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子桐 于王清
摘要:信息技術的網絡化和集成化發展,促進企業及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旨在提升信息化環境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應著力研究信息化背景下企業所面臨的新形勢,進而在深入剖析后,在管理制度設計、生產流程控制和管理理念革新等方面入手,調整企業管理的宏觀戰略思維。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傳統企業管理方略與信息化環境下管理客觀需求不能完全契合的問題,促使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企業管理;發展;戰略思維
一、企業管理與信息化的關系概述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網絡化和集成化的不斷發展,企業及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與信息化環境契合較早的企業不但在企業內部建立網絡,以期信息共享、提高企業運營效率,而且還與外部網絡鏈接、架構互聯網絡。信息網絡的發展,使企業管理面臨著數字化、網絡化、知識化、快捷化、一體化和全球化挑戰,企業管理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日益與企業信息化程度密不可分。信息化社會中,信息、信息技術、信息系統不僅支撐企業的發展,也必然對企業管理提供新的機遇和模式。信息化成為企業管理戰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傳統企業以追求成本、差異性和目標集聚三個重要指標所形成競爭優勢的模式,已逐步向企業信息化所形成的獨特競爭優勢,即知識優勢進行轉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管理的信息化成為必然,進而要求企業管理的宏觀戰略思維亦須做出相應調整。
二、信息化視閾下企業管理面臨的新趨勢
企業管理信息化是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并將成果運用于企業管理的一系列決策行為。它涵蓋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也是實施企業管理創新的過程,其結果將是生產經營過程的集合化、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甚至對傳統的企業核心組織架構、既有運營流程、營銷模式等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梢哉f,實現對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并以此為基礎實現以信息為核心的資源概念的泛化,逐步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主要載體來優化企業管理的模式,將成為未來企業管理的宏觀戰略思維需要考量的必然趨勢。
(一)信息化影響企業管理戰略的制定
信息化對企業管理的影響,在實施層面有所表現,但其更為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企業管理的戰略思維層面。信息化對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實施管控,并在此基礎上修正既有的企業管理決策,同時,也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企業管理信息的傳遞和企業管理資源的共享,使企業逐步實現對行業發展動態的掌控。以加強信息化的應用為旨歸,有利于企業有效地整合內部各生產經營環節的力量,實現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與優化,進而以信息化為依托,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的水平。應充分意識到,信息化浪潮對企業經營活動和企業管理,帶來了根本性變革,堪稱企業管理思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二)信息化促進企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首先,信息化將對生產環節產生積極的影響。以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網絡為主要載體的信息化手段可把局域網內相對獨立的計算機終端捏合為功能更為完備、規模更為龐大的數字化網絡系統,進而完成資源與信息的共享,減少生產與經營的中間環節,降低此環節的內耗。同時,網絡系統將企業生產流程合理拆分為若干項相對獨立的工作,并根據分解后的工作特征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達到最優組合。
其次,信息化有利于企業完善團隊建設。在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比重不斷增長的趨勢下,企業產品的每個生產環節都離不開團隊的通力協作。以綜合數據庫、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手段,加之城域網和局域網的普及,企業的生產環節以信息化為資源并實現傳播和共享,加快了產品開發和生產的效率,進而極大增強了團隊工作的效率與凝聚力。
最后,信息化有利于提升產品開發與設計的水平。產品是企業的核心,對企業管理方式也起到決定性指引作用,企業管理模式須與企業產品的特征相吻合。傳統企業的產品生產環節涵蓋產品設計、制作工藝設計、樣品試制、批量生產等若干方面,在此縱向分工的過程中,各項工作均由不同的部門單獨完成,若部門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則極易造成大量的重復勞動,必然降低工作效率,延長產品生產周期,不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企業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加強內部各部門間的聯系,亦可與其他科研院所和顧客進行聯系。實現異時、異地辦公,直至實現產品生產從獨立部門的串行流程轉向多部門的并行流程轉化,從而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信息化有助于經營理念和企業效益的提升
一方面,信息化推動企業經營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F代企業逐步追求跨地區、跨國家甚至是全球化經營,進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在此過程中,企業的經營打破了局域性障礙,縮短了信息交流的時間,擴大了經營活動的空間,以速度和效益為衡量標準,經營活動得以開發出新的手段、條件和機制。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掀起了經營方式的革命。信息化背景下。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種新的經營方式——電子商務??梢?,信息技術為企業提供了更為快捷、便利的服務,此種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交易方式逐步獲得企業的認可,在此過程中,信息化促使貿易操作規范化,貿易手續簡單化,貿易成本逐步降低,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同時,信息化時代,勞動力、資本等要素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勞動工具智能化、人力資源知識化、貨幣的電子化等促進經營活動對能源和物資的依賴性逐步降低,有利于全球范圍內資源的流通和配置,進而提高企業的效益。
(四)信息化使企業管理決策更為規范合理
在開放交互的信息化背景下,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發生了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變革,企業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產生了根本變化。同時,電子商務等一些新型經營模式和企業管理目標得以出現。信息技術在支配、引導、組織、協調企業的物資流通、技術流通、資金流通和人員流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和能力皆有所提升,企業管理的諸多手段促使企業管理決策的規范化、合理化。
不容忽視的是,在信息化技術得以普及之前,傳統企業管理方式在管理和決策制定上極為滯后,不僅影響管理手段的實施,也為企業管理埋下了尚不可預知的風險。企業管理實現信息化,為建立快速、準確的風險評估機制和及時的預警機制創造了條件,得以進行風險監控,從而實現風險控制。
三、基于信息化趨勢的企業管理宏觀戰略思維調整
(一)企業管理制度的調整
傳統的建立在原始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工作制度早已無法適應現在市場競爭的需要。因而,原有的企業業務流程設計、管理制度、系統化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決策流程要在信息化的視閾內進行調整。信息化視閾下企業管理制度的更新是現代企業信息化的必然途徑,企業應加快優化、制定既有的信息管理制度。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調整
信息化視閾下,企業管理宏觀戰略思維的更新是以信息和技術為依托而構成的企業內外部的協調系統,其旨歸是緊密圍繞企業核心的競爭力的提升而進行。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建立信息共享體是企業進行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的有效方法,它有助于多個經營企業實現業務能力和業務范圍的優勢互補,從長遠來看,有助于從戰略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未來新核心競爭點的提煉也具有積極意義。
(三)企業經營管理方式的調整
信息化程度是企業管理思維的標志之一,同時,信息化手段有助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迅速做出經營管理手段的調整。因而,企業應不斷融合各類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確保生產效率的提高。隨著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向側重分析和處理信息方向轉移,企業在產業信息共享,以及與行業內部和消費者建立聯系的能力將大幅提升,這對企業實施管理戰略思維調整至關重要。
(四)企業管理觀念的調整
企業管理觀念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精神指南,堪稱是企業管理思維方式如何實現科學化的靈魂。企業要在信息化背景下適應多變復雜的競爭環境以求生存和發展,就要在管理觀念上契合信息化背景并進行調整。企業應大力革新傳統市場環境下形成的既有企業管理模式,有的放矢地調整企業管理思維,改進企業在信息化視閾下宏觀戰略思維更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洪功原.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董天東.金融危機和企業管理[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許文剛.我國企業管理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4]丁華軍.我國信息化進程中促進就業的對策思考[J].市場論壇,2006(04).
[5]邵家升.信息化與企業管理變革[J].企業活力,2001(12).
(作者單位:付子桐,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于王清,沈陽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