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待原始宗教祭祀音樂,不以“巫術”視角判定,而是結合歷史、人文、藝術等研究視野分析其起源、發展和演變。從豐富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的形式架構和文化范疇入手,研究原始宗教祭祀音樂在多元音樂發展背景下的新形式及其進入地方高校教學呈現的新形態和傳承的新路徑。本文以梅山宗教祭祀音樂為例,分析湖南地區地方高校對地方文化的服務責任和傳承方式。
【關鍵詞】原始宗教音樂;地方高校;梅山宗教祭祀音樂;音樂教學
地域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社會大發展大轉型的階段下,出現文化生態失衡、藝術傳承艱難等現狀。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地方高校不僅具有服務地方文化、傳承地方藝術的責任;而且具有吸取地域藝術的養料、促進轉型發展的需求。然而,在對待原始宗教祭祀音樂時,出現文化認知和歷史判定等諸方面的分歧,一方面,對其藝術思維中“巫”因素的質疑;另一方面,對其“先進”或“糟粕”的衡量。梅山宗教祭祀音樂源于原始時期的信仰思維,其文化表征為一種古老、原始、神秘的漁獵文化與巫儺文化,是梅山人為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和鬼神而進行的儀式音樂,一般在還愿、祈福、求醫及人死后的法事等儀式活動中進行。將梅山宗教祭祀音樂作為古老的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引入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教學中,為當代藝術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與啟發。
一、原始宗教祭祀音樂進入地方高校教學的原則
以年輕一代的青年學生為主要教育主體,一方面,促進其對民族文化與藝術過去的追尋;另一方面,促使其對藝術結合的創新和文化生態的調和。將人類發展早期的藝術文化引入課堂教學,是其與地方高校教育雙贏的舉措,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地方型音樂人才,形成學校個性特色的新路徑。在進行具體融入、滲透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原則:
(一)藝術中文化的并行原則
原始宗教祭祀音樂的產生與人類社會發展早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單從音樂本身的藝術價值層面分析,其技術難點不多,多是單樂句的重復和模仿,所運用的節奏、節拍單一,對演唱及演奏的水平要求不高。然而,把織體簡單的音樂融入原始社會的人文環境和信仰思維等文化信息中分析,其樂句和樂段中的祈神、佑福等思想才得到體現。因此,對原始宗教祭祀音樂的教學不能剝離了歷史條件和文化信息而單獨進行。
(二)藝術中素材的選擇原則
原始宗教祭祀音樂包括音響、舞蹈、樂器、服飾等多方面內容。在結合地方高校藝術教育的選擇中,一方面,應結合已有課程的教學情況;另一方面,應本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部分選用或改編進行教學。如在進行梅山八音鑼鼓教學時,除了進行理論文字方面的介紹,還可以選取部分視頻文件或鑼鼓樂譜進行打擊樂的立體節奏教學;另外,在唱腔教學時,可選取法事活動中請神、迎神、娛神、送神等儀式音樂的某個片斷,如道場法事第十場《繞棺》儀式中的《香偈》《八仙偈》等。
(三)藝術中形式的呈現原則
在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主體轉化前提下,對原始宗教祭祀音樂的教學不應僅停留于教師的講授層面,而是延伸至學生自主創新的層面。如梅山祭祀舞蹈的內容教學,除了進行相關的技術理論講解與時代文化分析外,鼓勵青年學生將其融合于現代舞蹈文化中,形成民間藝術的新形態——現代梅山舞蹈。再如,對梅山祭祀音樂曲譜的教學,避免單一的曲譜本身教學,而應該以不同祭祀目的、不同祭祀環節為文化背景,結合舞蹈、樂器等進行綜合教學。
二、原始宗教祭祀音樂進入地方高校教學的手段
傳統的教學手段多為理論性的講解和音、視頻的播放等灌輸式的教學,當下對全面、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背景下,開發青年學生創新思維和操作能力成為地方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考慮因素。對于原始祭祀音樂的學習不但要聽,還要唱;不但要看,還要跳;不但要模仿,還要創作。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持續傳承不僅需要復制,更多的是需要融合與發展。不論是音樂專業的必修課程教學還是非音樂專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教學,甚至是課外的藝術實踐活動等都應注重培養青年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把遠古的藝術文化融入現代音樂學習和創作中,把人類早期歷史文明帶入音樂教學的理論領域,是地方高校傳承及活化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原始宗教祭祀音樂進入地方高校教學的考核
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考核不應局限于理論文字的考試,更多的應該考核實踐方面的能力及人文素養。會唱一段原始宗教祭祀音樂曲譜或是會跳一段原始宗教祭祀舞蹈,都不是完整的考核方式。將原始宗教祭祀音樂引入地方高校的教學范疇,除了有利于實現地方高校教學的多樣性以外,更多的意義體現于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因此,較全面的考核內容應包括藝術理論、歷史文化、音樂分析和創新實踐等幾個部分。目的是全面了解傳統文化的根源與演變,促進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在內涵上的不斷更新、形式上的不斷豐富、空間上的不斷拓展。
包含特定地域文明的傳統音樂文化常常是一個地域的標志性文化活動或文化符號。促進應用型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應將民族傳統音樂元素融入教學體系并應用于不同專業的藝術實踐。同時,以地方高校的科研經驗、師資力量、生源活力等為傳承活化保障,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播和地方產業文化的發展,是新時期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向鈺.梅山民俗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音樂時空,2015(11).
[2]石瑾,周邦春.古梅山喪葬儀式中的八音鑼鼓研究[J].大眾文藝, 2014(12).
[3]毛攀云.地方高校如何講述民間藝術——以梅山民間藝術為例[J].高教探索,2015(5).
[4]劉曼君.梅山祭祀音樂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12).
作者簡介:游姣婧(1981—),女,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音樂教育、傳統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