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家族“地花鼓”是由土家族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與民間宗教信仰中所創造的民間歌舞藝術,是土家族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與歌舞交融的產物,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價值,是土家族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土家族“地花鼓”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必須引起重視。
【關鍵詞】土家族;地花鼓;源流;傳承
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最初是當地群眾在農閑時節的娛樂形式,經過歷史的積淀、民間“地花鼓”藝人的不斷創造和改進,發展成為底蘊深厚、被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土家族“地花鼓”對湖南省土家族群眾的思想理念、生活習慣等產生了直接影響,而且代表了當地的社會文化現象。例如在湖南省龍山縣的一些鄉鎮,每逢重大節日,土家族群眾便打“地花鼓”,展現濃郁的節日氛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地理位置獨特,其獨有的區位優勢再加上長期受巴楚文化的影響,每年的元宵節“地花鼓”表演成為了重頭戲,家家戶戶都表演“地花鼓”。此外,湖南省土家族地區的“地花鼓”,深受道家文化與巫文化的影響。從湖南土家族“地花鼓”舞蹈構圖、運動形態來看,則明顯受楚巫文化的影響,展示了巫教文化、道教文化的精髓,比如在土家族“地花鼓”的運動路線上將“圓”作為基礎,其軌跡類似道家“太極圖”外圈圓,并據此派生出“滾筒窩子”、“S型走向”等,再如“內外荷花”、“荷花出水窩子”、“秤鉤窩子”等圖畫的對稱與穩定,展示了儒家倡導的中庸美學,由此可知,湖南土家族“地花鼓”展示了“以儒補道”的文化內核。
湖南土家族“地花鼓”具有不可復制性,傳承“地花鼓”可以將其文化價值、歷史底蘊與精神內涵轉變成文化生產力,以此來激發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另外,利用區位等資源優勢,打造“地花鼓”文化品牌,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省土家族豐富的旅游資源,將“地花鼓”傳承與旅游業全面結合起來,以旅游市場為依托,依托湖南省舉辦的各類藝術節,著力打造土家族“地花鼓”文化品牌,展示“地花鼓”舞蹈藝術在土家族地區,甚至是在整個湖南省經濟建設中的效能,圍繞“地花鼓”而形成的經濟文化產業鏈,組建文化產業集群。因此,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有助于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在“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的強勢夾擊下,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被貼上“土”、“俗”的標簽,認為這一藝術根本不可能劃歸到“雅”的范疇,被邊緣化后的“地花鼓”民間歌舞藝術,漸漸失去了文化傳承土壤的滋潤。比如,現代娛樂業逐漸被年輕的土家族群眾認可,土家族聚居地“地花鼓”除非在重大喜慶節日出現,其他時間已經看不到其舞動的現象。同時,再加上現代傳媒科技的快速發展、現代人審美理念的變化,流行的、西方的受到了熱捧,而土家族“地花鼓”中的“蚌殼地花鼓”已經失傳,成為被人遺忘的表演藝術,長期的邊緣化導致“地花鼓”的文化傳承不僅會“停滯”,甚至會“開倒車”,未來發展令人堪憂。在現代文明的長時間洗禮下,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生存的社會基礎出現新變化,例如,在湖南土家族的傳統節日里,“地花鼓”中的“圍龍花鼓”、“竹馬地花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子地花鼓”更是無人問津。從這里看出,雖然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的影響力與生命力還在涌動,“地花鼓”的傳承隊伍發生了變化,翻閱“地花鼓”傳承人資料發現,從原來改革開放之初的400余人發展到現在不過幾十人,在這幾十人的傳承隊伍中,老藝人占多數,表演“地花鼓”感覺力不從心,亟需補充新的傳承群體。由此可見,傳承群體的斷層現象非常嚴重。隨著傳媒科技的快速興起與大眾審美理念的變化,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的年輕藝人瞄準城市,探索新的生存之路,長此以往,導致土家族“地花鼓”的精彩表演曲目、演出技藝都留在文字敘述上;有些精彩曲目比如“子地花鼓”的精彩段子已經處在瀕臨失傳的境地,因此,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經典曲目亟待挖掘、整理。
改革開放以來,土家族地區各級政府發揮支持與引導作用,激發民間“地花鼓”發展土壤,政府發揮支持與引導作用。一是以財政預算方式劃撥“地花鼓”保護資金,提供經濟支持。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出現變異,“地花鼓”發展一度陷入困境,要擺脫當前的生存窘境,應該適當減少的行政指導,全面整合“地花鼓”文化,實現土家族“地花鼓”藝術集成,建立文化集聚區,讓土家族的“地花鼓”藝術能在文化集聚區內得到很好呈現。同時,還要做好打通“最后一公里”信息通道,實現供求信息的有效銜接,讓信息在“地花鼓”的文化傳承中發揮積極效能,根據土家族“地花鼓”表演特色,走市場化之路,讓湖南土家族“地花鼓”走向市場。
在市場經濟指引下,去自覺尋求生存和發展。政府還可以邀請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方面的研究專家、資深表演藝人到現場進行指導,探索土家族“地花鼓”的分類,邀請土家族“地花鼓”表演與研究專家,指出優勢與存在的短板。政府根據短板,從“地花鼓”文化發展的長遠出發,吸納“地花鼓”方面的專業藝人加入到“地花鼓”藝術傳承隊伍中,讓其發揮好傳承人的重要作用;對那些熱衷于“地花鼓”學習的人們能在老藝人的指導下,很好地繼承傳統技藝,政府也需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讓其全面展現“地花鼓”藝術潛能。因此,政府在湖南土家族“地花鼓”傳承中應該肩負起支持與引導的作用。培植民間“地花鼓”發展土壤。在當前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多重視角下,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的發展,仍舊需要民間土壤的培植,這是“地花鼓”藝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湖南土家族“地花鼓”作為幾百年的文化積淀,已經滲入土家族民眾的日常生活、風俗理念中,具有深厚、古老的潛在生命力,體現了人和自然的有機融合,藝術同生活精神間的彼此互補,逐漸形成活態文化傳統,完全是為了生活而進行的藝術創作。挖掘整理經典“地花鼓”曲目,弘揚“地花鼓”文化,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據湖南“地花鼓”文化傳承的需要,成立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遺產保護小組,負責對“地花鼓”文化展開全面的保護與挖掘,搜集并整理一批諸如《插畫調》、《送財》、《拖板凳》等經典曲目,將這些經典曲目裝訂成書,為研究與傳承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還要積極加快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產業化進程。文化產業化是有效提升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發展的重要舉措。面對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湖南土家族“地花鼓”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動,只是簡單依靠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的自發性演出是顯然不夠的,也不容易打開受眾市場。可以這樣認為,在著力推進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產業化進程中,需要積極開拓商業市場,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文化產業化發展之路,才能進一步打開受眾市場,提升機體“造血”功能,更富有頑強的生命力。 營造湖南土家族“地花鼓”傳承的良好社會氛圍,提升宣傳效能,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的傳承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氛圍,對傳承“地花鼓”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簡介:李湘(1973—),男,湖南麻陽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聲樂與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