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派遣專門技術人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同時加強教師對現代職業教育特點的研究,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組織與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教育理念,以學生為導向,樹立正確的專業定位。
(3)教學信息化技術發展迅速,應加大學校在環境硬件設施的投入,努力開展信息化教學,讓學生學會從多種渠道適應這個信息大爆炸的環境。由于汽車維修行業的技術更新很快,汽車維修專業職業教育相對滯后于企業需求是必然的。因此,教師應針對維修行業的特點,創設情境,開展項目教育與任務化的課程。在學生就業前,對讓學生感興趣的某一項工作、工種或技能進行專門化強化教育。實現“精一門,會多門”,使學生在實習之初就已有一技之長,確定自己的職業信心,展現自己的才能,避免在實習之初出現職業尷尬。
從教育部啟動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至今,逐漸清晰、明確的思路向人們闡明: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建立全新的概念,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在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密切接觸中,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將現實的期待轉化為實現中等職業學校汽車專業跨越式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呂 紅.淺論行業參與的職業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2005(09).
[2]林小榮.堅持職教創新,培養技能型人才[J].交通職業教育,2005(04).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