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青 董雄報
摘要:隨著商業競爭的加劇,“商業秘密”已成為各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籌碼,怎樣保護本企業的商業秘密成為各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據調查,我國有80%左右的企業沒有將本企業的商業秘密交給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進行管理,有近90%的涉密人員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商業秘密保護方法。可見,我國的企業商業秘密還未得到有效的保護。文章從商業秘密的認定入手,探討企業怎樣從法律角度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
關鍵詞:企業;商業秘密;保護
一、商業秘密的認定
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可見,商業秘密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特性。
(一)秘密性
即商業秘密是不為人們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的信息,這是商業秘密最重要的構成要素。
(二)價值性
即商業秘密是能夠給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的信息。
(三)保密性
即商業秘密是經過權利人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的信息。
這里所指的信息包含兩種,一種是指技術信息,另一種是指經營信息。當然,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商業秘密將會不斷呈現出新的內容和形式。
二、商業秘密的管理防范
企業要想保護好商業秘密,就必須要加強保密管理,制定完善的保密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確定商業秘密的范圍
企業應首先確認欲保護的信息是否具有法律所規定的商業秘密的構成要素,即該信息能否認定為商業秘密。其次應考慮是否有其他更有利的知識產權保護方法,如專利保護,這需要企業組織專門人員對欲保護的信息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行評估,然后選擇合適的保護形式。一般情況下,不易通過獨立研發或反向工程等合法手段獲得的信息可用商業秘密形式保護。容易通過獨立研發或反向工程等合法手段獲得的信息可用專利形式保護。事實上,為了達到最佳的保護狀態,可以采用商業秘密和專利相結合的形式來保護。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技術信息是由很多部分組合而成的,可以將核心技術作為商業秘密保護,而整體技術作為專利來保護。由此確定企業商業秘密的范圍。
此外,企業可根據商業秘密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程度,把商業秘密劃分不同等級以便分類管理。參照《保守國家秘密法》對國家秘密的等級劃分,我們把商業秘密的等級也分為“絕密”、“機密”、“秘密”三級。
(二)涉密人員的審查制度
涉密人員是指在日常工作中接觸企業商業秘密的人員。企業應加強對涉密人員的資格審查制度。在招聘涉密員工時,應進行嚴格審查,主要審查涉密人員的思想、人品和能力素質,選拔出思想、人品和能力俱佳的優秀人才擔任涉密工作。并把涉密人員分類,擔任“絕密”工作崗位的人員稱為“核心涉密人員”,擔任“機密”工作崗位的人員稱為“重要涉密人員”,擔任“秘密”工作崗位的人員稱為“普通涉密”人員。這樣層次分明有助于企業抓重點、有針對性地管理。
(三)涉密人員的保密培訓
企業應當在涉密人員上崗前進行保密教育培訓,以此提高涉密人員的保密意識。培訓的內容應包括:商業秘密的理論知識,讓涉密人員了解什么是商業秘密以及商業秘密的重要性;商業秘密的最新法律知識,讓涉密人員明白保護商業秘密是自己應負的法律責任,違反保密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保護本企業商業秘密的方法和技術,避免涉密人員在保密行動中有心有力卻不知道力該用在何處;遵守保密義務可以給企業及個人帶來的利益等。同時企業可編制符合本企業商業秘密特征的《保密守則》,發放給員工,做好平時教育。企業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將不同等級的涉密人員分開來培訓,加強對核心涉密人員的培訓。
(四)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
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如可口可樂公司等,他們強大的原因之一是保密措施做的好。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可知:是否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是認定商業秘密的重要依據。保密措施可以是口頭形式的要求,也可以是書面形式的保密協議。但是,由生活中侵犯商業秘密的案件可以看出權利人舉證一般比較困難,這就不利于法官做出正確的判斷。由此企業做出利于舉證的保密措施就非常有必要。
1. 簽訂《保密協議》和《競業禁止協議》
企業應與相關涉密人員簽訂《保密協議》和《競業禁止協議》。簽訂《保密協議》和《競業禁止協議》是企業保護商業秘密的重要且有效的措施。簽訂《保密協議》的主體可以是所有可能涉及商業秘密的人員,范圍較廣,其最終目的是事后救濟,即在發生侵權糾紛時可以把《保密協議》當作證明權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的證據使用。簽訂《競業禁止協議》的主體只能是對企業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有重要影響的人員,范圍較小,其作用是事先預防,即在涉密員工離職時推定其可能發生侵權行為而作出的預防機制。
事實上,依據我國法律規定和誠實信用、公平競爭原則,無論員工是否與企業簽訂《保密協議》,只要員工知悉企業的商業秘密就應當保守企業的商業秘密直至商業秘密被公開。同樣,離職員工與原單位約定的競業禁止期滿(不超過三年)。離職員工可以與原單位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單位內任職或自營。但并不代表可以侵犯原單位的商業秘密,離職員工仍應履行保密義務直至原單位商業秘密被公開。
2. 在秘密載體上做出明顯標識
企業在商業秘密的載體上做出易于識別的標志,不僅有利于證明企業采取了保密措施,也有利于規范商業秘密的制度化、標準化管理,提醒涉密人員履行保密義務,警示其他人員不得擅自處理。商業秘密的標志方法有:對書面形式或軟盤、光盤等有形密件的封面或外包裝上標注“商業秘密”字樣。對于媒體中存儲的商業秘密的電子信息,應在該電子信息可視狀態首頁標注商業秘密。
3. 設置保密工作區域
企業應把涉及商業秘密的工作區域設置在一個相對保密的區域,加強安全防范措施,確定相關人員持證進入,無關人員不得入內,在保密區域內安裝攝像頭等。這不僅有利于證明企業采取了嚴密的保密措施,還能夠有效降低泄密風險。
(五)保密監督
企業應成立保密監督小組,對人、物、區域的保密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保密監督小組制定符合企業情況的檢查方案,一般的檢查方案應包括檢查的目的、內容、方法等。保密監督小組可采取定期檢查或不定期檢查等方法進行檢查監督,并對保密工作做得好的部門或個人進行表揚和獎勵,對檢查中發現的具有泄密隱患或保密措施較薄弱的環節積極采取解決措施。
三、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
當企業發現商業秘密已被他人侵犯時,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來使損失降到最小。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備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對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民法保護
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侵權人應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確定侵犯商業秘密承擔民事責任時,不應該一味地考慮反不正當競爭的責任形式,還可以考慮《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責任形式。
(二)勞動法保護
勞動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只適用于本企業的雇員或者前雇員,企業可以依據勞動法的規定要求違約雇員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三)行政法保護
當企業商業秘密收到侵犯時,企業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救濟,請求侵權人承擔行政責任。
(四)刑法保護
侵犯企業商業秘密觸犯刑法時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侵犯商業秘密應負的刑事責任包括有期徒刑或拘役,單處或并處罰金。
筆者認為以上幾部法律都沒有全面地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條目過于籠統,相互之間有重疊,不利于企業選擇。我國需要一部完整全面的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
2014年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打造更好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并確定大力打擊各種侵權行為,將惡意侵權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可以看出我國正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2015年3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5年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要點》明確了6個方面、24個重點工作,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完善法律法規,健全規章制度,并且明確表示將開展相關調研,推動完善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規定。相信隨著商業秘密保護法律的完善,將更有利于企業保護商業秘密,有利于企業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維.企業技術信息法律保護選擇分析[J].群文天地,2012(01).
[2]沈冬琴.關于完善我國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制度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2(04).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